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亮
全新的媒體環境、多元的媒介形式,促進了高校思政教育路徑的變革與創新,也形成了思政教育的挑戰與壓力。全媒體時代,思政教育的平臺載體更多元、教育內容更豐富、輿論氛圍更優越,有利于構建教育新格局。全媒體時代的海量信息沖擊,帶來的是新生代學生的思想波動,無形中也增加了教育的難度。高校思想政治層面的教導,理應緊抓全媒體的優越之處,應對負面信息的沖擊,理應鞏固主流思想,夯實輿論陣地,將先進思想的灌輸與正確觀念的啟發相結合,將建設性的引導與批判性的否定相統一,以極富親和力,極為貼近青年一代生活的模式,助力思政教育的高效推進。由秦世成所編著的《全媒體傳播環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書,以全媒體傳播環境為背景,以高校思政教育為研究核心,從工作主體客體的變化與交互視角,結合典型案例,著力分析了思政教育的發展之路,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發揮媒介載體的優勢作用。全媒體的傳播環境形成,是受諸多因素影響與作用的結果,也的確豐富了思政教育的載體、創新了教學模式。技術飛速發展,科技穩步提升,新的媒介形式日漸多元發展,傳播環境呈現全媒體的新趨勢與變化。準確界定全媒體載體,充分挖掘全媒體在思政教育中的定位、地位以及角色和作用,方能搭建全媒體傳播與思政教育之間關聯的橋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全媒體平臺是教育的載體,依托平臺而傳播的內容,也可以充實融入到教育體系之中,傳播環境營造教育的文化氛圍,形成思想上的浪潮,潛移默化之間對大學生的思想形成熏陶并產生影響。
傳播環境變化呈現不同趨勢。全媒體所帶來的傳播環境變化,勢必會對思政教育的主體、客體產生影響。從教育主體的層面來看,因全媒體的出現,事實上傳統意義上的思政教育主體的功能在弱化,而新的教育主體則呈現出泛化態勢。受教育者已經不再僅僅是從以往的教育主體處獲得思想方面的教導與信息,而是可以自行通過多元的媒介平臺去搜尋不一樣的思想觀點。傳統教育主體存在感變弱,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功能作用可以減輕。相反,教育主體同樣應該要通過不一樣的方式引導教育對象去甄別信息,提高信息判斷的能力,避免思想的偏差。從教育工作客體的角度分析,思政教育工作的客體有了更為強烈的主體意識,不甘于被動地接受固有的信息與思想,而是積極主動地尋找信息,在信息的篩選及獲取上,也有了獨特的喜好。教育對象有了群體性分化的趨勢,意味著思政教育工作也要有的放矢,以契合不同群體需求的內容及方式來吸引教育對象的興趣,從而實現更為理想的思想熏陶與引導教育效果。
主體客體交互形成契合差異。因全媒體媒介的豐富,傳播環境的變化,使得思政教育的主體、客體均有了與環境、與時代相統一的新趨勢。同時,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體、客體也在交互的過程中,形成了媒體選擇、認知、評價等不同層面的契合與差異。契合是與全媒體的傳播優勢相統一的選擇,差異則是不同教育立場下的客觀存在。全媒體載體固有的優勢,吸引了教育的主體與客體,使得他們都愿意通過新的媒介來獲取信息,接受信息發展技術升級所帶來的便利。同時,角色與立場的不同,又不可避免地使得主客體在依托全媒體實現交互的過程中,產生了差異,甚至是矛盾。
典型案例融入創新教育工作。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方面面都受到沖擊、產生變化,形成了新的趨勢。本書并未局限于理論層面的探討與相關數據的分析,而是引入六個典型案例,以實踐中各地高校依托全媒體載體進行思政教育的有益嘗試為基礎,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在思想上的變化,高校在主題教育宣傳方面的新做法,以及各類交互平臺的搭建等。書中六個典型案例,從不同視角為讀者展示出全媒體傳播環境的特色與優勢,貼近教育的實際,也為更多的教育者帶來了新的思路與方向。
從整體上看,該書邏輯清晰,主體、客體的分析貼近教育工作的實際,也體現出了時代發展與技術升級的優勢。本書理論扎實、案例典型,為高校正在進行中的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啟迪,形成了指引。
作者單位 石家莊鐵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