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若,崔海峰
(1.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 遼寧 沈陽110136;2.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宣傳部 遼寧 沈陽110136)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1],“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全球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
《遼寧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目標。鄉村現代化,歸根到底就是農民的現代化。具有先進文化的農民,既是現代鄉村治理有效實施的基礎,也是延續發展鄉村文明的主要載體。
自改革開放以來,按照現行貧困標準計算,我國
7.7億農村人口擺脫貧困,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的標準,我國減貧人口大約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
按照每人每年2 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截至2019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約有551萬人,比2018年末減少1 109萬人[2];貧困發生率0.6%,比2018年下降1.1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567元,比2018年增長11.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0%。
2015—2019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如圖1所示。2014—2018年全國農民收入、消費增長情況見圖2。2014—2018年全國農村人口人均消費、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見圖3。
如何有效發揮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減緩其對農戶經營基礎地位的沖擊,減少其對農村社會秩序的負面影響,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周振課題組赴8省14縣進行了實地調查研究,并通過問卷星平臺進行樣本調查,研究結論如下。
(1)工商資本進入農村,投資鄉村振興,更偏好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民宿等服務業,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鄉村基礎設施投資缺乏興趣[3]。
(2)工商資本進入鄉村有兩大主要障礙或短板,一是農村技術人才短缺,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3)從綜合支持政策看,政策有效性、金融支持、土地和技術供給都不足[4]。
遼寧省委高度重視工商資本下鄉問題,并就工商資本下鄉的機制、著力點多次提出要求,要求提高工商資本下鄉項目的增值點,更多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業產業化發展。
從鄉村貧困發生發展的根源、特征和長期經濟表現來看,遼寧省鄉村經濟具有“三無”特征,即無區位優勢、無支撐產業、無村鎮集體經濟支撐。遼寧省鄉村發展要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實現2022年鄉村振興總目標,必須徹底鏟除從“絕對貧困轉向相對貧困、從低維貧困轉向高維貧困、從結構貧困轉向行動貧困、從來源貧困轉向支出貧困、從原生貧困轉向代際貧困[5]”的生存土壤,而實現上述轉變、培育鄉村可持續發展能力、徹底改變鄉村貧困落后的狀況,關鍵在教育、在文化、在人的現代化。
中國教育扶貧經歷了3個階段,1949—1978年擺脫“生存型貧困”扶貧政策醞釀期,1979—2000年教育扶貧制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溫飽型貧困”消除期,2001—2020年逐步消除絕對貧困,進入“發展性貧困”期。目前,教育扶貧向著深度破解“多維貧困”“脫貧后返貧”,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由遼寧大學化學院發起,遼寧大學和沈陽音樂學院兩校駐村第一書記聯合組織了“貧困學生沈陽高校行”活動,組織岫巖縣牧牛鎮4所村小學的32名3~6年級小學生分別參觀了遼寧大學、沈陽音樂學院、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沈陽師范大學。貧困學生走進大學的圖書館、教室、歷史博物館、航模中心、古生物博物館等,不但近距離感受了“夢想中的大學”,也增長了見識、拓寬了眼界,在心中種下了一粒積極上進的“種子”。
習近平總書記在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精辟總結為“堅持精準扶貧方略,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我們始終強調,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我們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強調再窮不能窮教育、再窮不能窮孩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努力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盡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沈陽盛京滿繡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遼寧省貧困和經濟落后山村推行“盛京滿繡扶貧車間”,目前已建起41個扶貧點,培訓1 500多人,幫助當地穩定脫貧、共同富裕。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與彰武縣人民政府簽訂了《科技扶貧引領示范基地共建》協議,選派“科技副縣長”,駐派扶貧工作隊,推動“章古臺風沙地示范基地”“聯合勞模創新工作室”“花生院士工作站”和“高油酸花生育種基地”等20多個國家、省、市項目落地,為彰武縣產業扶貧工作搭建了重要科技資源平臺。
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英額門鎮椽子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季忠英帶領村民開發中藥材產業,以“公司+農戶”、農民土地流轉等多種方式發展村辦集體經濟,累計開發中藥材種植基地333 hm2,種植20多個品種,帶動全鎮18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有超過100戶農戶收入達到50萬~100萬元。
習近平總書記在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作了精辟總結,“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各行各業發揮專業優勢,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扶貧體系”。
