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顯
摘要:語文教學要“備教材”,根據文體特點,明確教學目標,也要“備學生”,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提出合適的發展要求。教學中,切實以學生為主體,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支架,才能“從扶到放”,真正發展他們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鄉下人家;教育敘事
前言:《鄉下人家》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精讀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陳醉云先生通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畫面,呈現出瓜藤滿架、鮮花輪綻、雨后春筍等六幅自然、祥和的農家畫面,展現了自然和諧的鄉村生活,贊揚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扮自己家園、裝點生活的美好品質。筆者在教學中與《鄉下人家》教學有幾次接觸,每一次接觸,都讓筆者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悟:抓文體特點,明確目標
《鄉下人家》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散文重在抒發作者感受,散文教學的核心是對散文情感的關照,教學過程應該是引導學生對文本情感體悟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情感和文本情感融合的過程。摸清文體特點,才能把握課堂設計的主動格局,筆者當時用分析文章內容代替了情感的理解、感悟。這是傳授型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的是知識的灌輸,缺少情感的熏陶及實踐訓練,學生語文能力并沒有“一課一得”。第一次與《鄉下人家》的親密接觸讓筆者明白,教學目標確定要合理,在教學中既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又要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給他們提出更高的發展要求。
二、思:以學生為主體,提供支架
《鄉下人家》所在的單元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主題編排。除《鄉下人家》之外,還有《牧場之國》《古詩詞三首》《麥哨》,從不同角度描寫了鄉村的景色和生活,表達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贊美和向往。《鄉下人家》課后以及本單元的語文園地,結合主題相應安排了“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習作”“展示臺”等訓練。整個單元目標就是引導學生觀察、了解鄉村生活,體會作家描寫景物的語言特點,學習表達自己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結合所處單元和前后文的聯系,筆者確定教學重點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感悟鄉下人家的獨特、迷人”,教學過程設計如下:(1)田園組詩導入,感受鄉下人家的特點;(2)初步感知,游覽鄉下人家;(3)感受第一、二自然段景物的獨特、迷人:(4)小練筆,升華情感。模擬上課結束,胡老師直接點出:這份設計,將是一節高耗低效的課。胡老師的點評一語中的,模擬上課前,筆者在本班試教了一次,感覺到深深的乏力。初步感知,游覽鄉下人家”中的“為鄉下風景圖起名”,這個環節是“高耗低能”的集中體現。雖然筆者提供了用“什么東西怎么樣”概括畫面的方法,但在引導學生思考概括方面提供的指導不夠,學生耗費了大量時間。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筆者認為最大的問題是不了解學生。閱讀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正式上課前,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非常必要。有效的課前預習不僅幫助學生培養主動學習、思考的學習習慣,還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概括畫面名稱對于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我們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適當降低難度,給他們學習語文“搭好梯子”,引導他們品讀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課堂上缺少對學生學習的引導,所以學生表現出不知如何下手、開口,整個課堂很“安靜”。要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筆者應該運用“活”的、“生活化”的語言材料,指導學生在語言運用中提高實踐能力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我們不僅要上好一堂語文課,還要讓學生通過學習一種閱讀策略,融會貫通掌握一類文本的閱讀能力。如何讓學生“活”起來?如何切實引導學生提升能力?這些問題縈繞在筆者的心頭。
三、得:從扶到放,發展能力
針對學習難點“通過有感情朗讀課文,學習作者描寫景、物抒發情感的表達方法”,降低難度,分步教學。
1.品詞品句,順學而導
學習《鄉下人家》第一自然段瓜藤時,筆者布置任務: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瓜藤有什么樣的特點,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向我們展示的,在原文旁做好筆記再交流——
生1:我好像看到了藤開花了,花又落了。然后結出了瓜,有青的,紅的。是活的。師:你注意到了兩個變化,瓜藤生命變化和瓜的色彩變化的過程。
生2:藤有了生命力,會攀藤架,會爬上屋檐。從“攀”“爬”我好像看到了瓜藤在一步步往上爬,這是擬人手法。
師:你抓住了動詞,得出了擬人手法。
從學生回答的“是活的”到“這是擬人手法”,抓住學生回答未詳盡之處,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從說感受到說方法,為其他學生提供發言的方向,把回答說清楚說具體。
當同學們找到瓜、藤、葉和石獅子、大旗桿的對比,筆者出示兩方對比圖和句式:
當瓜在__,石獅子蹲在高樓門前。
當藤在__,兩根大旗桿豎在高樓門前。
當葉在__,石獅子__。
當__在__,兩根大旗桿。
生:當瓜在曬太陽,石獅子蹲在高樓門前。當……(學生投來求助的眼神)
師:你用上了擬人手法,那藤、葉等也能當成人來寫了。
生:當瓜躺在藤架上看星星的時候,石獅子蹲在高樓門前。當藤在大口大口喝水,兩根大旗桿豎在高樓門前。當葉迎著朝陽跳舞,石獅子連動都不能動。當花在互相比美,兩根大旗桿光禿禿的。
不止畫面活了,學生也活了,爭先恐后地舉手。筆者待學生發言之后,順勢而導:“帶著你們的感受再來讀一讀這個自然段。”學生的朗讀入情入味,富有活力。從“品讀字詞句,敢想象”的環節中,我們感受到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的妙處,給畫面起名“瓜藤滿架”。
利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獨特體驗,抓住生成性資源,順學而導,以讀促悟。課堂上及時遷移學習方法,用“品詞句,敢想象”的方法自主學習第二、三自然段鮮花和春筍圖,完成學習單第二題“我會為以下畫面起名”。
2.遷移內化,教而得法
我們要注重評價學習結果,這是對課堂所學知識、方法的鞏固,更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課堂教學中的朗讀、小練筆以及課后的作業等可以作為學習結果的評價對象。
筆者設計小練筆:做一做生活的有心人,寫一寫校園里的景物,用上空間順序或者時間順序,把景物寫生動,并且安排了兩個開頭提示“(時間順序)春天到了,教學樓前的桂花樹__”“(空間順序)我們的教學樓被各種植物包圍著。__”。學生結合自身的知識掌握情況,挑選空間順序或時間順序寫景物。點評環節出示標準:(1)字跡工整,句子通順;(2)運用空間順序等方法;(3)運用積累的美詞佳句,從不同角度出發明確小練筆的要求,指引方向。
學生的發展存在階段性和順序性,教學時要循序漸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又存在個別差異性,這需要我們因材施教,防止“一刀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也要關注個體學生。實踐證明,為學生提供攀爬的“梯子”,學生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四、結語
綜上所述,任何一篇課文都需要我們去熟讀,任何一個課堂都值得反復咀嚼。“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不斷的實踐和反思,筆者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饒凌杰.引“美文”活水,得“課堂”清漣——簡析《鄉下人家》[J].北方文學,2019(03):174-175.
[2]余愛萍.最美“鄉下人家”——《鄉下人家》校本研修課教育敘事[J].小學教學參考,2016(1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