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展在農村中學進行家校共育實踐的行動研究,有利于學生、家長和社會各階層提高對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認識,并自覺形成協同育人的理念,協同發揮三位一體育人機制的不同角色作用,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育人的教育系統工程,在農村中學開展家校共育實踐的行動研究是一項有意義、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
《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等文件為我們研究“留守學生”問題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一、我校探討“留守學生”教育問題的初衷
早在2019年,我們在做學生情況分析時,發現許多學生是與爺爺奶奶一起住,父母大多外出務工。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種“異地留守”的情況越來越多,凸顯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引起了老師們的關注。最初,我們是想喚起教師、家長及社會各界對“留守學生”的關注與同情,共同鞏固教育成果。2020年,我校成立了“家長學校”。于是,我們將目光由校內轉向校外,由個案分析擴展到共性研究,然后上升到課題研究的高度,并結合已有的研究基礎,將課題選定為《在農村中學開展家校共育實踐的行動研究》。
二、在探索留守學生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的主要作法是:
(1)建立留守學生檔案。
通過“成長記錄袋”的方式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狀況、監護人情況等進行調查登記,全面了解“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和成長需求,這是關愛留守學生工作的創新。把留守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想表現、健康狀況、考試成績、家長來信,電話記錄等方面的內容都填進學生“成長記錄袋”。學校定期跟蹤檢查、督促、掌握留守學生成長情況。每逢重大節日,特別是春節,乘外出務工的留守孩子父母回家之際,學校及時召開家長會議,在家長面前展示“成長記錄袋”,讓他們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個別因事不能參加會議的家長,由班主任帶著“成長記錄袋”家訪,相互交流,不僅豐富了“成長記錄袋”內容,還零距離溝通,使關愛工作到位。讓留守學生在學校、在家庭都能感受到天天有溫暖、時時有關愛、處處有親情,讓他們人人有進步,個個快樂成長。
(2)聘請校外輔導員和法制副校長,為留守兒童的教育保駕護航。
由于長期缺少父母情感的滋潤,不少留守兒童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我們針對留守兒童情緒波動大,自控意識差的特點,組織一系列教育活動。先后組織開展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法紀法規教育,開展“拒絕網吧,健康成長”千人簽名等主題教育活動。他們結合自己工作實際,發揮個人特長,從多方面關懷留守兒童成長,為留守學生教育保駕護航。
(3)開展主題實踐活動,讓“留守學生”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
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協調、維權職能,推動出臺解決“留守學生”問題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斷優化“留守學生”生存、保護和發展的法制環境;號召社會群體組織為“留守學生”送溫暖,組織臨時媽媽成立一幫一小組,從多方面關懷留守學生成長。
(4)繼續開辦家長學校,將代理家長、臨時家長的培訓作為重點工作之一。
(5)建立激勵機制,對優秀留守學生給與精神和物質獎勵。
(6)關注留守學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學校承擔了留守學生教育的主要責任,不僅要追求良好的學業成績,更應該關注其身心健康。各種媒體上關于留守學生身心受到傷害的報道層出不窮,雖然只是個案,但是,作為教育者應該引起重視。通過了解,造成留守學生心理陰影的主要因素是青春期迷茫和缺少父母的關愛,他們擔心害怕,有苦無處訴說,所以郁悶、自閉、偏執。
(7)制作課題研究剪報,收集有關留守兒童的資料,了解相關領域的研究動態。
(8)加強校際交流與合作。
我們主動與兄弟學校聯系,制作調查表,分發到兄弟學校,進行廣泛的調研,并收集典型的留守學生教育故事,與兄弟學校老師一起尋找留守學生教育的良方。
三、在今后還需要解決的問題及建議
我清醒的看到,世界經濟大滑坡的今天,勞務輸出地的打工大軍并未回撤,“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越來越嚴重,學校、社會、家庭面臨的困難會越來越多。可以說只要打工經濟還有市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留守學生”現象,所以要正視客觀現實。 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在農民工流出地大力興辦“保育寄宿制”學校,國家或地方政府為學校配備適量的保育人員讓留守學生全部在校住讀,有助于提高教育質量,保證德育效果,做到老師專心教學、學生安心學習、家長放心務工、老人開心生活。
建立“留守兒童關愛室”。在政府和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主導下,借助工會、婦聯、關工委等組織,發動退休教師和社會熱心人士創辦“留守兒童托管站”,將留守兒童集中起來進行有組織的管護。白天在校學習,夜晚和節假日由“托管站”監管。
增強家長的責任意識,在掙錢與教養孩子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做到兩手抓,兩不誤。現在,農村各方面條件得到改善,惠民政策越來越多,在農村發家致富的門路越來越多,夫妻雙方至少要留下一人管教孩子,或者帶著孩子外出打工。
參考文獻:
[1]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J].呂健劉;素娟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21,31(04)
[2]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問題的研究[J]. 周彥燕.??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2)
山東省聊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許營鎮中學?白雪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