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琴 姜廣輝
(1.山東現代學院,山東 菏澤 250104;2.中瑞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4)
自2014年9月李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正式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于2015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9月,國務院下發《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在全國上下重視創新創業的大背景下,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更應該重視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開設相關理論課程和實踐活動,但是由于眾多因素的影響,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必要對其進行優化。
在全國上下重視“雙創”的背景下,各大高校更加重視對各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對把實踐應用作為主要培養目的的應用型本科高校來說,創新創業教育更為重要,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了人才培養方案,以公共課或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了創新創業相關理論課程,舉辦了創新創業教育相關講座,選派了部分教師進行創業導師的專業培訓,也開展了一些創新創業相關實踐活動,學生的創新意識有所增強,創業能力有所提升,在創新創業技能大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創新創業實踐成果更加豐碩。
雖然越來越多的應用型本科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相關課程,但是由于管理者意識、相關政策、硬件條件等一些主客觀條件的制約,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
多數學校開設了一些創新創業課程,但是有些學校只是開設一門必修課,其他均為選修課,對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效果不佳;另外,開設的課程當中,理論課程偏多,實踐課程偏少,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本身應該偏重于實踐;第三,課程設置的深度不夠,有些學校只是開設簡單的《創業基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等創業就業基礎課程;第四,課程設置零散,缺乏可操作性和連續性,不能讓學生科學系統地獲取創新創業核心知識,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1]。創新創業課程的系統性不足等問題嚴重阻礙著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創新創業教不僅僅是以培育在校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會,針對那些打算創業、已經創業、成功創業的創業群體,分階段分層次地進行創新思維培養和創業能力鍛煉的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實用教育。而目前多數應用型高校開設的課程內容理論偏多,實踐偏少,而且與專業融合性不強,思政元素的融入也不強。全面深入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內容應該是與專業學科課程融合的以實踐為主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內容,這樣才能有利于提高學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1]
目前從事創新創業課程教學的老師很大一部分是從工商管理專業或別的專業轉過來的,或者是原來的就業指導教師,或者是對創新創業課程比較感興趣的老師,只是接受了一段時間的創新創業知識的培訓或者取得了創業導師證書,對于創新創業課程內容掌握不夠扎實,理論知識不夠豐富,實踐技能更為缺乏,難以勝任學生的創業實踐導師工作。有些老師從未有過企業的實踐經歷,很難在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中滲入企業的真實案例。兼職教師中比較成功的企業家也較少,指導時間和頻次也不能保證。
課程評價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與改革,對課程的不斷優化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科學合理的雙創教育課程評價體系是促進高校雙創教育課程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2]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評價方面,普遍存在評價方式比較簡單,或者僅僅是簡單的考試,或者提交創業計劃,或者僅僅靠平時成績,如此簡單、單一的評價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首先,設置必修、選修相結合的課程結構。在大一年級開設必修課,主要針對創新創業方面的基礎理論課程和與專業結合不太緊密的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的積極性;大二、大三年級開設與專業緊密結合的實踐課程,可根據自身的興趣選修不同的實踐課程。
其次,設置理論課程模塊和實踐課程模塊。理論課程要扎實,要能夠有效地指導創業實踐;實踐課程模塊要豐富,能實現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有效結合,要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
再次,設置全面系統的課程體系,不僅要設置《創業基礎》、《創新戰略》等創新創業基礎課程,還要設置《產品設計與開發》、《創建新企業的困惑》、《創業金融與風險投資》等創新創業專業課程。[3]
科學的創新創業課程內容應該包括創新創業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專業課程、素質培養課程等內容,要堅持完善學生從理論知識學習到創新創業素質培養、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的多個方面。[4]
創新創業課程內容的知識體系需要包括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創新創業知識以及相鄰學科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能夠有意識且主動地在其它的專業學習和實踐活動中開展創新性的思考,激發自己的潛能,增強院校內部的創新文化氛圍。[1]創新創業課程內容的實踐能力和素質體系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受挫能力的提升的培養,注重社會道德素養提升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型人才。
創新創業課程內容還要與專業有效融合,將創新創業教育巧妙地融入到專業教育當中,重塑新的課程內容體系,采用不同的結合方式,形成基于專業的、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內容,從理論學習、實踐訓練等方面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此外,創新創業課程內容體系還要包含思政教育內容,把雙創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才能有效推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和人才質量的提升。
高水平的創新創業課程師資隊伍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關鍵,專任教師不僅要具備創新創業知識,而且要有相應的創新創業工作經歷或經歷過系統的創新創業實踐方面的培訓,[3]否則難以勝任學生的創業導師角色。學校應該選擇合適的時間安排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接受系統的培訓,在寒暑假安排教師去企業學習創業相關實踐。除創新創業課程專任教師外,應用型本科高校還應引進在創業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企業家或專家學者作為兼任教師,并且要保證上課的時間和頻次。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課程師資隊伍才能有效保證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業實踐能力的提升。
課程評價需要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所以課程評價體系應該一個復雜的、多元化的體系,簡單的、單一的評價方式不能真正評價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和教育效果的好壞。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和長效的評價機制。
首先,評價的主體應多元化。簡單的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不能有效反映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應建立專家、學者、政府、企業、畢業生、教師、學生等內部主體和外部主體相結合的評價主體(如圖1),多角度對課程進行公開公正的評價,來衡量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是否符合學生個人的發展訴求和經濟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5]
其次,評價的方法應多元化。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形式是多樣的,既有理論課程,也有競賽、訓練項目、輔導培訓、實地考察等實踐活動,在課程評價方法的設計和選擇上,為了保證評價結果更加全面準確,評價方法需要根據課程的開展形式進行加以選擇,如偏重評價學生個人或者群體、采用第三方專家評價或者社會評價等。[1]
另外,需要建立長效的評價機制。可以為對創新創業感興趣的同學和畢業后有創業意愿的同學建立創新創業成長檔案,以反映他們在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哪些方面的教育對他們創業活動有所幫助,結果反饋給學校,以便學校根據反饋結果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