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楚宜 孫祎銘
【摘要】 抗疫楹聯是全民抗疫中文化抗疫的重要藝術形式之一。在縱向上,實現了楹聯這一傳統文學樣式的進一步創新性發展;在橫向上,抗疫楹聯以其獨特的形式為全民抗疫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合力。本文試圖通過具體分析抗疫楹聯的生成機制、特征及其意義,對抗疫楹聯這一獨特的文化藝術樣式形成較為系統深刻的認識,從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及其現實意義提供具體借鑒。
【關鍵詞】 抗疫楹聯;生成機制;特征;意義;創新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7-0046-04
一、抗疫楹聯的生成機制
抗疫楹聯的生成離不開國家戰略支持、互聯網平臺發展和創作者的內生動力。
2005年,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中國政府長期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制定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政策文件。隨著互聯網的完善與發展,通過互聯網搭建的交流傳播平臺突破了空間阻隔,實現了及時高效的傳播效能。同時,一批批創作者在文化復興使命感的驅動下,在技術條件愈發成熟的情況下,結合當今時代需求以多方位、多層次、多樣式的方式實現著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型發展。
楹聯在中國有著深厚的基礎,正是在這樣一個文化復興的自發性與全民抗疫的使命感高度重合、激烈碰撞的重要時期,楹聯作為二者結合的文化產物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人民群眾自發地利用楹聯這種文學形式書寫抗疫有我的使命擔當。
在抗擊疫情期間,作為世界上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政府將化用自古典詩詞的楹聯作為抗疫物資標語向世界傳播,如“青山一道,同擔風雨”(日本),“云海蕩朝日,春色任天涯”(意大利)等,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楹聯文化獲得了大量關注,而且展現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擔當,贏得了海內外民眾的正面評價。
中國對聯學會收集整理了一批與抗疫主題相關的楹聯佳作,并在互聯網平臺發布,如張海紅贊李蘭娟院士的楹聯錦句,“華發迎難,惠心向善”;黃已力號召萬眾一心戰狂魔的楹聯長句,“顧大局、渡難關,防病毒、控疫情,不添亂、不出門,九州合力除疾患;居小家、應號召,禁商鋪,停集市,勿信謠、勿訪友,萬眾一心戰狂魔”等。借助媒介傳播,這些楹聯得以廣泛地傳播,同時又激發了受眾的創作的激情。
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一致。不少文人墨客即使在家中隔離,也深深牽掛著戰斗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和基層干部、心系病魔肆虐的城市與人民。他們自發地寫下抗擊疫情的楹聯佳句為抗疫一線工作人員加油打氣,鼓勵待在家中自我隔離的人們重拾信心,凝聚人民共同的意志抗擊疫情。在楹聯愛好者自發創作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民眾自發地參與到線上楹聯創作之中。他們圍繞著抗疫主題表達積極向上的精神,書寫對亡者的哀思,對抗疫者的贊美與鼓勵,充滿對勝利的期待。
二、抗疫楹聯的特征
(一)形式內容更自由豐富
1.句式靈活自由,充滿美感
古代對聯以七言為主,有學者對《楹聯叢話》進行了粗略統計,七言楹聯大概占據了四分之一。而當代楹聯的句式變化較古代更加靈活多變,比如“五五七”“七四四七”“五四七”等句式運用廣泛。
在此次疫情期間,為了充分表達磅礴情意,展現更豐富的內容,創作者們大多使用的是長聯句式。為保持長聯句式的對仗美感,自對的運用更加普遍。如“雖隔窗口,亦暖心頭,問候聲聲添力量;既是支持,更為關愛,距離遠遠感溫馨”(陳雙田),上下聯的前兩句皆是以自對形成對仗。又如“大愛豈無言?萬語千言,在一揮手間,在數凝眸處;英雄亦有淚,真情熱淚,為救死傷獻,為酬家國流”(康永恒),上下聯的三四句同樣形成自對。更加靈活的句式和自對手法的運用不僅沒有破壞楹聯的傳統對仗美感,而且使情感展現突破句式的限制,語言表達更為自由。
2.題材指向性強,衍生內容豐富
傳統楹聯一般以用途分類,內容程式化。相比傳統楹聯,抗疫楹聯在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產生,其內容指向性大大增強,圍繞抗疫主題,傳達豐富內容。
在抗疫楹聯的題材上,既有初期對于疫情來勢洶洶的反思,又有抗疫時期對于醫護人員白衣執甲、基層干部身先士卒、解放軍戰士定心的贊譽和信賴,還有對于八方支援、眾志成城的感激……
