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俊
(煙臺理工學院,山東煙臺 264005)
“三農”人才隊伍主要由內生型人才和引入型人才構成:內生型人才是由于地緣或血緣等關系[1],長期留在鄉村發展的人才;引入型人才則是從鄉村之外引進的新人,他們中大都是外來人員,但也不乏部分走出鄉村后又重新返鄉的人才,如圖1所示。引入型人才的引進大都受到行政干預或利益引導,目前來看,行政干預政策較為完善且效果突出,引進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學生村官和村干部等類型。相比之下,利益引導略顯不足,因此通過對前期調查的整理,提出更加完善的“三農”人才引進機制。

圖1 “三農”人才隊伍中引入型人才構成
《山東省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數據顯示,山東省2019 屆非師范類畢業生共計57.14 萬人,其中,農學專業研究生占總畢業生人數的6.25%,農學專業本科生占總畢業生人數的2.05%,農林牧漁大類專科生占總畢業生人數的1.27%。從就業行業流向來看,約1.90%的畢業生進入了農、林、牧、漁業。由此可知,農業類的高校畢業生數量有限,并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畢業后選擇了非專業就業方向,因此如何吸引他們投身到農村建設中是目前新農村健身面對的一大難題。
1)完善農村的交通系統,方便鄉村的對外交流。2)提高網絡普及率和覆蓋面,保證人們的工作、生活需求。3)改善鄉村的供水設施。4)完善農村的流通設施,增加市場上產品的種類,滿足人民更高的生活需要。5)完善醫療、教育服務體系,加強醫保體系建設,使居民就醫權得到保障;提升農村教育水平,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1)大學生應該在上學期間多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這樣才能在下鄉后迅速適應新的環境、結交新的朋友,構建自己新的社會關系網。2)政府可以在當地舉辦各類交流活動,邀請當地的一些企業家參加,既能幫助大學生結交到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伙伴,也可以獲得與當地的企業家相識的機會,重新獲得相關的人脈。
1)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幫助鄉村企業提升薪酬福利水平,對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實施住房補貼政策和創業扶持政策,對家庭困難的大學生實施稅費減免政策。2)中小企業奮發圖強,不斷提升自我,努力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就業平臺。
父母的教育和觀點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吸引大學生返鄉就業,要從改變父母和家庭的觀念著手。1)應營造正確的價值觀氛圍,讓返鄉就業、支援農村發展成為人們口中的好事;2)讓勇于拼搏、改造家鄉的返鄉大學生受到應有的尊重和愛戴,提高其所在家庭的地位;3)向培育出返鄉就業大學生的家庭給予適當的物質補貼。
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就業觀,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2]。學校要經常開設相關講座,宣傳“三農”和鄉村振興等,幫助學生理解國家發布的相關文件,學校的就業服務網站和微信公眾號要保持信息的時常更新,幫助學生能夠了解最新的就業政策[3]。
1982 年國家實施計劃生育以來,山東省出生人口逐漸減少,目前山東省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雖然帶來養老負擔,但也讓人們逐漸意識到低齡老年人的作用。
以煙臺市為例,2020 年煙臺市60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為297.5 萬人,其中60~69 歲的低齡老年人為175.3萬人,低齡老年人力資源充足。從健康角度來看,在健康老年人中健康的低齡老年人占75.7%;從受教育角度來看,1999—2014 年煙臺市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呈不斷提升的趨勢,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由1999 年的6.4%上升到2014 年的14.6%,不識字的老年人則從45.3%下降到12.4%。基于退休低齡老年人的良好身體狀況,吸引退休后的低齡老年人下鄉貢獻,將成為人才引進的一個重要途徑。
當前,社會對于退休老年人再就業存在不恰當的理解甚至歧視,而大量事實表明,老年人只有在沒有完全同社會勞動脫節的情況下,才能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才能真正實現“老有所樂”,感受到生活的樂趣。
政府需要對低齡退休人才作出戰略規劃,制定和頒布相關退休人員就業的法律法規并給予政策的支持,盡快形成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使退休人員再就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老年人力資源專門管理機構,完善各部門協調機制,對退休人力資源開發進行科學的管理,為老年人力資源保駕護航[4]。
1)推動老年機構組織發揮政府和退休人群體的“橋梁”作用,突出老年機構尤其是老年協會在退休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地位。2)通過社區服務建立退休人力資源與企業及人力資源網絡平臺等的對接。3)搭建好退休人才志愿服務平臺,相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合理地推動退休志愿者的發展[5]。
對于不同類型的退休人力資源,應根據其實際情況,發揮組織的力量,細化開發渠道,為退休人才再就業匹配合適的途徑,形成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傳統方式和現代手段相補充的就業渠道。
1)充分利用好老年大學,保證低齡退休人員的知識水平和與時俱進性;2)建立遠程教育網絡;3)推動高校和職業院校利用自身資源開展老年教育。只有提高了低齡老年人的素質,才能保障鄉村建設吸引到更多優質的退休人才。
退休再就業是退休老年人價值的體現,利國利民利己,但是接收退休人員的地區政府或企業要注意對退休人員人身安全的保證,提前了解下鄉退休人才的身體狀況、既往病史等信息,做好意外情況的應急預案。
受“雙返雙創”政策的影響,返鄉下鄉人才日益增多,成為了“三農”人才隊伍的主力軍。該類人才數量眾多、構成復雜,是現有大部分“三農”人才隊伍建設研究的重點,針對這類人才的引進對策研究較充分。除了傳統的增強政策引導、增加資金投入外,仍應通過其他多種渠道構建具有吸引力的氛圍,實現返鄉下鄉人才的引進。
返鄉下鄉人才主要可以分為投資型人才和專業型人才兩大類,對于二者來說,公平的競爭環境都是首要考慮因素。投資型人才需要公平的招商引資機制,保證項目機會是均等的;專業型人才需要公平的就業機制,保證職業發展機會是均等的[6]。只有確保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政策引導、資金投入等要素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
人才返鄉下鄉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擔心返鄉下鄉后得不到發展的機會。大城市經濟發達、機會眾多,相比之下,鄉村的發展機會差距較大,可能出現空有滿腔熱血、一身本領,但卻無處施展的現象。對此,政府應發揮牽頭作用,組織各類招商企業、用工企業及返鄉下鄉人才等進行交流,助力人才與企業、項目的更好對接。
返鄉下鄉人才中不乏項目投資者,他們擁有一定的資金,對鄉村發展充滿計劃,也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人才。從發展短板來看,投資類的項目人才短缺問題較為突出,直接影響投資者的意愿和信心,為了擺脫這一困境,政府可以助力打造人才共享機制,實現企業甚至項目之間的人才共享,不僅可以解決鄉村發展中人才不足的問題,還可以有效提升人才的價值,使其獲得更高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