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俠,趙玉龍,王祺△,李曉輝,馮琳,張永婷
腰椎管狹窄癥(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臨床常見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其治療多采用后路腰椎內固定椎間融合術(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1]。MRI 顯示,術前約有40%的LSS 患者存在馬尾神經冗余(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其好發于高齡和存在嚴重神經損傷的患者[2-3]。RNRs是指馬尾神經在椎管內表現為迂曲、纏繞和環狀等征象[2,4]。1954年由Verbiest 等[5]在X線脊髓造影時發現并報道,隨后由Cressman 和 Paw 命名該病[6]。Yokoyama 等[7]研究發現,大多數RNRs 經手術治療后消失,但也有一些RNRs 未解除,此類患者即使硬膜囊得到充分擴張,功能預后仍然較差。目前,臨床上對RNRs 重視不夠,對伴RNRs 的LSS 患者術后研究仍不充分,其療效觀察結果不一致。本研究通過對伴RNRs 患者的PLIF 手術療效觀察分析,探討RNRs 對手術療效和預后判斷的臨床價值。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7 年7 月—2020 年6 月華北醫療邢臺總醫院骨外科收治的LSS患者209例,其中男80例,女129例,年齡21~77歲,平均(60.27±8.97)歲。入組標準:(1)臨床確診為LSS,即腰椎最狹窄處硬膜囊橫截面積(crosssectional area,CSA)≤1.00 cm2[7]。(2)均在我院行PLIF。(3)年齡≥18 歲。(4)臨床一般資料及影像檢查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腰椎畸形患者。(2)腰椎退行性滑脫患者。(3)有MRI檢查禁忌證(如幽閉恐懼癥、心臟起搏器或金屬植入物等)或孕婦。(4)急性創傷者及患者因不能耐痛在掃描過程出現運動偽影,影響馬尾神經成像者。
1.2 MRI 檢查方法 采用Siemens 3.0 T Skyra(德國)MRI 設備,選用脊柱矩陣線圈。受檢者取仰臥位,下肢伸直,頭先進,腰椎MRI掃描常規體位。掃描范圍從T12椎體上緣至S2椎體下緣。腰椎MRI掃描序列及掃描參數:矢狀面T1WI(TR 500 ms,TE 8.9 ms)、矢狀面T2WI(TR 2 830 ms,TE 90 ms)、矢狀面脂肪抑制T2WI(TR 2 000 ms,TE 71 ms),以上序列均采用層厚3.5 mm,層距0.7 mm,視野(FOV)300 mm×300 mm,矩陣256×205;橫斷面T2WI(TR 3 800 ms,TE 108 ms),采用層厚4.0 mm,層距 0.8 mm,視野(FOV)220 mm×220 mm,矩陣384×215。
1.3 手術方法及術后隨訪 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PLIF術:俯臥位,取后正中縱形切口,長約10 cm,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筋膜層,沿棘突兩側剝離椎旁肌,顯露椎板及椎弓根螺釘入點,以Margel 法先置入定位針,透視位置滿意后拔出定位針,置入鈦合金椎弓根螺釘,同法對側置入同樣規格椎弓根螺釘,透視證實諸螺釘位置及深度合適。骨刀沿棘突根部截斷相應棘突,咬除棘突及附著韌帶組織。應用骨刀和椎板咬鉗去除部分椎板,保留上、下關節突部分結構,咬除黃韌帶,顯露硬膜囊及神經根,直視下牽拉并保護神經根,去除突出椎間盤,刮除雙側終板軟骨。椎間沖洗后植入減壓保留骨粒;安放預彎鈦棒,適度加壓,鎖緊固定螺帽,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在雙側關節突間制備植骨床,植入因減壓保留下來的碎骨粒。切口旁放置1根負壓引流管,止血、縫合切口。術后24 h內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如合并基礎疾病或感染高危因素,延長抗生素使用時間。術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于床上開始雙下肢抬高和挺腹鍛煉。2~3 周后在腰圍保護下可下床活動,腰圍需佩戴3 個月。術后6 個月對入組患者進行隨訪。
1.4 分組與測量 在腰椎MRI T2WI矢狀面連續層面觀察馬尾神經形態,馬尾神經表現為環狀、迂曲、纏繞等征象判定為RNRs,根據是否存在RNRs(圖1A)進行術前(RNRs組和對照組)及術后(RNRs 解除組和未解除組)分組。在腰椎MRI T2WI 橫軸面測量腰椎最狹窄處CSA[8],判斷椎管狹窄程度(圖1B)。以上測量由1位影像診斷主治醫師在PACS系統上獨立進行評價和測量,由1位影像診斷主任醫師對結果進行審核,結果不一致時協商解決。

Fig.1 The lumbar MRI T2WI images圖1 腰椎MRI T2WI影像
1.5 臨床評分 由臨床主治醫師協助患者完成術前及術后腰椎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評分和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腰椎ODI 評分主要用于評價腰背、下肢功能障礙,包括腰腿痛程度,個人生活料理情況,提舉重物情況,以及行走、坐立、站立、睡眠、性生活、社會生活和旅行狀況共10項內容,每項得分0~5分,總分=[所得總分數(/5×回答的問題數)]×100%,評分越高,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VAS評分用于評估患者腰部疼痛情況,屬主觀評分,將疼痛從0~10分為11級,0分表示無痛,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
