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夸張與比喻是漢代賦家描繪事物常用的修辭手法,對唐詩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心雕龍·夸飾》篇所舉漢代例子皆為賦家賦作,足以說明漢賦在夸張這一修辭手法上取得了較大的藝術成就。不管是用數字的直接夸張,還是用天以及天上的日月星斗、云霞虹霓為參照物的間接夸張,漢賦都影響到了唐詩的創作。比喻主要體現在較早將比體與喻體巧妙結合在一起。枚乘《七發》“觀濤”一段描寫連用十四個比喻,很多在唐詩中依然在使用,其他賦家賦做比喻對唐詩的影響可見一斑。夸張和比喻都是狀難寫之物如在目前的藝術手段,漢賦夸張、比喻在對具體修辭手法產生影響的同時,也影響了唐詩的描寫方式。
【關鍵詞】 漢賦;唐詩;夸張;比喻;影響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8-0036-04
基金項目:本文為甘肅省社科規劃一般項目“胡漢文化交流與唐詩關系研究”(YB005)的階段成果。
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言賦“極聲貌以窮文”,“品物畢圖”“寫物圖貌,蔚似雕畫”,體物是漢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為了更好地描摹事物,漢代賦家發展了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許結《賦學講演錄》認為:“漢賦的藝術鑒賞一定要注意兩個特征,一個是描繪性,一個是修辭”。[1]描繪和修辭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了更好地描摹事物,漢代賦家發展了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并進而影響了后世文學。夸張和比喻是漢代賦家為了更好描繪事物常用的修辭手法,都是狀難寫之物如在目前的藝術手段。唐詩是在前代各種文體發展的基礎上形成,漢賦是其重要的文學淵源,夸張與比喻的修辭手法同樣不例外。漢賦使用的一些巧妙的夸張、比喻對唐詩中具體的描寫產生了深遠影響。目前學界分別研究漢賦、唐詩修辭已取得一些進展,但深入考察漢賦比喻與夸張對唐詩影響的成果較少,故本文不辭淺陋,結合具體漢賦、唐詩文本,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一、漢賦夸張的藝術成就
夸張指“說話上張皇夸大過于客觀的事實處”的修辭手法[2],劉勰《文心雕龍·夸飾》言“神道難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形器易寫,壯辭可得喻其真;才非短長,理自難易耳。故自天地以降,豫入聲貌,文辭所被,夸飾恒存”[3],充分肯定了它在文學創作中的必要作用,并認為自有文辭以來就存在這種手法。之后劉勰舉了《詩經》《尚書》中一些運用夸張手法的例子,“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舠,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襄陵舉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論”。其他先秦典籍如《莊子》《孟子》《戰國策》等均不乏夸張手法的運用。
漢代賦家繼承了前代的優良傳統,在作品中大量運用夸張,劉勰在《文心雕龍·夸飾》中分析夸張手法在兩漢的運用時所舉的都是漢代賦家的例子:
自宋玉、景差,夸飾始盛;相如憑風,詭濫愈甚。故上林之館,奔星與宛虹入軒;從禽之盛,飛廉與鷦明俱獲。及揚雄《甘泉》,酌其馀波;語瑰奇則假珍于玉樹;言峻極則顛墜于鬼神。至《西都》之比目,《西京》之海若,驗理則理無可驗,窮飾則飾猶未窮矣。又子云《羽獵》,鞭宓妃以餉屈原;張衡《羽獵》,困玄冥于朔野。孌彼洛神,既非魍魎,惟此水師,亦非魑魅:而虛用濫形,不其疏乎?此欲夸其威而飾其事,義睽剌也。至如氣貌山海,體勢宮殿,嵯峨揭業,熠耀焜煌之狀,光采煒煒而欲然,聲貌岌岌其將動矣。莫不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也。于是后進之才,獎氣挾聲,軒翥而欲奮飛,騰擲而羞跼步,辭入煒燁,春藻不能程其艷;言在萎絕,寒谷未足成其凋;談歡則字與笑并,論戚則聲共泣偕;信可以發蘊而飛滯,披瞽而駭聾矣。
