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優秀的作家,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受到了廣大讀者的關注。在語文學科中,就選擇了多篇魯迅先生的小說作為教材內容,便于學生感受魯迅先生的語言魅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本文主要從動詞、形容詞、虛詞、方言口語角度研究了魯迅小說的語言應用方式,希望讀者可以更好地感受魯迅小說的語言魅力。
關鍵詞:語言魅力;魯迅;小說
引言
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猶如一座藝術寶庫,讀者通過走進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中心靈會受到極大的震撼。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是其他作家難以比擬的,對于讀者而言,其有必要重點研究魯迅先生的語言風格,以此增強自身創作能力。
1動詞、形容詞運用的生動性
動詞、形容詞是語言的構成要素,若是能夠在文學作品中巧妙應用動詞、形容詞,可以豐富事物形象,感染讀者。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中的動詞、形容詞應用可謂精彩。比如,在刻畫蟬、黃蜂時,用“吟”動詞表現蟬的叫聲,用“肥胖”形容詞描寫黃蜂。通過應用“吟”、“肥胖”詞匯,可以豐滿蟬、黃蜂的形象,仿佛能夠聽到蟬的叫聲,看到肥胖可愛的黃蜂[1]。此外,《社戲》中應用了動詞、形容詞展現刻畫人物。比如,作者和少年朋友看社戲的場景是:“大家跳下船,雙喜撥前篙,撥后篙。”在這一句中,作者以“跳”、“撥”動詞表現了少年朋友們對看社戲的愉悅心情,展現了富有青春氣息的少年形象。“在小船行走時,左右的豆麥田地是碧綠的,而小船像飛一般。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散發的是清香,月色是朦朧在水汽里。”在這些句子中,作者以“碧綠”形容豆麥田地,展現了豆麥田地景象;以“飛”動詞描寫小船,不僅表現小船速度之快,而且表現了少年朋友們對看社戲的急迫心情;以“清香”形容豆麥和河底的水草,可以大大調動讀者的嗅覺感官;以“朦朧”形容月色,進而展現了月色的朦朧之美。魯迅先生的《藥》文學作品應用了精妙的動詞。比如,在描寫康大叔的動作時,寫到:“搶過燈籠,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在這一句子中,所應用的動詞為“搶”、“扯”、“裹”、“塞”。這些動詞表現了康大叔的蠻橫無理、貪婪,同時以“塞”動詞表現了老栓的放懦弱與膽怯。也就是說,作者應用這些動詞展示了康大叔與老栓的性格特征,使讀者更加清楚康大叔與老栓的人物形象。在《故鄉》文學作品中,作者以形容詞描寫景物。比如,在描寫江南農村時,用“陰晦的天氣、嗚嗚的冷風、蒼黃的天空”等形容江南農村。在“陰晦”、“嗚嗚”、“嗚嗚”形容詞的修飾下,感覺整個江南農村是死氣沉沉的,毫無生機可言。作者使用這些行形容詞不僅使陰晦寂寞、蕭條的江南農村躍然紙上,而且表達了作者悲嘆、痛心的心情。在《閏土》文學作品中,作者在描寫閏土時寫到:“以前的圓臉是紫色的,現在變成了灰黃,還有很深的皺紋;以前的手是紅活圓實的,現在變得又粗又笨”。在這些句子中,作者以“紫色”形成閏土以前的面色,以“灰黃”形成閏土現在的面色,此外,作者以“紅活圓實”形容閏土以前的手,以“又粗又笨”形容閏土現在的手。也就是說,閏土的臉與手相較以前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正面反應了閏土艱苦的生活,側面反映了勞動人民所受到的壓迫與摧殘,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虛詞運用的靈活性
魯迅先生在文學創作中還靈活應用了虛詞。比如,在《孔乙己》中,“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子中,以“大約”、“的確”形容了孔乙己之死。其中,“大約”是一種不確定的詞,而“的確”是一種確定的詞。“大約”、“的確”兩個詞語的意思不同,實際上作者是通過含蓄的表達方式揭示了孔乙己已經死亡的事實。在《藤野先生》中,作者應用“所以”、“便”、“也”等虛詞表現了日本青年對中國留學生歧視。同時作者還應用這些詞匯表現了自己對日本青年對中國留學生態度的不滿之情以及自己的愛國之情。祥林嫂是《祝福》文學作品中重要的人物,在《祝福》文學作品中,作者以“也”、“不再”、“只是”、“直到”、“才”等連詞刻畫祥林嫂。在這些詞匯的作用下,展現了祥林嫂在遭受打擊后失魂落魄以及僵化的狀態,表現了對祥林嫂悲憫之情[2]。在《阿Q正傳》中,作者寫到:“加以進了幾回城,阿Q自然更自負,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然而未莊人真是不見世面的可笑的鄉下人呵......。”在這些語句中,作者用了兩個“然而”。第一個“然而”表現了阿Q對城里人的鄙視,第二個“然而”表現了阿Q對鄉下人的嫌棄。由此可見,阿Q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態[3]。此外,作者還寫到:“打完之后,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在這個語句中,用了“似乎”、“仿佛”兩個虛詞,以表現人物在打架過后的形象與感受。在《故鄉》第四段,作者應用了“但是”、“卻又”、“于是”、“本也”、“雖然”等虛詞。通過應用這些虛詞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復雜情感。而讀者可以透過這些虛詞感受作者對故鄉的心情。
3方言口語的豐富性
魯迅先生被譽為中國鄉土文學之父。之所以魯迅先生獲此殊榮,與魯迅先生大量寫作農題材的作品以及在創作文學作品中應用方言具有重要的關系。為豐富文學創作,魯迅先生積極地研究了方言。其中,是魯迅先生在文學作品中就應用了紹興方言。比如,在《狂人日記》中,使用了“拿過嘴”、“白歷歷”、“老譜”等方言;在《祝福》中,使用了“間或一輪”、“回頭人”等方言;在《離婚》中,使用了“殺頭癲皮狗吃糖拌飯”、“三茶六禮”等方言。這樣不僅豐富作品內容,而且有利于方言傳播與發展。對于讀者以及文學研究人員來講,其有必要認真地研究魯迅先生文學作品中的方言,領悟地方風土人情,傳承民俗文化。
結束語
綜上所述,魯迅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對于提升現代文學史發展水平具有積極意義。語言是魯迅先生文學作品的一大特色。研究發現,魯迅先生文學作品具有動詞、形容詞運用的生動性、虛詞運用的靈活性、方言口語的豐富性的特點。無論是讀者還是文學創作者都有必要分析魯迅先生文學作品中所應用的語言,掌握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自身文學素養以及語言表達水平。其中,可以將魯迅先生文學作品中所應用的語言進行歸類整理,便于分析與研究。為提高魯迅先生文學作品語言研究水平,可以從互聯網上搜集相關文獻資料、視頻等。由于合理應用魯迅先生文學作品語言表達方式并不是一項簡單之事,研究人員需要堅持不懈地推進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楊劍龍.用繪畫語言進行靈魂的剖析——論裘沙、王偉君的《阿Q正傳二百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5(04):1-11.
[2]馮海恩.從《狂人日記》《藥》略窺魯迅小說的語言情緒與情感深度[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19):20-23.
[3]翁義明,萬光榮.魯迅小說語氣副詞主觀性英譯的語料庫考察——楊憲益譯本和萊爾譯本的對比視角[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9,30(03):66-73.
作者簡介:王曉,1982年10月9日,女,漢族,湖北陽新,大學本科,漢語言文學,貴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