1.6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3.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的以均數±標準差()表示;2 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多重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RNRs組和對照組術前一般資料比較 根據是否存在RNRs,分為RNRs 組85 例,非RNRs 組(對照組)124 例,冗余發生率為40.7%(85/209)。RNRs 組較對照組患者年齡大、椎管狹窄程度嚴重、ODI評分及VAS評分高(均P<0.01),2組性別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fore operation between RNRs group and control group表1 RNRs組與對照組術前一般資料比較
2.2 術后各組臨床評分比較 RNRs組85例患者經PLIF術治療后,68例RNRs解除(解除組),17例未解除(未解除組),RNRs未解除率為20.0%(17/85)。未解除組術后ODI評分及VAS評分均高于解除組和對照組(P<0.05),而解除組與對照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Tab.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ODI score and VAS score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表2 術后各組ODI評分和VAS評分比較()

Tab.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ODI score and VAS score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表2 術后各組ODI評分和VAS評分比較()
**P<0.01;a與對照組比較,b與解除組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解除組未解除組F n 124 68 17術后ODI評分24.77±6.50 25.07±9.63 57.94±10.05ab 135.096**術后VAS評分1.17±0.97 1.44±1.00 5.94±1.68ab 156.280**
3.1 LSS 患者的 RNRs 發生率 LSS 主要以患者長期慢性腰痛、間歇性跛行等為主要臨床癥狀,因缺乏典型的癥狀和體征,臨床中往往根據臨床表現和影像學表現進行診斷,腰椎MRI 橫斷面椎管CSA 被認為是主要的測量指標。本研究納入標準為臨床確診LSS 患者,且腰椎最狹窄處CSA≤1.00 cm2,保證了研究的準確性和一致性。本組患者進行MRI檢查時均采用仰臥位,下肢伸直,保證了研究的一致性,也有效避免了因屈膝屈髖增加RNRs 假陰性結果的出現[9-10]。RNRs 是 LSS 患者 MRI 檢查中較常見征象,本研究顯示其在LSS患者中發生率為40.7%,與文獻報道的發生率33.8%~42.3%相一致[3,11]。
3.2 術前RNRs發生情況及臨床評分對比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存在RNRs 的患者年齡較大,與Papavero 等[12]及筆者前期研究[13]得出的 RNRs 好發于高齡患者一致。存在RNRs 的患者椎管狹窄程度較對照組嚴重,且RNRs 組術前ODI 評分及VA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有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大,腰椎退行性改變程度、腰椎管狹窄程度增加,屈曲位時馬尾神經根上提,伸展位時馬尾神經靠自身重力復位困難,因此發生RNRs 的概率亦增大[10]。RNRs 患者臨床癥狀偏重,考慮與椎管狹窄壓迫馬尾神經導致其冗余、神經靜脈系統阻塞引起循環紊亂有關。靜脈系統充血導致神經根毛細血管和靜脈灌注受到損害,從而引起馬尾神經水腫、迂曲,同時會伴有炎性細胞釋放各種化學介質,引起神經異位放電或傳導障礙,引發各種癥狀[14]。此外,RNRs 還會通過負反饋作用于近端的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造成肢體運動功能改變,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15]。但是,臨床醫師多關注LSS患者腰椎管骨性結構的異常及狹窄程度,對于腰椎管狹窄時是否存在RNRs 及術后RNRs是否解除關注較少。
3.3 術后 RNRs 解除情況及預后評估 Chen 等[11]研究顯示,同樣是LSS 患者,存在RNRs 的患者術后在腰腿痛、腿麻、行走能力等方面較無RNRs 的患者預后差。也有研究表明,RNRs對LSS患者的術后功能結局無影響[8]。本研究顯示,通過PLIF治療后,多數 RNRs 可以解除,RNRs 解除患者與無 RNRs 患者術后ODI 和VAS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術后RNRs 解除同樣可以獲得良好的術后功能結局。但是,仍有部分患者(20.0%)術后RNRs 未解除,考慮與馬尾神經粘連有關,且RNRs未解除患者術后ODI評分和VAS 評分仍較高,預后較差。因此,術后RNRs 是否解除是患者術后恢復的關鍵。有學者認為,RNRs患者的治療除解除硬脊膜外造成椎管狹窄及梗阻的因素外,如有馬尾神經粘連,建議切開硬脊膜探查,予以松解[16];但目前尚未見切開硬脊膜探查的病例報道。因此,為進一步挽救馬尾神經功能,當LSS 患者出現RNRs 時應及時采取措施解決椎管狹窄問題。但是,對于常規減壓手術治療無法解除的RNRs,是否需要采取其他手術方式,如切開硬脊膜對馬尾神經冗余粘連進行松解,這將在后續研究中進行探究。
綜上所述,RNRs是LSS常合并的一個征象。對合并RNRs 患者的手術療效評估關鍵在于術后RNRs 是否解除,術后RNRs 未解除的患者恢復較差、影響手術療效。因此,RNRs 可以作為手術預后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