司馬相如《上林賦》、揚雄《甘泉賦》《羽獵賦》、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羽獵賦》這些漢賦名篇都較好地運用了夸張的藝術手法。劉勰雖然認為賦家夸飾有“詭濫”“義睽剌”之弊,但“莫不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充分肯定了夸張描寫的藝術效果。《文心雕龍·夸飾》篇所舉漢代例子皆為賦家賦作,足以說明漢賦在夸張這一修辭手法上取得了較大的藝術成就。
二、從描寫高來看漢賦夸張對唐詩的影響
漢賦對夸張技巧的運用和豐富對唐詩產生了深遠影響,通過對描寫高進行個案分析,可以對這一影響有一更好的認識。
漢賦描寫高包括直接夸張和間接夸張兩類。直接夸張指用數字直接夸大高度,如司馬相如《上林賦》形容樹高為“長千仞”,這是比較常見的夸張方式,張衡《西京賦》“通天訬以竦峙,徑百常而莖擢”“神明崛其特起,井幹疊而百增”、馬融《長笛賦》“托九成之孤岑兮,臨萬仞之石磎”、王逸《機婦賦》“結靈根于盤石,托九層于巖傍”都是運用這一方法。到了唐代,詩人們依然喜歡夸大數字來描寫各種事物的高:
描寫樹木如盧照鄰《行路難》“千尺長條百尺枝”、司馬逸客《雅琴篇》“亭亭嶧陽樹,落落千萬尋”、李白《贈宣城趙太守悅》“錯落千丈松”、杜甫《古柏行》“黛色參天二千尺”等;描寫懸崖峭壁如張九齡《湞陽峽》“對壁聳千尋”、楊炯《西陵峽》“絕壁聳萬仞”、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天臺四萬八千丈”、白居易《初入峽有感》“上有萬仞山”等;描寫建筑如李治《謁大慈恩寺》“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張九齡《登荊州城樓》“城樓百余尺”、歐陽詹《早秋登慈恩寺塔》“寶塔過千仞”、劉禹錫《登陜州北樓卻憶京師親友》“獨上百尺樓”等。
直接夸大事實是最常用的夸張方式,“萬仞山”“千丈松”“百尺樓”等早已成為歷代文人沿用的熟語。漢代賦家并不滿足于夸大事實的直接夸張,而是在創作中競相使用間接夸張。間接夸張“是通過比喻、比擬等修辭方式來實現”[4],在漢賦中主要體現為與襯托相結合。
首先是以天為參照物,在人的意識里,天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所描寫的事物離天很近,與天一樣,甚至比天還高,那么其高度則會不言而喻。這種夸張方式《詩經·大雅·嵩高》“嵩高維岳,駿極于天”已肇其始,漢代賦家沿此思維而繼續發展。司馬相如《上林賦》言處于宮室中“仰攀橑而捫天”,則其高度自然可見。揚雄《甘泉賦》用“隱天”來形容圜丘與山峰之高;班固形容阿房宮之高為“造天”,山高為“隱天”,旌旗之高為“拂天”;張衡形容建章宮前的圜闕之高為“造天”、山高為“隱天”、樹高為“刺天”,與直接夸張事實相比更為生動形象。唐詩描寫高時襲承了這一方法。
描寫山如盧照鄰《登玉清》“孤峰半倚天”、李白《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杜甫《夔州歌十絕句》“赤甲白鹽俱刺天”、劉長卿《關門望華山》“三峰高際天”等;描寫樹木如王維《送梓州李使君》“萬壑樹參天”、杜甫《杜鵑》“喬木上參天”、柳宗元《種柳戲題》“聳干會參天”、白居易《和答詩十首·和松樹》“森聳上參天”等;描寫建筑如沈佺期《七夕曝衣篇》“披香畫閣與天連”、張說《安樂郡主花燭行》“仰望高樓在天半”、李白《擬古十二首》“高樓入青天”、王建《華岳廟二首》之二“上廟參天今見在”等;描寫旌旗如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翠華拂天來向東”、鮑溶《倚瑟行》“龍旗參天行殿巍”等。