如反映雷火神山建設的“雷火驅魔,提速尤嫌十日遠;政民戰疫,回春更覺一心同”(閆寶恩),有表達必勝決心的“漢水望尤寒,有勇士逆行,柳葉作刀驅毒蠱;春光封不住,看愛心齊聚,梅花似火耀江城”(馬瑞新);有對貪食野味反思的“靜悄悄四野三江,揪心疫似狼,瘟似虎;陰冷冷初春半夜,膽顫甘之獺,美之貍”(杜小波)。這些楹聯跳出了傳統楹聯題材,深刻體現了文學作品對社會現實的觀照。
3.意象典型,意境深遠
秋冬季節是疫情高發期,也是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因此許多抗疫楹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表達對春天的向往,采用春天典型意象,表達對春暖花開、病毒散盡的期盼。如“霧盡風暖,櫻花將燦”(華春瑩)“玫瑰牡丹花團錦簇,油松山茶葉茂根深”(沈陽向日本札幌、川崎捐贈物資)。
還有一些楹聯,通過運用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文化內涵的意象,如“歲寒松柏,長毋相忘”(金正喜、中國援韓物資),表達共度時艱的團結合作。“撥亮心燈燃武漢,捧來華月照九州”(籬下齋),表達對武漢廓清病毒的企盼與祝愿。“疫襲時令河山淚落,誰能鐵石心腸,愿傾碧血煎良藥;愛深處猶兒女情長,我亦英雄肝膽,欲淬青鋒斬毒魔”(楊懷勝),則體現了寫作者與全國人民呼吸與共,為國奉獻的拳拳深情。這些楹聯用生動形象的意象和意境,喚起全國人民共同的記憶,引起共鳴,具有情感深度和精神高度。
(二)思想內核更具體生動
傳統楹聯一般更側重實用,缺乏創作者內心情感投射。正如吳恭亨先生所說“凡流連風景語,最忌無寄托、無注射,兀然空做一攝影器”①。而到了當代,情況也并沒有太大的轉變。即使楹聯的創作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試分析楹聯創作的現狀,似乎存在一種“文勝質則史”的趨向:許多創作者以追求辭藻華麗為務,濫用分句、纖細空洞、牽強矯情、以文害意。針對這種現狀,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劉太品先生認為要在聯語中看見作者的情懷才是優秀的作品。
此次的抗疫楹聯無疑是一次極好的實踐。疫情的全球傳播無疑是災難性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因為抗疫的全球性,抗疫楹聯天然地具有廣闊的社會背景和廣泛的社會受眾,創作者自發地立足社會實踐、反映社會現實。從不同維度表達出創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承載了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之后的切身反思,達到楹聯創作“雅”與“切”,文學性與實用性的統一,形神兼備,自有生氣,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核。
1.憂國憂民的情懷
細數抗疫楹聯,創作者們在“文以載道”的歷史傳統和文學抗疫的社會現實雙重因素的交織建構下,楹聯創作突破了“一家之情”,不僅只是著眼于自身的“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而是更多地表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切關懷,對社會現實的切身反思,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濟世情懷融萃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火神攜手雷神,大展神威,妖氛掃盡九州樂;戰士并肩護士,巧提士氣,仙藥尋來百姓安”(黃國輝),“青草風薰,白衣天使,三楚燃情霞煥彩;烏云消散,黃鶴歸來,萬民圓夢樹回春”(鐘勝天),這些楹聯都體現出創作者對疫情當前國泰民安的殷切希望與信心。
2.集體主義精神
在任何困難面前中國人民總是以萬眾一心的信念與決心匯集國人力量斬妖除魔,披荊斬棘,奮勇向前,展現出高度團結的集體主義精神。在此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使集體主義精神在新的高度上得到了動人的弘揚。如“浩蕩大軍馳武漢,為戰疫而來,海在嘯,山在呼,萬里神州驅毒霧;英雄壯節寄江城,共擎天以聚,情相隨,愛相伴,千年赤縣布春風”(陳鑫),以寥寥數語,把浩蕩大軍馳援武漢救人于水火的豪邁氣節和真情厚愛表現得栩栩如生。又如“難時彰國力,號令起時,萬方集合一城匯;危處驗人心,馳援來處,一地分離萬戶圓”(張項學),展現出面對疫情磨難,舉國上下一呼百應的強大國力。這些楹聯用充滿激情的語言,真實反映了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守望相助、和衷共濟的決心和意志。
