王海瀾

辰辰是一個將要步入小學的小朋友。7月的一天,我和辰辰一家在火車站候車,距離檢票還有一個小時,辰辰媽媽決定先帶他去吃午飯,但辰辰寧愿餓著也不愿離開候車室一步。我舉起手表問他:“現在是什么時間?”面對沒有數字的手表,辰辰看了半天后告訴我說,他只會認電子手表。“你這個暑假要做什么呢?”辰辰說:“要上樂高、英語等興趣班,還要完成媽媽布置的家庭作業。”我問道:“你每天有多少時間做作業呢?”“我不知道,媽媽來催我了,我就知道時間到了。”他回答。
辰辰雖然沒有對時間形成清晰的概念,但他接受他人對于自己時間的支配。辰辰媽媽表示,辰辰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按照幼兒園和家長安排的日程走,他其實不知道1個小時能做什么事情,所以不敢離開候車室半步。讓辰辰媽媽擔憂的是,習慣了被安排的辰辰,現在不愿意、也不知道如何安排每日的活動。
“家長有心無力,孩子更愿意被動執行。”辰辰媽媽的難題也是很多家長在幼兒時間管理上遇到的難題。幼兒時間管理能力不僅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習慣,依賴于成人有意識的培養、以身作則的示范以及長期的堅持。總體上看,培養幼兒時間規劃能力可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時間體驗,二是指導時間認知,三是推動時間規劃,四是提高時間控制意識。
以事件順序為載體,幫助孩子體驗時間
兒子3歲時,我有一次帶他去銀行取錢:“取錢為你下周的秋游買裝備吧。”兒子立即問:“下周在哪里?”
這個問題出乎意料,我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對3歲的幼兒來說其實很抽象。回家后,我在紙上寫上星期一、星期二……然后我們一起數還剩幾天去秋游。時間有了載體,幼兒對時間的概念也就變得清晰了一些。
時間的載體是事件,事件發生的順序是時間發展的順序。因此,鼓勵幼兒描述發生過的事件是幫助他們體驗時間的有效途徑,我們可以記錄生活事件作為回憶的材料。
兒子3歲之前,我會按自己的想法記錄他的成長。在他3歲之后,我開始讓他講述經歷的事情,然后我再記錄。他5歲半時,我們第一次帶他回到爸爸的出生地。返回上海后,他對4天的經歷念念不忘,于是我鼓勵他按照時間順序講述,并記錄了以下主要事件:臨行準備,焦急的等待,臥鋪車廂里徹夜難眠,觀看南京長江大橋下的點點燈光,沿途的塑料大棚,為什么火車不從山洞里走,令人大開眼界的人體形電線桿,地窖探秘。回憶使他對具體的時間以及時間與事件的密切關聯有了深切的體會。
有意指導,促進孩子認知時間
幼兒擁有認知時間的能力,就可以合理地評估不同活動所需的時長。兒子5歲時的一天,他要買燒餅,對方說還需要等一分鐘。兒子問:“一分鐘要數到幾?”“要數到60。”他沒有作聲,一會兒后突然說:“我已經數到60了,怎么還沒有好呢?”對方笑了笑說:“我怎么沒有聽到你數呢?”“我在心里數的。”
我相信他真的在心里數過了,但我認為在沒有憑借物的情況下,他沒有真的數到60。我把手表取下來,讓他看著手表上的秒針完整地走一圈。不一會兒,燒餅出爐了。兒子開心地說:“這個針還沒有走到一圈呢。”我說:“一分鐘很重要,我們可以試一試一分鐘可以做哪些事情。”
回家后,我和他實驗一分鐘可以做什么,結論是:可以從地鐵站走到小區門口、可以洗臉、可以看兩個廣告,兒子第一次知道一分鐘到底有多長。
為了進一步促進幼兒對時長產生直觀認識,可以引導幼兒感受每項活動的具體時長。兒子往往一吃過晚飯就要去外面玩耍,有一天,我要求他看一本繪本后再出去,他問:“我要看多長時間?”這個問題提醒了我,親子閱讀時,我從來沒有告訴過他到底讀了多長時間。他在幼兒園里的活動,雖然有時間表,但他也不清楚每項活動的具體時長。于是,我抄錄了一份幼兒園每日活動的時間表,并讓他回憶每個時間段中的具體內容,比如教師講了什么故事,而不是概括性地說一句“出去玩了”。
這種方式效果比較明顯,我讓兒子做時間規劃時,他對每項活動預留的時間基本上與幼兒園所對應的活動時間相當。
制作任務清單,推動孩子規劃時間
兒子對時間及時長有了初步認知后,我開始讓他規劃時間,從粗略到具體、從家長配合到主動涂畫時間表,步步推進。
一天晚上,我拿出白紙,寫上當天的日期,然后和他一起計劃明天要做的事情:上午九點半,親子閱讀《我想去看海》30分鐘;下午一點,午睡1.5小時;晚上七點,操場活動1個小時。第二天,我們完成了這三件事,并制定了第三天的計劃表。之后,我讓他自己制作計劃表,并增加了下午的活動。起初,他的困惑是不知道畫畫需要多長時間,我們一起商量后,他決定利用半個小時畫畫,他的計劃完成較好。
給予獎勵,鼓勵孩子學會控制時間
對幼兒而言,最難的事情不是制作任務清單,而是難以完成或者效率太低。增強幼兒的時間控制能力尤為重要,即在某段時間內要求幼兒集中注意力,不能東張西望、心不在焉。
幼兒的時間控制能力與注意力密切相關。兒子5歲時,我曾有意訓練他的注意力和自我控制力,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包括聽音敲擊、在兩個相同的數字下快速劃線、在一堆數字中找相反數、數字倒記憶。每天適當增加難度,但要保證集中注意力完成。
除了訓練注意力,家長還應給予幼兒一定的獎勵,以增強幼兒的時間管理意識。我兒子有兩大愛好,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和在外面餐館吃飯。我和他約定,只要在單位時間里,比如10分鐘內,他連續5次都能夠排除干擾,包括不隨便跑開、不分神等,我們就出門乘車并在外面吃飯。開展活動前,我會放一個20分鐘的沙漏,便于他估計自己堅持了多久。
結果表明,這種方式是有效的,一是因為沙漏比較直觀,二是所約定的時長沒有超過幼兒注意力發展水平。
良好的時間管理教育機會其實無處不在,家長需要做有心人,采取適當的方式,在規范幼兒行為的同時,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自由。
責任編輯:陳璠
讀編往來
《教育家》2021年8月第3期《幼小銜接,“域”見美好》和《科學準備,順暢銜接不焦慮》兩篇文章,使我對幼兒園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產生了新的思考。
皮亞杰曾說,幼兒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和連續性,每個階段的發展不能互換,并且會影響下一個階段的發展。因此,在學前階段,要堅持游戲為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并寓教育于各項游戲之中,為簡單的游戲“注入”獨特的教育價值。教師們要不斷地發現、支持和引導幼兒在生活、游戲中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提高自理能力、認真專注的學習能力、團結合作的社會交往能力、敢于嘗試的科學探索能力、樂于想象的藝術創作能力。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幼小銜接需要幼兒園、家庭、小學三位一體,著眼于幼兒健康快樂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培養他們適應終身教育社會的基本素質。我們要從幼兒切身利益出發,用發展的眼光把握好教育契機,減輕幼兒的心理壓力,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全方位聯動為幼兒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使他們順利從幼兒園生活過渡到小學生活。
——趙新 北京市大興區亦莊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