由此引申,天上的日月星斗、云霞虹霓也成為漢代賦家經常借助的景象。如鄒陽以“凌云”形容樹之高,司馬相如以“奔星更于閨闥,宛虹拖于楯軒”來形容上林宮觀之高,甚是新穎,之后賦家們沿著這一思路紛紛爭奇斗巧。傅毅以“騁流星”形容宮殿之高,班固以“掃霓”形容羽旄之高,張衡以俯身可以聽見下面轟隆隆的雷聲來形容通天臺之高、以“干云霧”形容建章宮別風闕之高、以“拂霓”形容旌旗之高、以“俯而觀乎云霓”形容山之高,王逸以“貫云表”形容樹之高,王延壽以高聳入云、“頫視流星”形容魯靈光殿之高。唐詩中借助日月星斗、云霞虹霓依然是描寫高時常用的夸張方式。
描寫山峰如盧照鄰《登玉清》“絕頂橫臨日”、王勃《泥溪》“峰磴入云危”、 李嶠《奉和驪山高頂寓目應制》“山高入紫煙”、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登太白峰》“舉手可近月”等;描寫樹木如宋之問《下桂江龍目灘》“峰攢入云樹”、李白《贈清漳明府侄聿》“桑柘連青云”、杜甫《海椶行》“海椶一株高入云”、岑參《感遇》“君不見拂云百丈青松柯”;描寫建筑如宋之問《浣紗篇贈陸上人》“高閣凌飛霞”、崔顥《長安道》“長安甲第高入云”、杜甫《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日月近雕梁”、李商隱《九成宮》“十二層城閬苑西,平時避暑拂虹霓”等。
三、枚乘《七發》“觀濤”比喻對唐詩的影響
比喻這種修辭方式同樣在先秦文學中早已出現,漢賦大量使用,并有許多豐富和發展,對后世產生影響。漢賦將其從喻理明情擴展至廣泛描繪事物形態,同時豐富了比喻技巧[5]。比喻由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構成,通過兩者之間的相似點聯系在一起。通常情況下,本體比較抽象,而喻體則比較具體,通過巧妙的比喻就可以將本體形象地刻畫出來,給人以深刻印象。在“體物瀏亮”的賦體文學中,比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枚乘《七發》“觀濤”那一段描寫就運用了大量的比喻:
疾雷聞百里……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溰溰,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涌而云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六駕蛟龍,附從太白。……壁壘重堅,沓雜似軍行。……觀其兩傍,則滂渤怫郁,闇漠感突,上擊下律。有似勇壯之卒,突怒而無畏……誠奮厥武,如振如怒,沌沌渾渾,狀如奔馬。混混庉庉,聲如雷鼓。
連用十四個比喻,從聲音形貌多個層面對曲江水勢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繪。劉勰《文心雕龍·比興》言“物有胡越,合則肝膽”,本來相距很遠的東西通過比喻可以聯系在一起,這就是巧妙的比喻,而這樣的比喻在后世會得到效仿,甚至有些成為熟語。上文所引枚乘對水的那些比喻,有一些依然出現在唐詩中。
枚乘用雷聲來形容波浪滔滔滾滾的聲音,司馬相如《子虛賦》“礧石相擊,瑯瑯礚礚,若雷霆之聲,聞乎數百里外”繼之用雷聲形容水石相擊之聲,這成為唐詩中形容水聲常見的比喻,如王維《白黿渦》“激石滈瀑似雷驚”、岑參《冬夜宿仙游寺南涼堂呈謙道人》“亂流爭迅湍,噴薄如雷風”、杜甫《將適吳楚留別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諸公得柳字》“波濤未足畏,三峽徒雷吼”、溫庭筠《昆明池水戰詞》“雷吼濤驚白石山”等。唐人在襲承枚乘、司馬相如用法之外,有了些新變化,一是波濤聲、水石相擊聲之外瀑布聲也比作雷聲,二是與擬人化的詞“吼”組合成“雷吼”,更為生動。
枚乘同時還將波濤聲比作鼓聲,元稹《使東川·江樓月》“江聲如鼓復如風”、《使東川·夜深行》“震地江聲似鼓聲”、韋莊《洪州送僧游福建》“八月風波似鼓鼙”沿用。由于愛好夸張符合人的普遍心理,雷聲與鼓聲相比更具聲勢,所以將波濤聲比作雷聲得更為常見。