3.英雄主義精神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英雄主義精神深深印刻在國民心間。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新時代是成就英雄的時代。抗疫楹聯歌頌抗疫一線涌現出的時代楷模,鼓舞人民群眾不忘來路、勇毅前行。如“杏林拱手敬南山,幾番仗劍驅魔,早練就平瀾妙術;華夏蜚聲稱北斗,再度臨危受命,又成為定海神針”(鐘勝天),此聯專為鐘南山所題,歌頌了民族脊梁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仗劍驅魔,為疫情防控力挽狂瀾,做出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為疫情“吹哨人”張繼先醫生所題的楹聯,贊譽了其滿懷仁心大愛、先公后私的崇高品格:“細心天使,大愛良醫,火眼金睛為國把關,一橫赤膽先吹哨;女界仁夫,杏林義客,披星戴月替人解難,盡付衷情后顧家”(金光瑜)。在歷史曲折處,在驚心動魄間,醫者仁心、大愛無疆的英雄之舉,義無反顧、挺身而出的英雄精神,彰顯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在抗疫楹聯的創作中體現出的這種情感化傾向,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應用型楹聯的某種突破,使楹聯創作煥發出新的生機。
三、抗疫楹聯的功能和意義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文學從未缺席。抗疫楹聯作為“抗疫文學”的一種樣式,借助自身特點,記錄疫情真實情況、鼓舞抗疫斗志、反思抗疫不足,發揮著獨特而有效的多重作用。
(一)主流話語宣傳功能
楹聯作為我國獨有的文學樣式,并且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世界舞臺上展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與各國進行互相援助、友好合作;又因其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對仗工整、朗朗上口、與廣大民眾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特點,使其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體現出了強大的宣傳功能。
這次疫情的爆發給國家治理與穩定民心帶來了嚴峻挑戰,在這樣一種特殊的環境下,部分群眾可能會產生焦慮等負面情緒,不利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進行和群眾的身心健康。而抗疫楹聯一般簡潔有力、言簡意賅、長短一致,無論是平仄規律還是韻腳設置都符合民眾的閱讀習慣,讀起來朗朗上口,浸潤了民眾的真實情感體驗,無形之中獲取了極高的社會接受度,為抗疫工作提供便利。
1.鼓勵全民抗疫,樹立社會榜樣
數以萬計的楹聯就在疫情中起到了團結抗疫力量、樹立抗疫榜樣的作用。如:“竭力戰瘟神,披肝瀝膽秉初心,東西南北同當國難;挺身施大愛,救死扶傷擔使命,黨政軍民共度時艱”(鐘勝天),“大愛豈無言?萬語千言,在一揮手間,在數凝眸處;英雄亦有淚,真情熱淚,為救死傷獻,為酬家國流”(康永恒)。
抗疫楹聯以特殊的形式出現在抗疫戰場,用文字記錄平凡英雄的抗疫之路,凝聚全社會的溫暖和力量。尤其表達了對于沖鋒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志愿者的欽佩、感恩之情。其朗朗上口、雅俗共賞的語言特點,增強了傳播的便捷性,具有強大的凝聚人心的作用,鼓舞著全民族同心戰斗、團結抗疫。
2.慰藉苦難心靈、鼓舞堅強斗志
文藝創作如果只是單純記述現狀、原始展示丑惡,而沒有對光明的歌頌、對理想的抒發、對道德的引導,就不能鼓舞人民前進。對抗疫楹聯的創新必須著眼于它的精神力,要根植于人民群眾的生活中,代表向善向美的價值追求,才能對社會群體的價值取向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如:“雷火驅魔,提速尤嫌十日遠;政民戰疫,回春更覺一心同”(閆寶恩),“青草風薰,白衣天使,三楚燃情霞煥彩;烏云消散,黃鶴歸來,萬民圓夢樹回春”(鐘勝天),“天使歸來輕舞慶,陰霾散盡笑顏開”(魏玉秋)。
(二)文化意義
1.傳統文化再創造
楹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學樣式之一,在自身的優勢及客觀力量的推動下,在抗擊疫情期間掀起了一次創作傳播的高潮,再一次煥發生機與活力。這一定程度上振奮鼓舞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并為其提供了靈感啟發。
楹聯并不是一種所謂大雅而浮于上層的文學樣式,它與一些鑒賞要求極高的文學樣式有所不同,楹聯憑借其與生俱來的親和力打入民眾的日常生活,深入基層并深深扎根于人民生長的土地,在中華大地上深刻展現著它的應用性。楹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自我充實當中早已具備了廣泛的適用性。
2.文化交流與傳播
楹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思想結晶,在國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抗疫楹聯繼承此傳統,在特殊時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以嶄新的面貌傳遞著中國精神和人文關懷。
