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珠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由時任易觀國際董事長的于揚先生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提出[1]。騰訊馬化騰作為人大代表在2015年兩會上提出制定“互聯網+”國家戰略的建議。緊接著,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2]。至此,各行各業掀起了“互聯網+”的浪潮。
“互聯網+”概念的最核心部分便是“融合”,強調跨界融合、創新驅動以及大數據應用,是傳統行業和互聯網行業深度融合后產生的新型業態,促使傳統行業進一步轉型升級。“互聯網+”與港口的跨界融合催生了“智慧港口”。“互聯網+港口”是指將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互聯網技術與傳統港口行業相融合,重塑港口生態圈,創新平臺式港口物流服務模式,優化協同港口運作流程,扁平化港口供應鏈條,提升港口服務水平和效率,實現高效、綠色、安全、可持續的發展目標[3]。
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對于港口行業而言,想要在其所處的供應鏈中保有重要地位,不被邊緣化,就必須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集成網絡,聯通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企業。互聯網技術已經成為未來港口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和動力。目前,國內的重要港口已經對“互聯網+”港口的新運營模式進行探索和實踐,并致力于向智慧港口的轉型。表1為目前國內部分港口“物聯網+”應用的情況[4-5]。
表1 國內部分港口“物聯網+”應用情況
隨著近幾年海陸物流通道的不斷完善,福州港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19年福州港貨物吞吐量21255萬噸,增速全省第一,直逼廈門港口。2020年貨物吞吐量從1.4億噸增加到2.48 億噸、同比增長14.1%,躍居全省第1位。集裝箱吞吐量方面,2020年,福州港集裝箱吞吐量352萬TEU,從全球第73位躍升到第 49位。2020年福州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見圖1和圖2(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由于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1月~2月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有所下滑,后續吞吐量均比較平穩,并處于回升趨勢。
圖1 2020年福州港貨物吞吐量(萬噸)
圖2 2020年福州港集裝箱吞吐量(萬TEU)
據福建省交通運輸廳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7月,疫情之下,福州港內聯外擴,累計貨物吞吐量達1.34億噸,比增16.8%[6],首超廈門港。其中,江陰港區作為“一集”的核心集裝箱港區,完成集裝箱吞吐量95.36萬標箱,克服疫情影響,港口箱量實現逆勢增長,同比漲幅達5%,目前正向滿產超產轉變。羅源灣作為“一散”的核心散貨港區,著力試點并推動“散改集”新業態,進一步打造零污染、低損耗的全程、綠色、綠色物流鏈。
福州港口吞吐量的變化,是新冠疫情之下,福州港迅速復工復產,快速形成的供給能力的體現,也是福州港產業產業結構向優化和高端化轉型的結果,同時,體現了福州產業鏈供應鏈應對全球需求變化的反應能力,為福州港搭建智慧港口供應鏈樹立了信心。
得益于港口崛起,福州港臨港工業也迅速集聚。近年來,福州港堅持港口建設和臨港產業發展兩手抓,積極引導各重點項目向臨港布局,著重培育四大千億產值的特色臨港產業基地和集群。通過項目帶動、優存量、擴增量,抓龍頭、鑄鏈條,福州港目前培育了四大千億特色臨港產業基地,同時鑄造了多條特色產業鏈,如表2所示。
表2 福州港四大千億特色臨港產業基地
這些產業集群,成為福州市重要的新經濟增長點,筑起了一條條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為福州港口搭建高質量發展的智慧港口供應鏈提供了穩定的節點企業。
2006年,福州港物流信息平臺的上線開啟了福州港信息化建設。經過十年的沉淀和發展,2016年,福州港智慧港平臺開通,2018年,福州港“智慧港APP”正式上線,2019年,福州“智慧港”建設取得進一步的進展。其中,福州港口江陰港區成功上線福建省首個5G+MEC的“智慧港口”平臺,以及智能理貨系統、設備交接單無紙化操作、提貨單電子化等服務,啟動了外貿進境空箱全流程智能化監管快放模式。制度的創新和科技手段的應用,優化了港區的營商環境,真正實現了作業效率的提高以及運行成本的降低。福州港智慧港口相關項目詳見表3。
福州港智慧港口相關項目的建設,為港口、貨主、承運商、貨代、海關的相互連接提供了信息化平臺,不僅有效解決了港口供應鏈各環節企業信息孤島的問題,也給港口供應鏈各參與方提供了更優質便捷的服務。這些項目的建設提升了福州港口的綜合服務能力,形成有機整體,為智慧港口供應鏈的搭建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
