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蓮,張辰宇,馮曉敏,柏國明,楊 曦,張宇航
(1.北京懷柔醫院,北京 懷柔 101400 2.首都醫科大學,北京 豐臺 100069)
維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通過調節人體的鈣、磷新陳代謝,促進人體骨骼的鈣化,促進人體骨骼的生長,預防慢性骨質疏松。據統計,全球有約10億人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在我國約有39%的人群缺乏維生素D[1]。所以應該把監測維生素D水平納入到健康人群常規體檢中去,加強相關防治知識的宣教,改善我國人群目前維生素D缺乏的狀態,是實現全民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項工作。本文針對北京市懷柔地區852名健康成年人進行維生素D的檢測,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的研究人群是在2020年9月至10月期間來本院體檢的成年人,共852例(男624例,女228例),年齡范圍主要在18~80歲。
1.2方法:體檢人員空腹采集靜脈血5mL,離心后檢測血清中的維生素D、血脂和血糖。使用羅氏化學發光儀測定維生素D,貝克曼5800生化儀測定血脂和血糖。維生素D水平狀態參考美國內分泌學會標準[2]:小于20ng/mL為缺乏狀態,在20ng/mL~30ng/mL之間為不足狀態,大于等于30ng/mL為充足狀態。

2.1維生素D總體營養狀況分布:本體檢人群血清維生素D水平范圍在9.59~42.28ng/mL之間,其中624例男性維生素D水平均值為(23.81±6.43)ng/mL,228例女性維生素D水平均值為(22.30±5.43)ng/mL,男性維生素D水平平均高于女性維生素D水平。營養狀況分布中維生素D不足所占比例最高,達到61.50%,充足僅占到14.32%,缺乏占24.18%。見表1。
2.2相同年齡組不同性別和同性別不同年齡組維生素D水平比較:在相同年齡組不同性別維生素D水平比較中,青年組和老年組男女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中年組女性維生素D水平(22.17±5.69)ng/mL低于男性(23.77±6.22)ng/mL,存在差異(P=0.013)。在同性別不同年齡組維生素D水平比較中,男性不同年齡組維生素D水平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9);男性三個年齡組維生素D水平兩兩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女性不同年齡組維生素D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98)。見表2。

表1 維生素D總體營養狀況分布

表2 相同年齡組不同性別和同性別不同年齡組維生素D水平比較
2.3成年男、女維生素D營養狀況分布:不同性別的維生素D營養狀況構成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2.4不同年齡組維生素D營養狀況分布:維生素D的不足在老年組、中年組和青年齡組中所占比例均達到60%以上,說明三個年齡組的維生素D營養狀況均存在明顯不足。不同年齡組的維生素D營養狀況構成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3 成年男女維生素D營養狀況分布[人(構成比,%)]

表4 不同年齡組維生素D營養狀況分布[人(構成比,%)]
2.5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血糖、血脂的相關性:檢測該人群中的血清維生素D、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甘油三脂并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25OHD與空腹血糖(P=0.021)、甘油三脂(P=0.045)呈負相關關系,與低密度脂蛋白(P=0.658)、高密度脂蛋白(P=0.339)沒有相關性。見表5。