跨越國界所捐贈來的寶貴物資上附有的楹聯憑借其“古典化”的詩意表達、“文藝氣息”的語體色彩、“溫暖治愈”的語言風格打動了國人的心,慰藉了眾多靈魂。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疫情期間走紅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一楹聯正是來源于1300多年前中國與日本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話。還有中國援助意大利的物資宣傳語“云海蕩朝日,春色任天涯”,出自晚明文學家李日華贈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詩文。幾百年前,中國文人就與外國友人結下深厚情誼,意識到對外交往的重要性。
抗疫楹聯促進了疫情期間的文化交流,彰顯命運與共、守望相助的人文關懷。可見,抗疫楹聯的創新不僅事關國內價值導向和宣傳,更與中國國家形象和對外交流息息相關。總的來說,落腳國內,楹聯形式各樣展人民風采;放眼全球,文化交流傳真摯情誼。在各國休戚與共、相互關聯的大環境下,全球化浪潮要求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一句句楹聯不只傳遞了善意的信息,傳播過程中亦伴隨著認同感、歸屬感的強化。楹聯在官方與民眾的共同使用中,已然成為了抗疫期間中國建構自身形象的文化符號之一。對楹聯創新應用現象的探討為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展示大國擔當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四、結語
疫情期間在網絡上掀起的“抗疫楹聯熱”為傳統文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借鑒性極強的樣本。通過分析抗疫楹聯創作、傳播熱潮,可以為新時代的傳統文學乃至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思路和借鑒。
且從整體上來看傳統楹聯的這次突破性發展雖與抗疫的社會背景有關,但也是各方面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如何在“后疫情時代”保持楹聯創造性發展的良好態勢是接下來需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從創作者角度來說,要把楹聯寫在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上。創作者要將個人情感與社會主旋律結合,承載積極的價值追求和社會的共同期盼,使楹聯不局限于一人一時之苦樂,創造出更多經典佳作。
此外,創作者還可在原有的規則下大膽改編、改寫,創造出更豐富生動的文化作品。
其次,在研究層面,研究者可將楹聯可以作為傳統文學樣式之一予以積極關注,在楹聯基地建設和楹聯相關課題的申報上多下功夫,深化對楹聯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譬如:華中師范大學自作為中國楹聯文化傳承基地暨湖北省楹聯文化傳承基地授予點以來,設立了專項基金,吸引了很多研究者投入到楹聯研究之中,為楹聯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最后,從傳播層面來說,楹聯進校園、楹聯進萬家等活動為楹聯推廣、科普提供了良好載體。這些活動吸引青少年參與楹聯誦讀、創作,讓中華古老文脈代代傳承。唯有調動起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民眾的共同關注,真正走進人民學習與生活的日常中,才能更大程度上整體改善傳統文學發展路徑的暢通性。
總之,在世界文化多樣融合和信息媒體技術突飛猛進的形勢下,應當不斷適應時代趨勢的要求,大膽創新、積極實踐,緊抓機遇,推動以楹聯為重要文化藝術樣式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泛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增強文化自信,讓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在世界舞臺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注釋:
①吳恭亨:《對聯話》,岳麓書社2003年版。
參考文獻:
[1]梁章鉅.楹聯叢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紀國泰.“桃符”是對聯的“淵源”嗎——對聯語言及格律研究之一[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03):14-21.
[3]谷向陽.中國對聯學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4):125-134.
[4]雷小奇.淺談傳統楹聯文化傳承與發展[J].新西部,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