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繼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火,2020年國慶檔上映的《姜子牙》又進一步打開了“封神宇宙”的大門。而姜子牙作為一個中國傳統的神話角色,在通過現代化影視改編的過程中,也顛覆了人們對其形象的傳統認知。與以往封神題材影視劇中的姜子牙形象對比來看,動畫電影《姜子牙》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立體,角色心理轉變與成長的刻畫也尤為細致,在以反叛與救贖為基調的敘事語境下,《姜子牙》完成了對中國本土化英雄形象的重新建構。
【關鍵詞】 《姜子牙》;神話角色;形象建構
【中圖分類號】J95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7-0090-02
繼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火,大眾對“封神宇宙”IP的又一力作《姜子牙》抱著滿心的期待。《哪吒》成功地塑造出一個性格叛逆和努力追尋自我認同的魔童形象,而《姜子牙》也一改原本封神榜中文本原型的建構,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有別于傳統神話故事中的姜子牙形象。《姜子牙》主要講述了在封神大戰后,昆侖弟子姜子牙即將受封為眾神之長時,卻因為一時之過被貶下凡,從此墮落凡間。但一個小女孩的出現讓他決定重新找回自我,去揭開當年一切事情的真相……
17世紀英國小說家福斯特在其著名的文學批評著作《小說面面觀》中提出可以將人物分為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綜觀《姜子牙》全片,作為一個動畫人物,姜子牙之所以能在銀幕之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正是因為他是一個形象飽滿的圓形人物。“圓形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人物自身的質的規定性,離不開人物與社會歷史的碰撞所生發出來的行動、思想、語言、心理的衍變。”[1]姜子牙從一個封神大戰中的戰神到成為被貶下凡的受罰者,再到最后對自我的認同和覺醒,其形象和性格的轉變為人物角色的建構提供了基礎和原動力。
一、人物形象的立體塑造
“姜子牙在歷史上即是一位心懷大志的非凡政治家、軍事家,憑著文韜武略協助周武王滅殷興周。”[2]在傳統的神話故事中,姜子牙是白發蒼蒼的智者形象,他運籌帷幄,推翻暴君統治,拯救天下蒼生于水火。但在動畫電影《姜子牙》中,令觀眾驚異的首先就是對于姜子牙外在形象的塑造,影片中的姜子牙在外形上并不是人們所認為的老者形象,而是以一種年輕化的姿態,被重塑為中年人的形象,這種對姜子牙外形的解構給觀眾帶來的認知反差與影片表現反叛這一深層次意義上的主題達成了偶合。其次,姜子牙的衣著設計也別出心裁,蓑衣的材質樣式參考了羽毛,紋理上借鑒了樹葉的脈絡,服飾的設計象征以姜子牙為代表的道家對自然與人生的思想理念認識,也闡釋著影片中姜子牙拯救蒼生,希冀自然與萬物和諧共生等關系的崇高理想。
影片《姜子牙》略去了其封神之前的人物成長和經歷,僅用開頭的二維動畫,讓觀眾迅速地了解了封神的背景,為后面姜子牙的形象塑造形成反差與對比。因為自己的惻隱之心,被天尊懲罰禁閉在北海之地,到底是狐妖所施幻象,還是九尾體內尚存無辜少女的元神?他陷入內心的疑慮與痛苦之中,在凡間一蹶不振。影片以此將姜子牙塑造成了一個與封神大戰完全不同的頹廢形象。
而申公豹和小九在影片中的襯托,則讓姜子牙的形象變得更加立體起來。申公豹是一個擁有英雄夢想的小人物,視姜子牙為心中的燈塔。作為姜子牙的同門,伴其下界,不斷的勸導其完成對自我內心的救贖與和解,面對申公豹的苦口婆心,姜子牙仍不為所觸動,更加強化了人們對于姜子牙的“執迷不悟”形象的認知。在整個影片的敘事發展過程中,申公豹不斷將觀眾的視角引入到姜子牙每個階段的心理轉變上,觀眾也與申公豹一同成了姜子牙的追隨者或見證者。這種在敘事上的參與不僅增強了觀眾對姜子牙的共情能力,更是將觀眾的個人情感投射到銀幕角色之上,形成一種對想象與現實的自我觀照。而小九的出現,將姜子牙內心的執念加重,但也是促使他完成最后覺醒的重要契機。在許多影視作品中,也不乏大叔與小女孩的組合,如《這個殺手不太冷》《小蘿莉的神猴大叔》《孤膽特工》等,《姜子牙》借鑒了這種大叔與小女孩的組合模式,讓雙方從對抗到和解一步步走進彼此的內心世界。小九的出現讓姜子牙的身上多了一份沉重的責任,這不僅是對小九,更是對天下蒼生,在面對小九時,姜子牙以自己的方式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神的形象。
二、自我救贖的歷練之路
在神話題材的動畫影片中,英雄角色必然要經歷個體化的成長。《姜子牙》中對姜子牙形象的重塑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展現其內心的成長與轉變來完成的。在封神大戰結束后,即將封神的姜子牙卻因一念之差錯失了封神的機會,對天尊及秩序的懷疑讓其放棄了成為眾神之長的崇高地位,反而選擇了被免去神格,下放到凡間重新磨煉反省。與其說是反省,倒不如說是姜子牙追求內心的自我認同和救贖的過程。“拉康認為,自我的認同總是借助于他者,自我是在與他者的關系中被構建的。”[3]天尊為了自身利益不惜犧牲某些種族的生命,這種行為無法得到姜子牙對神的真正認同,姜子牙因為外界的因素對自我價值和自我認同產生偏差,這種認知偏移也必須在他者的影響下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毫無疑問,小九就是這個最為關鍵的“他者”。
