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剛
摘要:《鄉村地理》雜志以“發現鄉村價值,展示鄉村之美”為辦刊宗旨,被譽為期刊行業中“一顆不可多得的新星”。本文從選題策劃、資料收集、田野調研、攝影作品選擇等方面分析其辦刊路徑,探討如何發揮行業期刊優勢,在垂直化領域深耕,以期為辦好專業期刊提供借鑒。
關鍵詞:《鄉村地理》 辦刊理念 鄉村價值 鄉村振興
《鄉村地理》雜志是一份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人文地理旅游類雜志,由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主管、主辦,其辦刊宗旨是“發現鄉村價值,展示鄉村之美”,重點聚焦于鄉村的歷史、地理、文化、宗教、藝術和哲學等方面。雜志創刊之初就以創建品牌欄目為己任,目前創辦了“開卷閱圖”“觀點”“封面報道”“最美鄉村”“鄉村文化”“鄉村智慧”“鄉村報告”“鄉村視覺”“域外鄉村”“鄉野酒店”“他的鄉村”“專欄”“畫家的鄉村”等欄目。筆者從選題策劃、資料收集、田野調研、攝影作品選擇等方面分析《鄉村地理》雜志的辦刊路徑,以期為辦好專業期刊提供借鑒。
《鄉村地理》雜志是傳播生態文明,溝通人與自然、人與鄉村的良好載體。通過對鄉村文明的報道和宣傳,雜志力圖構建更加質樸而美好的鄉村生活方式,增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1.選題策劃凸顯“貴”地之美。2014年雜志創刊之時正值貴廣高鐵開通之際,貴廣高鐵的開通對貴州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為此,編輯部策劃了“貴廣高鐵沿線鄉村”的文化專題,該策劃以鄉村視角為出發點,對貴廣高鐵沿線的鄉村文化做了全方位的宣傳報道,意在全面、立體展現貴廣高鐵沿線地理、歷史、文化的豐富多樣性,揭示這是一條承載夢想的高鐵線。該專題的推出得到了讀者和專家的好評,很多讀者將專題報道中的鄉村作為旅游目的地。伴隨高鐵網絡在貴州省的不斷完善,2019年冬季刊又策劃了“坐著高鐵游貴州”專輯,主打“一戰一景”,通過高鐵在貴州的站點設置,將貴州本土的美麗鄉村串聯起來,對沿高鐵線周邊的鄉村文化進行深度呈現,展現了新時代的鄉村之美。2020年秋季策劃的“重走長征路”專輯,致力于挖掘紅軍經過并駐扎村落的人文歷史及貴州紅色經典旅游線路。專輯從不同側面讓讀者重新感受了長征之路與當代鄉村發展之間的關系,既蘊含歷史時空的文化意蘊,又具有現實的美感呈現。因此,以時事熱點為出發點,策劃相關主題報道,成了雜志辦刊之初就定下的選題方向。
2.以地域報道呈現地理特色。以地域為中心進行選題是雜志的特色,自創刊以來,雜志主要立足于貴州省這一獨特的區域地理,依托豐富的地域資源策劃了諸多展現地域特色的專輯。例如,2015年,雜志秋季號成功策劃了“發現鄉村貴州專輯”,以省級行政區劃為單位從多個視角解讀貴州鄉村。為此,編輯部邀請了研究貴州文化的專家撰寫專輯文章,從生活哲學、藝術美學角度出發發現“貴州十大最美鄉村”,這些作品向世界呈現了貴州鄉村的驚世之美,展現了貴州鄉村的特色,專輯制作深化了雜志的深度報道能力。隨后,雜志相繼推出了黎平專輯、安順專輯等重磅選題,收效良好。2020年夏季刊,針對近年來的“最美鄉村”主題策劃了“最美鄉村 鄉村報告”,內容涵蓋了晚霞村、紀德苗寨、泗渡村、長磧古寨等特殊鄉村古寨,為讀者呈現了最美鄉村建設的最新成果。這些報道既有落腳于某一區縣層面的,也有聚焦于某一村寨的。可以說,雜志對貴州省不同區域的獨特地理資源進行了全方位呈現。
3.聚焦文化元素展示文化特色。雜志以當地的特色文化為中心進行策劃,為傳播鄉村文化提供了經驗。自創刊以來,雜志先后策劃了包括“錦繡貴州”“古法貴州”“探尋貴州古建筑”“貴州非遺故事”等與當地特色歷史文化相關的專題,凸顯了雜志的文化特性。2020年的春季刊則以“走進貴州歷史文化街區”為主題,為讀者呈現了貴州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生活和飲食,發現身邊的日常文化之美,增強了雜志的文化屬性和歷史厚重感。2021年的夏季刊則以展現“最貴州的圖案”為主題,通過探尋貴州省地質博物館,為讀者展現了包括苗族的百鳥衣、銀飾圖案、剪紙,布依族蠟染的“渦狀紋”,彝族漆器的圖案,侗族鼓樓的圖案等在內的特色圖案,揭示圖騰、記憶和日常生活之間的文化關聯。基于對鄉村文化的挖掘以及對特色文化的展示,使雜志在傳播鄉村之美的同時更具文化品位。
