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穎
(信陽農林學院 河南 信陽464000)
城鄉關系是備受關注的基本社會經濟關系,城鄉差距是影響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如何順利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使全國人民快速步入小康社會,一直是國家總體戰略的重中之重。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的政策。黨的十八大指出,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化解“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國各地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我國城鄉發展在取得總體進展和成效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短板,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暴露出的同質化、留守兒童、廢棄村落等問題仍然突出。城鄉一體化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在建設過程中不斷調整、優化、完善的過程[1]。未來一段時期,各地要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繼續補齊短板,在鄉村振興戰略引導下,繼續促進城市與鄉村的協同合作,推動形成農村自主發展動力,開發農村新經濟、新模式,使鄉村煥發獨特魅力,實現城鄉一體化高質量發展[2]。
信陽市是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地,承東啟西、連通南北,是重要的全國區域性綜合交通和現代物流樞紐,下轄8縣、2區及6個管理區(開發區),總面積為1.89萬km2。信陽市位于大別山革命老區的核心區域,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同時,信陽市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享有“中原僑鄉”之美譽。
2020年信陽市生產總值為2 805.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量,較2019年增長2.1%,位居河南省第9名,進入全國前100名。如圖1,2016—2020年信陽市生產總值上漲791.29億元。排除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國民經濟的沖擊后,2016年以來信陽市經濟發展趨勢穩中向好。
如圖2,2020年信陽市第三產業產值在生產總值中占比最高,為1 269.43億元,占總產值的45%,略低于全國水平;信陽市第二產業產值為999.3億元,占總產值的36%,較2019年上升2.7個百分點;信陽市第一產業產值為536.95億元,對總產值的貢獻最小,僅占19%。
伴隨著一項項惠農政策落地,2020年信陽市完成了3萬人脫貧的重任,農民居住環境改善、收入增加、生活更幸福,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未消除。
由表1可知,2016—2020年,信陽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趨勢明顯,從2016年的15 853元上漲到2020年的21 861元,年均增長率為9.4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23 959.3元增長為2020年的30 942元,年平均增幅為7.2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0 651元增長為2020年的15 018元,年平均增幅為10.25%,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明顯高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值2020年下降為2.06,比值略微收窄,說明城鄉收入差異問題有所緩解。值得關注的是,與河南省或全國總體個人可支配收入水平相比,信陽市城鄉居民收入表現均不理想。

表1 信陽市城鄉居民收入指標統計表
信陽市“十三五”規劃綱要將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提上日程,通過構建“中心城區輻射、副中心城市集聚、縣城帶動、重點鎮支撐”的城鎮體系,加快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信陽市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中,經過政府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發展模式,但信陽市城鄉一體化建設仍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在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構建方面尚有需要完善與優化的地方。
伴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城鄉市場逐漸開放,生產要素的流動限制逐漸放寬,但因長期歷史原因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并未完全破除[3]。長久以來形成的二元戶籍制度,導致優質資源向城市集中。要素分配不均衡,使農村居民無法在教育、養老、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步伐。
在構建“中心城區輻射、副中心城市集聚、縣城帶動、重點鎮支撐”的城鎮體系工程中,中心城區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地帶和重要樞紐,是經濟持續增長與發展的能量站[4]。中心城區發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城市能夠實現怎樣的規模,具備多大的輻射帶動能力和承載能力[5]。從信陽市發展現狀來看,中心城區雖然聚集了較多的人口和商業綜合體,但綜合實力不夠強,輻射帶動能力比較薄弱,聚集效應不明顯,輻射范圍比較小,對周圍地區經濟的促進作用有限。
信陽市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之處,是我國南北地理、氣候過渡帶和豫楚文化融合區,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氣候宜人,四季分明,自然風光秀美。就目前信陽市的城市影響力來看,信陽市的美還需要被更多人發現,信陽市的知名度有待提升。這一方面表現出信陽市對城市文化魅力的挖掘力度不夠,未建立起有吸引力的文化名片;另一方面說明對已開發資源未能有效利用,后續維護不到位,導致吸引力下降,或者對周邊開發不到位,未能形成良好的協同發展效應[6]。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具有投資高、回報慢、收益低的特殊性。因此,農業發展需要政府主動參與,政府對于農業發展起到支持和引導的重要作用。農業發展不能脫離市場經濟獨立存在,這就要求政府平衡政策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財政支農既要支持農業現代化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又要注重對人的培養,培育新型農民。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使財政支農發揮出最大效用[7]。
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勢必面臨大量的資金需求,而資金緊缺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過實行農業投資稅收減免、農產品稅收和價格補貼、農業貸款貼息等政策,引導外部資金流入農村地區,增加農村經濟活力。同時,增加財政投入,完善農村基礎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完善物流系統,打通城市與鄉村的物流通道。
信陽市是一個農業人口較多、農業基礎薄弱的城市。從信陽市產業結構分布情況看,農業在三大產業中的占比最低,農業發展動能不足。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城市工業化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強工業向農業賦能,加快農村農業現代化進程。通過推廣培育優質種苗、提升機械化生產覆蓋面等,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根據農產品消費偏好的變化,適時調整產品布局,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推廣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的經營方式,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積極倡導生態循環農業,使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相適應,推進農業綠色發展[8]。
公共服務是保障人民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公共服務水平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治理能力。城鄉居民應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務待遇,但由于城鄉發展的差異,城鄉基礎公共服務條件不均衡的現象仍然存在。
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應均衡配置城鄉教育資源,推進農村教育的提質工程。加大政府和社會投入力度,改善農村基礎辦學條件,壯大農村教師隊伍。積極引進先進的互聯網教育教學方式,建立農村教育信息平臺,實現教育資源的互通共享。積極促進職業教育均等化,加快建設新型應用型職業教育,培養有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既是農民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適應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的需要[9]。
其次,要加快推進農村醫療衛生發展,改變鄉村醫療條件相對落后的面貌。提高基層醫療從業者待遇和機構補貼,釋放政策信號,吸引更多優秀醫療人員到基層服務。同時,建立城市醫院和農村基層醫療機構聯動發展機制,搭建信息共享平臺,調動城市優質專家隊伍,加強城鄉間醫療隊伍的互聯互通,促進專業交流[10]。
再次,要著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目前我國正處于輕度老齡化階段。據相關數據統計,到2025年,我國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構建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統一的醫療保險制度,是城鄉居民的共同需求。同時,應加強宣傳引導力度,將優惠政策落實到位,讓人們切實享受政策福利。
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單獨成篇,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整體要求,到完善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謀篇布局,再到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10%、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5%等具體目標,政府對綠色發展的重視可見一斑。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有效途徑。
城鄉一體化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在嚴格保護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堅持綠色發展導向,徹底破除過度消耗農村農業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可持續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在農村產業發展的進程中,要嚴禁城鎮高耗能工業和生活污染向農村擴散,加大對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力度,提倡保護水源、垃圾集中處理、綠色病蟲害防治等有效措施,發展有機農業,推動農產品深加工。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應立足信陽市城鄉特色,完善與創新有關的體制機制,提高科技水平,引導農業生產技術、農業機器設備、農產品品種培育、新型養殖技術等提質升級。為了引導綠色產業發展和吸引創新型企業入駐,政府需出臺完善的配套措施,通過政策和財政資金的引導,以市場化方式為鄉村綠色發展提供多元化綠色金融產品,包括信貸支持、專項債券、綠色發展基金等全方位資金支持。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創新方面的優勢,大力推進產學研融合,拓寬合作范圍,加強合作深度,創新合作方式,構建覆蓋技術研發、人才培養、項目培育、市場拓展的全方位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