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飛 姚琦 邢劍鋒
(海軍士官學校,安徽蚌埠 233012)
隨著光纖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光纜被應用在了通信行業的各個角落。直理光纜因不需要建筑桿路和地下管道,工程造價低,使得長途一、二級干線光纜工程大多采用直埋方式。由于直埋光纜掩埋于地下,當遭受雷擊產生故障后,往往不好判斷和查找。本文針對直埋光纜遭雷擊的原因,提出故障判斷與查找方法,為提高光纜故障維護效率,保證通信提供了重要參考。
光纜中用來進行導光的是光纖,光纖的主要成分為SiO2,其具有不導電性,不受雷電電磁脈沖的影響,但為了使光纖能夠承受機械拉伸負荷、以及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腐蝕、鼠咬、巖石擠壓碰撞等),在光纖外裝有鋼絲金屬加強構件和金屬鎧裝層,這些防護構件都是金屬導體。
當直埋光纜附近的地方有落雷點時,由雷擊點向大地流散雷電流,使光纜埋設點的地電位升高,而光纜延伸到很遠的地方,其金屬構件電位應視為零電位。這樣在落雷點與光纜金屬構件之間形成極大的電位差,這一電位差若超過光纜防護層的耐壓強度,便會擊穿外防護層,形成從落雷點到金屬構件的電弧通道,使相當強的雷電流瀉放到光纜,出現沖擊電壓,使金屬構件熔化、外護層擊穿,從而使光纖受到損害[1]。
當光纜遭受雷擊以后,應迅速組織搶修人員對故障光纜進行測試與搶修。對于直埋光纜線路雷擊障礙處理原則是先測試,后判斷;先查找近故障接頭,后查找故障點;先看地形,后開挖;再測試,再開挖。
直埋光纜線路遭受雷擊產生故障,一般情況下,離加強件近的一部分光纖會燒壞,這時在機房內使用OTDR對纖芯進行逐一測試,通過測試每根纖的長度。識別出產生故障的纖芯和完好的纖芯。查閱資料,找出此段內接頭盒的數量,或者每個接頭盒內光纖的盤繞長度L2,減掉這一部分盤繞長度,然后根據纖長距離大于皮長度距離(因為纖芯在光纜中進行纏繞延伸),換算成纜長,減去接頭坑內各種光纜盤留,再根據纜長距離大于溝長距離(因為光纜在纜溝中進行纏繞延伸)的原理計算出斷點的相對地面距離,然后結合原始資料,分析出故障點發生于那兩個標石或接頭盒之間。
測試點到故障點的地面長度可由下式計算[2-3]:

L—測試點到故障點的地面距離(m);
L1—OTDR測出的測試端到故障點的光纖長度(m);
n—測試點到故障點接頭盒的數量;
L2—每個接頭盒內光纖的盤留長度(m);
p—光纖在光纜中的絞縮率;
L3—光纜的各種盤留長度(m)。
根據前面的計算與分析,找到疑是故障點,如果疑是故障點附近有接頭盒,打開靠近疑是故障點的接頭盒后(如圖1接頭2),對所有纖芯色譜與機房測試結果進行核對,找出產生故障的纖芯,這時就可以判斷故障點在接頭盒中,利用接頭坑內的余纜,進行開剝對接。

圖1 光纜障礙示意圖一
如果故障點附近沒有接頭盒,則需要觀查地形地貌,找出光纜內部與地質絕緣相對薄弱的地方。如積水、金屬礦產和鋼鐵橋梁等。如圖2所示。

圖2 光纜障礙示意圖二
光纜遭雷擊后,高壓電弧迅速向A、D兩個方向流散,遇到光纜內部與地質絕緣相對薄弱的地方,高壓電流就會從加強元件擊穿光纜,流向大地。
(1)如果B、C之間有金屬相連,高壓電弧就會流向A、D兩個方向。
(2)如果B、C之間無金屬相連,并絕緣相當好,高壓電弧就會從B點流向大地。A方向的高壓電流不變。
(3)A方向的高壓電流相對較強,在流向A方向的過程中有可能在A、B之間任意一個或幾個地質絕緣相對薄弱的點擊穿光纜流向大地。
這時,就可以判定積水處產生故障的可能性較大。因此,在光纜路由上方橫向挖出一條可以清楚地看見土質結構的臨時溝,找到土質混合并松軟的地方(原纜溝)進行開挖。
方便時,外線分隊的測試可以在就近接頭處進行。這樣可以減小接頭盒內光纖盤繞長度、光纜預留、絞縮率和彎曲率等數據掌握不準而帶來的誤差。即使挖到了斷點,也要介入一段光纜進行接續,這是因為經過雷擊后,雷擊點附近光纜的結構特性發生變化,因此,沒必要十分精確地挖出斷點來。在疑是故障點前后E、F兩處米剪斷故障纖芯,在E、F間介入兩個接頭和100m光纜(為了方便測試分析,搶修、割接、故障處理等介入光纜不得少于100m),把斷點纖芯割接引通。如果故障點距離原接頭在200m以內,則從故障點遠端直接更換光纜至原接頭(如圖3 E點至B點)。
依此類推,用以上方法把線路上的故障點逐個排除,最后再測試一下,檢驗線路性能指標。
光纜線路發生雷擊障礙后,應當立即進行故障排查,使用相關測試儀器,按照一定程序與方法,快速找到雷擊障礙點,進行故障排除,確保線路暢通及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