在雜志每期專輯策劃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針對報道對象及其相關的區位地理、歷史文化等方面進行先期的資料收集、整理與分析。只有知道了報道對象的前世今生,才能更好地尋找選題立意,做好專輯策劃的內容配置和報道。因此,每期雜志策劃前,編輯部成員都會進行頭腦風暴,在確定選題策劃方向后,就開始對所策劃的報道對象相關的歷史、地理、文化等進行文獻方面的探尋和梳理,尋找鄉村的歷史和歷史中的鄉村,以歷史為依托,發現鄉村文化的靈魂,讓報道顯得更厚重。
以雜志策劃的“鄉土黎平 百里侗寨”為例,編輯部成員在黔東南黎平縣進行了為期1個多月的文獻資料查找、攝影作品拍攝和田野調研工作。編輯部首先對黎平縣的歷史文獻資料進行了收集,主要分為三部分開展:歷史資料典籍、當代人著述和當地政府各部門正在推行的計劃書等相關資料。一是歷史資料典籍,這部分主要是查看黎平縣歷史文獻資料,如《黎平府志》《黎平縣志》以及歷代關于黎平的史料匯編;二是當代人著述,這部分主要是查找關于黎平縣歷史、文化、民俗、旅游、地理等方面的當代人的著述,通過中國知網、讀秀學術、圖書館、網上書店等多種方式進行搜索和查閱;三是當地政府正在推行的計劃書等資料,其獲取的主要渠道是黎平縣各職能機關,如旅游局、文物局、農業局、林業局、扶貧辦、圖書館、檔案館、方志辦、宣傳部等。通過這三個方面的資料查找與收集,編輯部對一個區域和鄉村的歷史地理文獻可以掌握得比較全面,這為后期專題報道的全面、深度展開提供了先決條件。
走進田野是雜志創刊之初就踐行的一條原則,走到鄉村世界,進行實地調研和采訪,發現鄉村的發展變遷,發現鄉村的價值,正是雜志的追求。
1.實地采訪,展現鄉村變遷。雜志從不同角度制作了兩期黎平縣專輯,分別是“鄉土黎平 百里侗寨”和“美了鄉村 富了百姓——黎平旅游扶貧紀實”。這兩期專輯制作的成功離不開記者深入田野調研工作。在制作“鄉土黎平 百里侗寨”中“鄉土黎平文化坐標”“鄉土黎平”和“百里侗寨”三個欄目時,都需要進行實地采訪。為此,記者在黎平縣駐點1個月有余,采訪編輯這期專輯,發現黎平縣鄉村的價值。因前期準備充分,在后續的報道中,為讀者全面呈現了黎平當地包括翹街、風雨橋、天生橋等在內的文化坐標,展現了鄉土黎平的地理區位、歷史沿革、名勝古跡、活態文化、傳統節慶、自然資源等,出版和傳播效果非常好,獲得了極大贊賞。2018年,貴州省第十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在黎平縣舉辦,這次編輯部以“脫貧攻堅”為主題,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實地走訪,為黎平縣策劃了“美了鄉村 富了百姓——黎平旅游扶貧紀實”專輯,通過“旅游之夢”“扶貧之路”“創業之星”“脫貧之美”和“畫外之音”等欄目展現黎平旅游“脫貧攻堅”的成效。本專輯作為貴州第十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會刊,在全省進行展示,得到參會者的贊許。專輯還獲得了2018年度貴州省第三十四屆貴州新聞獎三等獎。