鄰里團結互助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應有之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應有之義。
義縣七里河村是義縣首批脫貧銷號村,當地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崇尚勞動、傳承美德,先后榮獲中國科協、財政部頒發的“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工作先進單位”,七里河村人用智慧和汗水成就了致富佳話,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了美麗家園,呈現了一幅美麗鄉村的新畫卷。
在近年“道德義縣”建設中,義縣留龍溝鄉大齊溝村小胤山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高彩霞被評為道德模范“錦州好人”,她創辦的小胤山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讓貧困鄉親搭上了脫貧致富的“順風車”,養殖場產出的雞和雞蛋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評為“綠色無公害產品”。
城關鄉前窯村農民黨員劉恒彥“富了不忘眾鄉親”,帶領村里多戶菜農搞棚菜生產,主動和村里的貧困戶張亮結成幫扶對子,幫助申請小額創業貸款,建成一棟長80 m、跨度13 m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幫助引種、育苗、定植,既幫建設、管理,還幫助找銷路,使張亮一家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義縣脫貧攻堅的實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美德,營造全社會扶危濟困的濃厚氛圍。推動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濟、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形成了人人愿為、人人可為、人人能為的社會幫扶格局”。
農業特色小鎮是建設現代文明、田園美麗鄉村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模式。
發展特色小鎮,資源是依托,特色是優勢。江蘇省興化市大力推進國家田園綜合體和特色鄉村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構建“生態越美麗、產業越興旺、百姓越幸?!钡男掳l展理念,“碧水東羅”“漁潤劉澤”“古潤唐莊”等一批特色村脫穎而出。江蘇省連云港市板浦鎮依托“鏡花緣文化”,結合鄉村旅游和生態建設,圍繞李汝珍紀念館、鹽商會館等歷史文化遺址,建設了集歷史文化展示、休閑美食娛樂、鄉村旅游消費于一體的現代化特色小鎮。
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利用獨有的黃河故道森林公園資源優勢,融合地方傳統小吃、傳統生產工藝作坊、桑椹文化展示及文化演藝等多種業態為一體,建設“北方落葉果樹博物館”“中國椹果之鄉”旅游特色小鎮,挖掘齊、晉、趙春秋會盟之要津,隋末竇建德點將臺等歷史文化,開發古桑樹群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讓游客游有所感、品有所需、住有所求、娛有所樂、來有所得,有力驅動了城鄉一體化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江蘇省圍繞地方特色資源,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形成了一批市場需求好、生產效益高的地方果蔬特色產業,全省近1/3的行政村擁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并發展起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形成1萬多家鄉村觀光農業點,如南京江寧香草小鎮、鹽城大豐荷蘭花海小鎮、邗江甘泉櫻花小鎮等。
浙江省特色小鎮借助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定位清晰、明確,文化內涵、旅游功能、社區特征多業態融合疊加,協同創新、企業社區、創新創業等新功能加速呈現,如杭州市江干丁蘭智慧小鎮、富陽硅谷小鎮、桐廬健康小鎮、臨安云制造小鎮、濱江物聯網小鎮、蕭山機器人小鎮、余杭人工智能小鎮都具有顯著的產業集群特征。
總結遼寧省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經驗,借鑒國內其他地區鄉村振興的實踐,遼寧省高校圖書館助力美麗鄉村發展,前景廣闊。圖書館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設施、平臺,應將館藏資源、圖書館文化、現代科技文明與鄉村文化、鄉土文化、鄉村文明緊密融合,既有助于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持續發展,又有助于推動鄉村凝聚特色、弘揚鄉土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目前改革發展面臨任務的艱巨性、復雜性時多次指出,要系統性思維、全局性思考、綜合統籌加以解決。結合遼寧省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振興特別是“五大安全”的工作要求,高校圖書館在助力鄉村發展規劃頂層設計、提供政策咨詢服務、技術支持方面具有顯著的資源優勢。
高校圖書館利用自身館藏資源、科技資源,精準對接鄉村振興新需求,組建高校鄉村振興聯合體,開展線上線下服務。重點開展精準技能知識普及、科技信息、文化資源、人才資源等服務,例如提供如蔬菜、香菇、葡萄、牡丹等設施農產品、水果、花卉現代農業技術服務;搭建“互聯網+農產品+特色+原產地市場推介”服務平臺,提供牛、豬、雞、羊等牲畜、家禽養殖業技術服務;提供“互聯網+肉+蛋+原產地市場推介”服務、“信息技術+傳媒技術+鄉土文化、特色文化的歷史挖掘和宣傳展示”服務等。
借鑒國內其他地區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的建設經驗,通過高校圖書館服務,完善美麗鄉村生態建設規劃,宣傳、展示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在遼寧省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建設中,注重時代特征、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如下3個方面著力推動美麗鄉村“設計+文化”,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1)加強頂層設計,著力推動現代工業文化、城市文化、先進科技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鄉土文化的融合發展,多維度、多視角系統推動構建現代農村文化。
(2)著力推動新農村文化的特色發展。雖然遼寧省鄉村文化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同的鄉村發展模式、文化融合模式,會催生不同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要充分發揮遼寧省城鎮化率高、工業文化輻射范圍廣、科技教育資源多的優勢,挖掘老舊國有礦區廠區資源,構建城鄉文化融合平臺,強化城鄉融合、突出鄉村特色,整體推進、全面發展。
(3)著力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落實到鄉村振興的具體工作中,體現在農業產業布局、人居建筑生態、農業自然生態、生態家園建設的具體規劃、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