表5 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血糖血脂的相關性
在維生素D總體營養狀況分布中,維生素D充足僅占到14.32%,缺乏占24.18%,不足已達到為61.50%,存在著缺乏和明顯不足的狀態。本次結果還顯示總體女性維生素D水平均值為(22.30±5.43)ng/mL,男性維生素D水平均值為(23.81±6.43)ng/mL,女性維生素D水平均值低于男性維生素D水平。在相同年齡組不同性別維生素D水平比較顯示:中年組女性維生素D水平(22.17±5.69)ng/mL低于男性維生素D水平(23.77±6.22)ng/mL,存在差異(P=0.013)具有統計學意義。主要原因是女性機體內骨骼的鈣質生成和破壞的過程要比男性加快一些,特別是在女性閉經以后,性激素分泌明顯減少而導致機體內的鈣質吸收減少,所以在中年期因為維生素D缺乏所出現的骨質疏松癥女性明顯多于男性。其次男性比較愛運動,戶外活動要多于女性,紫外線照射相對充足,這也是維生素D水平高于女性的原因所在。另外一些女性擔心皮膚曬黑,經常使用防曬霜,穿防曬衣,致使紫外線穿透能力降低。機體內的維生素D 95%是來自于皮膚經過紫外線照射所生成,李曉鵬等[3]報道農村人群維生素D的缺乏率和不足率要低于城市居住人群,主要原因是農民絕大多數時間是在室外勞動,接受紫外線照射時間比較長。所以每天堅持曬太陽是機體獲取維生素D的重要途徑。杜文勝等報道[4]:因為冬、春季節日照時間相對較短,且這兩個季節穿衣服較多,紫外線不容易穿透,所以維生素D的缺乏率明顯高于夏、秋兩個季節。在同性別不同年齡組維生素D水平比較中,男性不同年齡組維生素D水平差異顯著(p=0.009),男性老年組維生素D水平(25.64±8.81)明顯高于青年組(22.23±5.74),女性老年組維生素D水平(24.42±4.07)ng/mL高于青年組(22.92±5.07)ng/mL。青年組維生素D平均水平與老年組相比并沒有明顯優勢,反而低于老年組。主要原因為青年人生活和工作壓力比較大,每天忙于工作且兩點一線奔波于單位和家庭,接受紫外線照射時間較短。而老年人空閑時間比較充足,戶外鍛煉和活動時間相對較多。另外青年人習慣吃一些加工食物,天然的維生素D被破壞,有偏食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等而導致膳食中維生素D攝取不足。
本次在研究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血糖、血脂的相關性分析時,發現維生素D水平與甘油三脂(P=0.045)和空腹血糖(P=0.021)具有相關性關系,所以控制機體的甘油三脂和空腹血糖水平可以改善維生素D的缺乏狀態。最新醫學研究表明維生素D對吃降脂藥有很好的幫助,是他汀類藥物的最佳伴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快速增長,故不能忽視糖尿病人維生素D的檢測和補充[5]。成年人維生素D缺乏突出的表現是成人的軟骨化癥,并且可同時存在骨質疏松癥。研究還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某些惡性腫瘤等具有相關性[6]。所以給患者監測并及時地補充維生素D可以較好的預防與維生素D缺乏相關性疾病。北京懷柔地區健康人群維生素D存在著缺乏和明顯不足的狀態,為避免因維生素D缺乏對身體造成的危害,應使用科學的預防治療方法,讓身體的維生素D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中是非常重要的。主要防治措施如下:加強宣傳和健康教育工作,讓人們了解維生素D缺乏給身體造成的危害;普及預防相關知識,講解藥物治療方法,來改善整體人群的維生素D缺乏狀態。對于肥胖者要控制體重,使肥胖指數降到正常,血壓、血脂及血糖偏高的人群要通過鍛煉、飲食控制和藥物控制使其達到正常水平。增加戶外運動,多曬太陽,每日暴露在日光下大約一個小時所產生的維生素D完全能滿足人體需要,所以每天堅持曬太陽是補充維生素D最簡單有效的辦法。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結構合理,不偏食、挑食。少吃加工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特別是多吃一些動物內臟、雞蛋黃、深海魚等維生素D含量較多的食物。如果維生素D缺乏很嚴重,需要在臨床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不可盲目過量補充維生素D,以免出現維生素D中毒現象。孕婦在懷孕期間要監測維生素D的含量,出現缺乏和不足時及時補充,避免因維生素D缺乏而對胎兒造成影響,減少孩子出生后罹患肥胖和呼吸道疾病的風險。定期監測健康人群的維生素D水平,解決維生素D缺乏和明顯不足的問題,對實現全民健康管理,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