2.深入調查,發現鄉村價值。好的策劃和采訪都離不開記者的實地采訪和田野調查,深入調查是發現鄉村價值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域外鄉村”欄目是雜志觀察世界鄉村發展的一個窗口,欄目每期都會邀請研究世界鄉村的文化學者,通過他們的田野調研撰寫其他國家鄉村發展的成功經驗和案例,為國內的鄉村發展提供借鑒。該欄目策劃了日本白川荻町的鄉村藝術《白川荻町 鄉村生存發展中的智慧和藝術》、不丹的鄉村見聞《走心的不丹生態文化鄉村旅游—展現智慧之光》、瑞士的鄉村智慧《漢尼先生和他的農莊—瑞士農莊見聞》等系列文章,為讀者提供了全新的域外鄉村體驗,也為國內鄉村發展提供了樣板。“鄉野酒店”欄目是一個關注鄉村酒店,探尋鄉村民宿,為旅行者的行走提供方便的欄目。通過旅行達人的親身體驗,雜志策劃了《肯尼亞長頸鹿酒店》,這是非常有特點的酒店,在肯尼亞長頸鹿酒店居住的時候,可以喂長頸鹿,這是很多人未能體驗的一種感覺,具有奇特性。隨著近年來民宿在國內的興起,2021年的雜志還重點關注鄉村民宿,先后策劃了諸如《侗天井上—90后民宿主的田園夢》《云舍·姑蘇小院—蘇派風格與貴州山水的完美結合》《月在山居—住在梯田上 枕在山林間》《群峰之上—60年星齡民居的傳奇改造》等報道,展現了清幽唯美、世外桃源般的鄉間生活,為帶動鄉村旅游、實現鄉村振興助力。
誕生于新興媒體蓬勃發展時期,作為以紙為媒的新創刊物,如何以其獨特的內容和形式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這就非常考驗編輯部的水準。對于紙質刊物而言,文字是其基本的內容呈現方式,但作為報道價值、展現鄉村之美的《鄉村地理》來說,僅有文字是不夠的。因此,在文字之上為讀者提供全新的視覺享受,在紙質載體上發現視覺的美,正是期刊提升自身吸引力的重要思路。由此,大量的美輪美奐的攝影藝術圖片的使用就成為雜志的一個特色,而圖片與文字融合的敘事模式也給讀者以全新的閱讀體驗,讓讀者不僅能夠在文字報道中感悟鄉村之美,還能夠在攝影圖片中直觀欣賞鄉村美景。由此,實現了文字理性、深度報道和圖片感性呈現的交織。其中,最能體現雜志攝影作品魅力的欄目為“開卷閱圖”“鄉村視覺”和“最美鄉村”三個。
“開卷閱圖”欄目的設計為一幅高品質的鄉村美景跨頁圖,給每位讀者打開雜志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例如,《赤水切角丫千鶴島》《菲律賓巴拉望的海島村》《從江加榜梯田》等鄉村世界攝影作品,用跨頁形式展現圖片,提升了讀者的視覺體驗。
“鄉村視覺”欄目是《鄉村地理》品牌欄目,帶領讀者尋找鄉村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探尋鄉村在自然界中展現的獨特魅力,從而吸引讀者感受鄉村的文化價值。例如,雜志社約請了知名的攝影師馮木波拍攝福建土樓的螢火蟲世界,使讀者在視覺沖擊力下,體驗鄉村世界的美妙。雜志還策劃了馬鞍底的蝴蝶《蝴蝶之鄉馬鞍底》和遵義的朝天小辣椒《蝦子朝天小辣椒的記憶》等攝影作品,讓讀者在閱讀鄉村文化時感受鄉村的獨特景觀。
“最美鄉村”欄目通過攝影作品和記者的親身體驗組織欄目文章,讓讀者身臨其境體驗鄉村的魅力。例如,“貴廣沿線十大最美鄉村”專題集合了廣東、廣西和貴州等優秀攝影師的人文和自然攝影作品,將藝術和攝影結合并配文呈現,展現給讀者精選的貴廣高鐵沿線十大最美的鄉村。再如,“中國鄉野最美星空”精選了全國各地觀測星空最美的鄉村地點,展現給讀者最美的星空視野。“最美鄉村”欄目的設置,重在突出鄉村的美,獨具特色,將富有人文情懷的鄉村風土人情展現給讀者。
在媒介資源豐富多元的時代,《鄉村地理》卻以其紙質載體獲得了成功。雜志通過多年的辦刊實踐,在選題策劃、專題報道實施和內容呈現方面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雜志通過積極策劃專輯,做好報道的前期資料收集與分析,深入田野進行實地采訪,最終以圖片和文字融合的方式為讀者呈現了新時代的鄉村之美和鄉村價值所在,成為很多人心靈得以慰藉的新媒介。
作者系貴州日報報刊社主任編輯
本文系貴州新聞出版廣電局2016年重大招標課題“貴州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研究”(項目編號:GZXWCBKT2016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新立.鄉村地理志[J].朔方,2017(04).
[2]孫晨萍.從地理視角認識鄉村振興戰略[J].文化產業,2021(16).
【編輯: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