枚乘將江濤剛開始興起時的白浪滔天、飛瀉而下比作從高空紛紛向下飛翔的白鷺,唐詩中這一比喻演變成固定用語“鷺濤”“白鷺濤”,如駱賓王《夏日游德州贈高四》“鷺濤開碧海”、楊巨源《供奉定法師歸安南》“鷺濤清梵徹”、陳昌言《白日麗江皋》“宜看白鷺濤”、皎然《送稟上人游越》“臨流笑鷺濤”等。此外, 駱賓王《蓬萊鎮》“白鷺似江濤”,反過來用江濤來比喻白鷺,同樣可以看出《七發》的影響。
《七發》繼而將江濤向前推進時的茫茫浩淼比作“素車白馬帷蓋之張”,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濤卷海門石,云橫天際山。白馬走素車,雷奔駭心顏”襲用;將奔騰之水比作馬,唐詩中有駱賓王《渡瓜步江》“驚濤疑躍馬”、《久戍邊城有懷京邑》“秋濤飛喻馬”、白居易《自江州至忠州》“滟堆正如馬”、溫庭筠《懊惱曲》“悠悠楚水流如馬”等。
枚乘《七發》寥寥數百字對唐詩已有如此多的影響,整個漢賦的情形當可以想見。
四、漢賦比喻對唐詩的影響
漢代賦家較早發現本來漠不相關事物之間的相似點,巧妙地將本體與喻體聯系起來,形成了很多精妙的比喻,對唐詩產生了較大影響。
枚乘《柳賦》“於嗟細柳,流亂輕絲”將細柳比作輕絲,唐代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梅花如雪柳如絲”、耿湋《晚春青門林亭燕集》“東野柳如絲”、劉商《夜聞鄰管》“楊柳如絲在管中”、溫庭筠《太子西池二首》“鶯囀柳如絲”等襲用。唐詩中這一比喻演變成固定用語“柳絲”,如李端《暮春尋終南柳處士》“青菰映柳絲”、元稹《憶楊十二》“風牽臥柳絲”、白居易《天津橋》“柳絲裊裊風繰出”、許渾《奉命和后池十韻》“驚蟬出柳絲”等。變成熟語的“柳絲”已逐漸喪失比喻帶給人的驚奇效果,這是大多數比喻在發展中難以避免的過程。
公孫乘《月賦》“隱員巖而似鉤,蔽修堞而分鏡”分別將月比作鉤和鏡,唐代宋之問《望月有懷》“臺前似掛鏡,簾外如懸鉤”、駱賓王《玩初月》“既能明似鏡,何用曲如鉤”、韋處厚《盛山十二詩·隱月岫》“初映鉤如線,終銜鏡似鉤”等沿用。月比作鉤和鏡成了唐代詩人習用的比喻。
司馬相如《子虛賦》“星流電擊”以流星來比喻弓箭,揚雄《長楊賦》“疾如奔星”、杜篤《論都賦》“軍如流星”以流星來比喻軍隊,皆是以快取譬。揚雄《羽獵賦》“渙若天星之羅”以布滿天空的繁星比喻射獵士卒,劉歆《甘泉宮賦》“離宮特觀,樓比相連。云起波駭,星布彌山”比喻宮殿,傅毅《洛都賦》“萬騎星鋪”比喻隨從帝王的騎兵,皆以多取譬。唐詩中以快取譬的較多,以多取譬的較少。以快取譬的如董思恭《詠弓》“激箭流星遠”、李世民《秋日即目》“落野飛星箭”、獨孤及《和李尚書畫射虎圖歌》“彤弓金鏃當者誰,鳴鞭飛控流星馳”皆為以星喻箭。唐詩中較少以流星比喻軍隊,而多比喻馬和羽書,如王昌齡《少年行二首》之一“白馬如流星”、李白《少年子》“鞍馬四邊開,突如流星過”、元稹《俠客行》“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李端《贈故將軍》“鞍馬若星流”等。以多取譬如王昌齡《放歌行》“冠冕如星羅”、于季子《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萬騎星陳集潁川”等。
劉廣世《七興》“翚若游鷹,飆駭風逝,電發波騰”將馬比作飛鷹、狂風、閃電、波濤。唐詩中將馬比作風的有李白《塞下曲六首》“駿馬似風飆”、儲光羲《田家雜興八首》“獵馬既如風”、李端《送黎少府赴陽翟》“白馬如風疾”、陸龜蒙《江湖散人歌》“號令鐵馬如風馳”等。將馬比作鷹的有鮑溶《塞下》“驛馬如饑鷹”,比作鳥的有岑參《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看君馬去疾如鳥”、馬乂《蜀中經蠻后寄雍陶》“酋馬渡瀘水,北來如鳥輕”等。將馬比作閃電的有李世民《帝京篇》“駿馬疑流電”、汪遵《函谷關》“馬如飛電轂如雷”等。
崔骃《大將軍西征賦》“武鼓鏗而雷震”、繁欽《征天山賦》“鉦鼓雷鳴”以雷聲比喻鼓聲,李山甫《兵后尋邊三首》“鼓勢爭強怒若雷”、李紳《東武亭》“鼉鼓若雷爭勝負”、曹唐《送康祭酒赴輪臺》“野營軒地鼓如雷”等沿用。
