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淑芳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課程游戲化的理念也告訴我們,應該寓教育于游戲之中,把游戲精神落實到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經過調研,我們發現幼兒園工作中存在“生活活動教師高控,幼兒自主性少”的問題,不僅影響了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和良好習慣的養成,也存在隱性時間浪費和消極等待的問題。為此,我們進行了“一餐兩點”自主餐點生活模式的初步探究和實踐,旨在全面提升幼兒的自主、自理能力,優化生活活動品質。
先行先試,整體推進
圍繞“自主、自理、自控”要求,做好頂層設計,跟進過程,及時調度,形成“班級嘗試—活動分享—觀摩借鑒—整體提升—開放成果”的活動模式。
第一階段:探索時間合理性,減少隱性浪費。生活環節的安排,從幼兒須按照順序依次進行喝水、如廁、洗手、進餐,調整為幼兒自由選擇喝水、如廁、洗手、取餐的順序。幼兒根據每個環節人數數量和等待時間長短,確定要進行的環節。
第二階段:探索自主進餐,給幼兒做減法。從教師統一給每位幼兒盛飯并擺放到指定位置,到幼兒自取除了湯以外的菜和主食,再到幼兒完全自主取餐,經過近三周的嘗試,我們最后確定了班級餐具及飯菜在取餐臺的擺放位置、幼兒自主取餐路線等。
第三階段:探索空間的合理使用,給教師做減法。為合理利用班級空間,各班級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了座椅的擺放方式,由原來在場地的中心區域集中擺放的方式,調整為小組擺放,做到與區域擺放相結合,實現了空間的最大化利用。
第四階段:探索教師的支持策略,邊做邊改。實現幼兒生活自主化,需要教師從理念到行為的改變。針對在推進自主餐點中遇到的諸多問題,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三級教研(即園級教研、年級組教研、班級內部教研),實現邊發現問題、邊教研、邊探討、邊實踐、邊學習。幾輪實踐調整過后,教師們對幼兒生活自主化有了新認識,慢慢摸索出了適合本班的自主取餐模式,形成了一套自主化流程。
組織開放,呈現效果
各班級整體推進、效果凸顯后,幼兒園特別邀請中大班家長走進班級,開展了幼兒生活活動及自主進餐開放觀摩活動。
活動前,幼兒園食堂工作人員精心配制營養餐;班級教師向家長做活動說明,發放活動記錄表;幼兒自主排隊洗手,值日生主動分發餐巾紙盒和餐余垃圾盒;生活教師進行餐前消毒,介紹餐品名稱、營養價值,提醒幼兒餐前、餐中和餐后的注意事項,并對取餐順序和餐量提出要求。
自助取餐環節,伴著輕柔的音樂,幼兒自覺排隊,有序取餐具,按照“主食—菜—粥—肉食”的順序依次盛取餐品,平穩地端回餐桌,安靜享用美食。吃完基本量的幼兒可以按需再次自主盛取。幼兒就餐期間,教師巡回做個別指導。
餐后整理環節,完成進餐的幼兒主動清理桌面、地面和餐余,將餐具擺放到規定位置,洗手、漱口、對餐品進行繪畫表征,值日生收取餐巾紙盒和餐余垃圾盒。整個活動井然有序,家長們認真觀摩并做記錄,一起見證幼兒在自主方面的可喜變化。
生活自主、進餐自主,充分給予幼兒自主、自控、自理的權利,增強了幼兒的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和秩序感。幼兒由“被動接受”變為“自主選擇”,在自我服務的過程中收獲快樂。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