在北海反省的姜子牙,開始對自己的信仰有所懷疑,難道自己之前堅持的就是對的嗎?斬除狐妖真的能換來三界的和平嗎?顯然不是,姜子牙與小九在踏上探尋真相的旅途中發現,人間依舊有飄零四散的亡魂,紂王被封了姻緣神,但卻在衰敗之地濫用權力控制著世間的姻緣,世上還有很多在戰后依舊痛苦生活的人們……姜子牙和小九在經歷重重磨難來到幽都山后,卻發現九尾未死,天下何以太平?法國著名哲學家福柯提出過:“某種存在特性、本體地位和體驗模式的獲得必須通過自身對自身的行動、與他人的關系、與真相的關系。”[4]姜子牙找回主體地位和對自我的重新接受正是通過其在凡間所經歷的一系列磨煉顯現出來的。對北海戰士的尊敬、對獵狐人的施以救助、寬恕冤魂讓其得到救贖解脫,片中姜子牙對待他人的態度充分顯現了其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光輝。
在與小九踏上尋找幽都山的旅程中,小九從最初的對外界充滿戒備和敵意,到逐漸學會去接受他人、付出真心,尋找幽都山變成了其成長蛻變之旅。而姜子牙也在一起尋覓自我的旅途中,從對小九的懷疑轉變為守護,小九成了姜子牙的希望,也是姜子牙的救贖。骨風鈴、玄鳥等旅途中的意象呈現,是對亡魂的慰藉和引渡,也在不斷地給予姜子牙以啟示,加深了他對追尋自己被放逐之謎的執念。四不相和申公豹的犧牲更是讓姜子牙在經歷了一系列突破內心的局限、完成人格升華的歷練過程中,最終頓悟實現了對自我的救贖和覺醒。
三、中國本土化的英雄建構
封神之戰,一戰成名,但姜子牙的任務卻并沒有結束,影片又將其置身于“救一人還是救蒼生”的抉擇之中。在影片中,姜子牙用自己的行動給了答案:“一人不救,何以救蒼生!”打神鞭拆斷天梯,斬斷了天尊掌控人間的鎖鏈,蒼生得救了,但姜子牙也因為破壞了規則而受到懲罰。“各個國家的電影作品都是基于本民族審美特點而創作的藝術產品” [5],姜子牙和國外所展現出的英雄形象不同,《美國隊長》《鋼鐵俠》《超人》等超級英雄電影,他們身上往往承擔著拯救地球,甚至是宇宙的重任,沖突都集中于善與惡之爭;而姜子牙給人更多是一種落寞隱忍的中年大叔的形象,當它打碎自己的信仰,準備對抗權威和秩序的建立者時,他的內心會更加痛苦。但當他準備拯救世界,拯救蒼生時,他的內心也會更加堅定。《姜子牙》通過不同視角所切入的一個中國式英雄,在中國本土化的神話敘事原型基礎之上,從單一的善惡二元對立中,轉換為正與邪、個人和權威、內心的矛盾和自我的救贖的多元對立。
《姜子牙》在既有傳統文本的基礎之上重塑人們對姜子牙的概念認知,不再囿于他只是個神話故事中的神仙角色,通過直觀化的動畫電影表現姜子牙的英雄形象,讓傳統神話英雄以現代化的解構方式呈現在銀幕之上,這不僅獲得了較好的票房成績,也滿足了觀眾對現代主流英雄形象的文化想象。“姜子牙這一英雄‘符號’,不僅在傳統文學還是在現代社會中都體現出具有中國風格的英雄精神、英雄靈魂。”[6]同時,姜子牙身上所傳承的心懷悲憫和至善至公的民族精神更是極具現實共鳴意義,兼具神性與人性雙重文化品格的英雄塑造,既表現了英雄救世、心系蒼生的宏大意識,又傳達出了公平、正義與自由的普世價值,這正是《姜子牙》的一個閃耀著人本主義光輝的重要內涵。中國傳統的神話精神在姜子牙身上得到延續,置身現代化與本土化的語境之中,對于英雄的建構,《姜子牙》給了不一樣的詮釋。
四、結語
姜子牙沒有給人《哪吒之魔童降世》和《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主角那樣強烈的令人熱血澎湃的感覺,更多的呈現為一種隱忍克制的中年人形象,但在萬念俱灰之后的覺醒反差卻給觀眾了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作為“封神宇宙”系列的一部,《姜子牙》對中國傳統神話角色進行了銀幕上的重塑,一個不失人性、血肉豐滿的姜子牙形象從此留在了觀眾心中。而像哪吒、大圣和姜子牙這樣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神話人物出現在了銀幕之上,也讓人們看到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將來日可期。
參考文獻:
[1]張德林.圓形人物與扁形人物——小說藝術論[J].文藝理論研究,1992,(06):2-10.
[2]劉彥彥.歷史·政治·文學——姜子牙形象的演變與文化內涵[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110-116.
[3]馮美.成長中他者與言說主體之間的構建關系探析[J].東南傳播,2013,(8):98-100.
[4](法)米歇爾·福柯.主體性與真相[M].張亙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46.
[5]陸曉芳.“震驚”與“沉浸”:中國新主流電影的復合審美經驗[J].文藝理論研究,2021,(4):168-177.
[6]顏維康,顏亮.結構與解構:中國動畫電影文本中的人物美學構式——以動畫電影《姜子牙》為中心[J].電影文學,2021,(04):98-104.
作者簡介:唐樂辰,男,漢族,江蘇人,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