2019年6月,福州市產業發展促進大會提出了“三個福州”,即建設“數字福州”“海上福州”“平臺福州”。
“數字福州”重在以數字化為驅動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根據福州市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9年,福州數字經濟規模達3500億元,福州市入選首批5G試點城市,并將區塊鏈產業的發展納入計劃。2020年實施了5G基站、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項目175個,總投資近2300億元。截至2021年3月,福州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4600億元,占GDP比重超過45%,數字經濟上市企業37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52家。數字福州的建設推動了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港口實體經濟的進一步深度融合,形成了信息化產業和智慧港口高質量的聯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海上福州”重在拓展海上高質量發展空間。經過二十多年的籌謀發展,“海上福州”的建設有所建樹。一是海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十三五”期間,福州市海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2019年達到2680億元,2020年,福州市全年海洋生產總值2850億元。海洋產業結構也進一步得到優化,第一產業比例降低2.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例增加8.2個百分點。二是大力培育臨港產業集群,構建特色產業鏈。近年來,福州市持續優化產業布局,目前初步形成了四大臨港特色產業基地,加速推動工業尤其是臨港工業向四大臨港產業基地集聚發展,提升了產業集聚效應和規模優勢,通過“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的思路,各臨港產業基地分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鏈條。三是進一步健全港口集疏運體系的建設。一方面完善了福州港與內陸腹地的公路運輸,全力推動沈海高速擴容二期(福州段)、長平高速、長福高速、莆炎高速(福州段)等高速公路建設。另一方面,為實現公鐵聯運的無縫對接,增強福州港口競爭力,啟動了港口后方鐵路通道項目。“海上福州”的建設為福州智慧港口供應鏈的搭建提供了商流、物流、資金流,為港口供應鏈的搭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平臺福州”重在以平臺聚集資源,加強統籌,提升效率。“平臺福州”發展至今,漸入佳境,福州市平臺經濟項目(企業)中涌現出各個優質平臺型企業,如融達通、盛輝物流、永輝1233供應鏈、榕金集團等,并形成了“互聯網+”產業鏈。在先進典型平臺的示范引領下,福州港口也加速構建符合自身行業特點的新模式,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5G“智慧港口”平臺的上線,標志著“互聯網+”背景下福州港口產業鏈、信息平臺和大數據的融合發展,實現了商貿、金融、倉儲、港航物流及港口大數據的對接和互通,不僅盤活了港口供應鏈上下企業的資金流,降低了融資成本,更拓寬了渠道,也讓交易更加公開透明。
“三個福州”為福州港口智慧供應鏈的搭建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要把“三個福州”導入、滲透、運用、覆蓋到福州港口發展的全領域、全過程,用“三個福州”為福州港口賦能,加強港口供應鏈的補鏈、強鏈、延鏈,打造不同鏈主的港口供應鏈,實現內部循環發展,提高抗風險能力。
福州港口在自身港口資源上已經具備搭建港口供應鏈的條件,福州港貨物吞吐量持續向好、臨港工業迅速聚集、福州智慧港口建設取得突破進展以及“三個福州”政策的助推,也使得福州港實施智慧港口供應鏈的搭建變為可能。
當前,港口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一些大型港口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水路交通樞紐,已經發展成為其所處供應鏈的主要環節,并爭取成為供應鏈的鏈主。港口想要成為鏈主,港口智慧化是先決條件。目前,我國智慧港口供應鏈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尚需大量工作要做。福州港口作為我國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正在逐步邁向國際化,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搭建一個適合福州港口自身特色的智慧港口的供應鏈具有深遠的意義,有望促使福州港的發展有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