張衡《西京賦》“亙雄虹之長梁”,將梁比作虹,唐詩中演變成固定用語“虹梁”,如王鋌《登越王樓見喬公詩偶題》“虹梁雅韻仲宣情”、柳宗元《行路難三首》之三“奄忽雙燕棲虹梁”等。
張衡《舞賦》“裾似飛燕,袖如回雪”,以飛燕和回雪比喻跳舞時擺動的衣裾衣袖,前一比喻褚遂良沿用并縮寫作“燕裾”,后一比喻李白《白纻辭》“吳刀翦彩縫舞衣,明妝麗服奪春輝,揚眉轉袖若雪飛”、岑參《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鋋歌》“回裾轉袖若飛雪”、韋應物《長安道》“低鬟曳袖回春雪”、溫庭筠《夜宴謠》“眉斂湘煙袖回雪”等襲用。
繁欽《征天山賦》“威弧雨發”以雨的密集來形容箭,劉希夷《將軍行》“飛箭如雨集”、李白《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虜箭雨宮闕”、 李正封《晚秋郾城夜會聯句》“雨矢逐天狼”等沿用。
另外漢賦對博喻的發展也成為唐詩借鑒的來源之一。博喻即連續用多個比喻,先秦文學中已出現,如《詩經·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用六個比喻,由于賦體文學鋪排排比的特征,漢賦運用博喻的現象更是突出。如劉勝《文木賦》連續用二十一個比喻來描寫木材的花紋,張纮《瑰材枕賦》連用十五個比喻形容瑰材枕卓異超群。
唐代運用博喻的詩歌也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韓愈的《南山詩》連用五十一個比喻,另外如李白《幽州胡馬客歌》“彎弓若轉月,白雁落云端。婦女馬上笑,顏如赪玉盤。旄頭四光芒,爭戰若蜂攢”、李賀《蘇小小歌》“幽蘭露,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翦。草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佩”、 溫庭筠《江南曲》“連娟眉繞山,依約腰如杵。鳳管悲若咽,鸞弦嬌欲語。不學楊白花,朝朝淚如雨”、皮日休《太湖石》“或拳若虺蜴,或蹲如虎貙。連絡若鉤鎖,重疊如萼跗。或若巨人骼,或如太帝符”等都運用了博喻。
綜上,夸張與比喻是文學創作中最常見的修辭手法,漢賦對先秦文學中的夸張和比喻進行了豐富和發展,并對唐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夸張主要體現在與襯托相結合的夸張方式,比喻主要體現在較早將比體與喻體巧妙結合在一起。夸張和比喻都是狀難寫之物如在目前的藝術手段,漢賦使用的一些巧妙的夸張、比喻對唐詩中具體的描寫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代詩人在繼承漢賦夸張與比喻修辭手法的同時,又有許多新變,這種新變同樣值得以后去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許結.賦學講演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56.
[2]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3:130.
[3]周勛初.文心雕龍解析[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588-589.
[4]王希杰.漢語修辭學(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00.
[5]章滄授.漢賦美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135-144.
作者簡介:楊夢玫,甘肅甘南人,蘭州文理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蘭州大學文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獻學、編輯出版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