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由“三維”到“素養”的調整,作為一線教師要思考如何將核心素養從理念、框架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中,最終轉化為學生真正獲得的素養表現成為最現實也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深度學習的內涵及特質出發,通過巧設問題情境、解讀核心概念、注重史料研習,引導學生對“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的深度學習,已達到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
關鍵詞:深度學習;核心素養;布雷頓森林體系;大歷史觀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由“三維”到“素養”的調整,作為一線教師要思考如何將核心素養從理念、框架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中,深化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最終轉化為學生真正獲得的素養表現成為最現實也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正如李惠軍老師所言優質課教學設計要有“大格局和精細化”,“將大格局的歷史通感同精細化的歷史探微相結合,這不僅關系到歷史教學的境界和滋育學生基于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而且關系到學生在應對各種考試中的水平層次。”對此,筆者以“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教學為例,嘗試基于學生“深度學習”來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
一、深度學習的內涵及特質
作為一種學習實踐活動,“深度學習”究竟是什么樣態的學習?“深度學習”(deeplearning)是美國學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基于學生閱讀的實驗,針對孤立記憶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識的淺層學習(surfacelearning),于1976年在《學習的本質區別:結果和過程》一書中首次提出的關于學習層次的一個概念。[1]國內學者安富海教授在綜合之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指出“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是指學習者以高階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認為深度學習具有批判理解、有機整合、建構反思、遷移運用四個方面特質。[2]李松林教授綜合考察國內外學者們對于深度學習內涵的各種觀點,從中提煉學者們對深度學習內涵的一般認識,揭示深度學習的基本特征。分別從思想內涵和實踐特質兩個維度,來把握深度學習的基本樣態。一是深度學習的思想內涵:深度學習是觸及心靈深處的學習;深度學習是深入知識內核的學習;深度學習是展開問題解決的學習。二是從表現出來的實踐特征來看,深度學習是一個由本源端上的“深層動機”、過程端上的“切身體驗與高階思維”和結果端上的“深度理解與實踐創新”五個基本維度共同構成的有機結構。[3]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五方面。”課標強調在內容實施和設計上“建議通過對課程內容的整合,引導學生深度學習”[4]可見,指向“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生活“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
二、深度學習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踐
1.巧設問題情境,內化唯物史觀
落實唯物史觀的具體內容就是要學生能運用唯物史觀對所認識的史實進行全面客觀的考察,這是歷史五大核心素養的核心理論。在歷史教學中,始終應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又具有反作用等基本觀點和方法。
議一議:有人認為,二戰后建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加強了美國的霸主地位和經濟擴張,其惡劣影響至今猶在;也有人認為,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形成雖然以美國為中心,但它有利于戰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它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你的觀點是什么?為什么?結合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通過分析美國在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建立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國家的經濟實力決定其國際地位。從對美國的影響以及對資本主義世界和對世界兩極格局的影響等角度切入,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認識以美元為中心的經濟體系的歷史影響,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是美國霸權政策的體現,也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看待歷史事物,要學生學會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的同時,也要學會辯證客觀對待自己身邊的事。
2.解讀核心概念,培育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歷史的三原素——‘人’與‘時間’及‘空間’則缺一不可。”[5]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
通過圖像解釋,帶領學生從“大歷史觀”視角解讀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和瓦解,將布雷頓森林體系置于近現代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的大脈絡中,彌補了現行人教版教材中未提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這一核心概念缺少完整性的編寫不足,讓學生從深入淺出地解釋“布雷頓森林體系”這一核心概念;同時把本課的教學內容向后延伸,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和瓦解歷史思維導圖的圖像解釋,更好地說明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的原因,讓本課的內容不再孤立,并借此構建戰后世界經濟體系的完整結構,幫助學生構建的完整的時空觀念。
3.注重史料研習,培育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史料實證,是通過對史料的整理辨析,去偽存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對歷史的正確的客觀地的歷史認識,并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精神。通過典型史料,建構一種師生共同回歸歷史情境,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科思維能力,體現“史料實證”——歷史學科最有特色的素養要求。
史料: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能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順利運行,是與美國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充足的黃金儲備分不開的。美國要履行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義務,必須擁有充足的黃金儲備。1971年,由于美國經濟的衰弱,美國的黃金儲備已無力支撐日益泛濫的美元,尼克松政府被迫宣布放棄按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隨后,歐共體和日本、加拿大等國也相繼宣布實行自由浮動。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人民幣被認定為可自由使用貨幣,并將與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一道構成SDR貨幣籃子。
問題:材料反映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演變,我們可以得出什么認識?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說明了什么?中國的布雷頓森林時刻來了嗎?
在引領學分析“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演變”中,通過典型史料研讀、辨析,建構一種師生共同回歸歷史情境,從戰后到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這一宏大的歷史場景中,讓學生深刻理解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演變,增強學生解讀史料、提煉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科學方法。通過創設有助于學生深度學習,合作探究的問題情境,進一步分析美國在其中的地位和特權,正確認識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融入學生家國情懷:關注國家和人類命運,進一步形成開放、公平的世界意識。通過“中國的布雷頓森林時刻來了嗎?”相關話題的合作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形成開放的課堂,最后教師在同學們討論的基礎上點題:合作、開放、包容、互利、共贏才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形勢下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從而落實歷史學科中“唯物史觀”與“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要求。
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構建宏觀體系與微觀的辨析探究,讓學生掌握了基本史實、理解了重要的歷史概念,厘清了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演變的基本線索,使歷史學科中的唯物史觀、時空概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的培育在課堂中真發生,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持之以恒地堅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以滋育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MartonF,SaljoR.OnQualitativeDifferenceinLearning:OutcomeandProcess[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76(46):4-11.
[2]安富海.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
[3]李松林,賀慧,張燕.深度學習究竟是什么樣的學習[J].教育科學研究,2018(10):54-58.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7-18、4.
[5]楊宏烈.《史學通論》[M].長沙:岳麓書社,2012:12.
課題: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基于史料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JS/2018/ZX0211-0302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許愛國,1978.10,男,漢族,籍貫:江蘇鹽城,學歷:本科,就職單位:昆山市柏廬高級中學,職稱:中學高級教師,昆山市學科帶頭人,沈為慧名師工作室核心成員,研究方向為: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