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璐
(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天津300222)
“互聯網+產業”讓農業生鮮逐漸進入電商領域。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讓不少投資者盯準生鮮市場,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生鮮產品相關的供應鏈正在日益完善,但仍存在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議價能力差異、人力資本和倉儲成本過高、應收賬款出現壞賬等供應鏈成本管理問題,影響企業凈利潤,制約企業經營。
為了確保助農電商企業的良性發展,形成更好的競爭力占據互聯網生鮮市場,對采購成本、倉儲成本、配送成本等方面管控,實現供應鏈成本管理優化顯得尤為重要。
助農電商供應鏈是指電商企業通過與農民和農場主直接對接,對農產品、物流和資金流等進行管控,實現農產品從收購到加工,最終送至消費者手中的整個過程。供應鏈成本是助農電商企業將農產品送至消費者過程中采購環節、倉儲環節、配送環節、信息流溝通、資金流運營等方面產生的費用和損耗。
供應鏈成本按不同分類標準有以下3種分法。
(1)按價值性區分。供應鏈成本可體現為上游成本、自身成本和下游成本。其中,上游成本包括機會成本、交易成本、采購成本、運輸成本。自身成本包括管理成本、作業成本、財務成本、機會成本。下游成本包括機會成本、交易成本、運輸成本、客服成本。
(2)按作業活動區分。供應鏈成本可分為總運營成本、管理總成本和隱形成本。其中,總運營成本包括信息通信成本、庫存費用、運輸成本。管理總成本包括訂單管理成本、與供應鏈相關的計劃和財務成本、物料采購成本、庫存持有成本、與供應鏈相關的信息系統成本。隱形成本包括訂單流程、反向物流、整體供應鏈過程分割。
(3)按企業邊界區分。供應鏈成本可分為直接成本、作業成本和交易成本[1]。
由圖1可知,助農電商供應鏈成本主要分為供應鏈環節(采購、倉儲、配送)的成本、信息流產生的成本以及資金流分析中產生的成本。采購成本受季節性和穩定供應關系影響,旱季供應不足,農產品量少且稀有而采購成本高。穩定的供應關系會讓采購成本持有利價格,從而降低采購成本,提高公司利潤率。信息流產生的成本主要是因為互聯網不能及時將用戶需求與庫存供貨相匹配,導致信息失真或搜集不完全而產生的成本。支付成本指經濟糾紛導致的壞賬。供應鏈環節分揀成本受地區收入影響較大,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人力成本和分揀成本較高。倉儲成本是指堆放存貨產生的租金、人工費用及倉儲產生的損耗。標準化成本是指為了讓消費者有良好的消費體驗感而對產品進行質檢、包裝,達到統一標準的費用。配送成本指運輸過程中不規范造成的農產品壞損及人工運輸、物流等費用。
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主要體現為運輸道路不便及運輸工具老化。由于我國農產品種植和養殖有分散化、規模小等特點,收購點分散且大多分布在農村,道路建設落后讓農產品大規模運輸有些困難,分批次運輸則會造成人力成本提高且更易發生農產品損耗,從而增加運輸成本。此外,農產品利潤率低,資金投入和技術限制讓農產品物流規模化發展和標準設備應用方面顯得乏力,物流環節單純依靠人工裝卸和搬運的現象大量存在[2]。農產品在物流環節缺少專業運輸工具,產品易損率高會讓供應鏈物流成本上升。
由于我國農業信息化與組織化程度仍處于較低水平,農產品的需求與供給信息難以收集與傳遞[3],加之合作企業間缺少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導致上下游信息不對稱,農產品出現供需不匹配的現象。在與農業生產者或經銷商收購時出現議價成本過高的問題,一定程度上造成產品售價上漲,平臺消費者在比對后當然選擇質優價廉的產品,助農電商因此會錯失商機。上下游信息不對稱還會誘發倉儲成本的提升,商品不能及時售出,延長了存貨周轉率,產生損耗和倉庫租金都會直接影響倉儲成本。
隱性成本包括資金流支付環節的成本、運輸和倉儲行為不規范的管理成本。對于隱性成本不夠重視很容易引起供應鏈成本過高,甚至出現隱患。例如在農產品運輸過程中不重視運輸人員行為規范,致使果蔬損壞、運輸成本增加;倉儲管理不高效、存貨積壓造成存貨周轉率低且資本成本上升。
在審核供應商資質時不夠嚴謹,造成在后期供應農產品時出現違約或質量問題,導致農產品供應受到制約,商品不能及時給顧客,造成信譽受損和賠償或出現應收賬款壞賬的發生。
供應鏈成本管理需要管理者具有整體意識,對各環節的成本核算及運營流程需要熟知并準確核算,這就需要專業基礎扎實的復合型人才,而助農電商企業不重視對這方面的人才培養,造成在供應鏈成本核算時缺少整體核算意識,導致供應鏈成本偏高。
當前農產品運輸仍存在技術落后、易損率高的問題,同時消費者對農產品物流效率和精準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助農電商在農產品運輸過程中應規范搬運人員行為,甄選合適的冷鏈運輸公司開展合作,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現場管理來降低易損率。此外,還要對倉儲管控升級,強化冷藏恒溫倉儲,采用越庫技術對效率和精準度保駕護航,從收貨到出貨采取最少的搬運和最短時間的儲存,在降低倉儲保管成本的同時,縮短配送時間,保證農產品新鮮。
加強農產品供需信息分享,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可以減少因信息不對稱而引發的議價成本和供需不匹配造成采購成本上升的現象。農戶和供應商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可以了解最新的顧客需求及市場供需價來布局農產品生產,助農電商企業則根據農產品數量和分布狀態進行有效議價,并匹配最近的貨源,減少物流成本。此外,共享平臺的搭建,拉近了助農電商與農戶、供應商的關系,促進兩者間溝通,方便助農電商找到穩定合作的農戶或供應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議價成本。
企業應將隱性成本作為關鍵控制點,制定相關措施進行防范。例如在采購環節嚴把商品質量,審核農戶或供應商的資質和信譽,杜絕商品供應過程中出現劣品和應收賬款壞賬的發生。同時,準備好應急預案,以防因自然原因或人為違約造成的商品不能如期供應,從而導致聲譽受損和違約成本的增加。
助農電商企業在選擇人員管控供應鏈成本時,應進行相關知識考核并建立一套培養機制,讓核算供應鏈成本的人員參與到農產品從收購到送達消費者手中的全流程,熟悉每個環節并發現運營中存在的成本管理問題,在核算時具備整體意識,定期考核核算人員的績效,制定完善的晉升激勵機制。
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對助農電商企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想要立住腳跟、實現可持續發展,助農電商企業應嚴格把控各環節成本并重視供應鏈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