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曉影

潤滑油公司為新能源汽車提供配套服務,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圖為分析人員在開展電動汽車恒溫液的腐蝕性能檢測試驗。胡慶明 攝
“雙碳”(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中國石油行業面臨重大變革。2021年上半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罕見出現下降,未來國家對石油行業的源頭,即原油進口的管控會更加嚴格,而煉油行業及終端石油消費市場,也正在經歷改革的浪潮。
為應對氣候變化,多個國家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政策。2019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98.26億噸,占全球比例為28.76%,人均碳排放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6倍。其中,工業領域排碳41.09億噸,占比41.82%;電力領域排碳39.36億噸,占比40.05%;交通領域排碳9.16億噸,占比9.32%;生活領域排碳7.62億噸,占比7.76%,工業和電力領域是中國主要排碳領域。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中國作出了莊嚴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并承諾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2021年重點任務之一,國家“十四五”規劃也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列入其中。
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燃燒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在“雙碳”政策下,石化行業以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巨大的產值及在生產環節的高耗能站上了“風口浪尖”。
石油作為重要的一次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最大,目前達到33%左右。據統計,原油消費在全球原油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已于1973年達到峰值(占比為49.5%),此后占比逐年下降,而我國原油消費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曾兩度“達峰”,分別在1976年和2000年,其中1976年占比最高接近30%,而近10年基本穩定在19%左右,但全球原油消費量尚未達峰,目前仍然維持增長,中國原油消費量也呈現逐年增長態勢。
中國是能源消費大國,石油在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達到19%左右,是僅次于煤炭的最重要的一次能源,同時由于中國是“富煤缺油少氣”的國家,中國原油進口量逐年增加,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可以說,中國原油需求的增長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全球原油需求的增長。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費國,僅次于美國,中國原油消費量在全球占比達到10%左右。過去20年,中國原油進口一直保持增長,近10年的年增長率基本維持在10%上下,2020年,中國原油進口量達到5.42億噸,比上年增長7%。而隨著進口量的持續增長以及國內資源的匱乏,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也在近幾年達到70%以上。中國原油加工量在過去20年里同樣保持增長,近10年的增速在5%左右,2020年中國原油加工量達到6.74億噸,比上年增長3.4%。
隨著國家對“雙碳”政策落實的逐步推進,國內油品供給側也正在經歷著變革。今年以來,國家加強了對國內原油進口的管控。2021年4、5月國家發改委對獲批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的地煉企業及國營企業是否違反進口原油使用管理規定進行核查;8月山東發改委組織30家獲準使用進口原油的企業簽署承諾書,嚴格規定配額僅限企業自用以及禁止在配額外購買使用進口原油。
從今年6月國家下發的第二批原油進口配額來看,第二批合計下發數量為3524萬噸,同比2020年第二批5388萬噸的量大減35%,但疊加首批12259萬噸配額,兩批配額合計下發15783萬噸,與2020年前兩批合計量15771萬噸基本持平。但在第二批下發的配額中,部分廠家只拿到了剩余配額的50%,同時還有部分廠家配額遭到削減或停發配額;8月下發的第三批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配額為442萬噸。截至8月,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累計達到16225萬噸,較2020年同期下降2214萬噸,降幅達到12%。在原油進口配額收緊的同時,國內成品油出口配額也在收縮,2021年第二批成品油出口配額下發量為750萬噸,同比降幅73%。由于管控的升級,上半年國內原油進口量同比下降了3%,這也是過去十幾年來首次出現進口同比下降。
今年上半年全球發往中國的原油船貨量同比下降14%。整體反映出,在“雙碳”政策下,為了減少國內碳排放量,國家已經開始嚴控原油進口及成品油出口,通過能源進出口結構的調整來進一步落實“雙碳”政策。
為了實現碳減排的長遠目標,未來國內石油行業仍將面臨更多的變革。實現“雙碳”目標,其核心是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其本質是控制和縮減化石能源消耗,即一方面要進行能源消耗總量的控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節約能源;另一方面要推動能源結構轉型,推進清潔能源的供應和使用,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對國內石油行業來說,未來有三個可能的發展方向:

6月10日,全球最大的FSRU型LNG船挑戰者號靠泊天然氣分公司天津LNG碼頭。王軍 攝
一是國內原油進口管控會更加嚴格,原油消費將逐步達峰。未來若想對石油行業碳排放進行總量控制,對于源頭的進口管控將是必然的。同時,中國汽車保有量的增長將對石油消費形成支撐,因為中國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在2019年僅為186輛,而美國達到700輛左右,中國汽車保有量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另外,石化行業擴張也將支持國內石油消費增長。因此,我們認為,未來10年國內原油需求仍有望保持增長,與全球原油消費總量將在2030年達峰同步,我國原油消費總量預計也將在2030年左右達峰。
二是清潔能源消費將對石油消費形成替代。“雙碳”政策下,國內將進一步推進能源轉型,太陽能、生物能、氫能、風能、海洋能、地熱能等會更多地被人們使用,而清潔能源的使用將對石油消費形成一定替代,這將主要來自于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而由于新能源的替代,EIA預計全球交通燃料占石油需求比例將從2017年的27%降低至2050年的22%。
三是煉油行業將進一步推進“油轉化”。從石油下游市場來看,在“雙碳”以及能源轉型政策下,國內煉油行業將進一步推進“油轉化”,即煉油行業向化工行業傾斜,相應減少油類產品的產出。實際上,中國成品油表觀消費在2017年便已達峰,成品油產量在2018年達峰,行業整體也在逐步落實國內壓油增化的產業結構轉型方向。未來國內煉油行業相關企業也將經歷新一輪變革,“三桶油”所屬主營煉廠將加快煉化轉型升級,地方煉廠將繼續進行產能整合,而以恒力、榮盛為代表的民營大煉化企業在保證下游化工板塊繼續擴張的前提下,產業鏈將進一步向上游延伸,未來煉油行業上游將趨向多元化、中游煉油行業將提高產業集中度。而在油種的使用上,上游煉油原料或將更加傾向于輕質化,這可能導致國內對中東原油的依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