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忠 植子倫
摘要:新媒體高速發展給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全新挑戰。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中國赴外留學生積極借助新媒體平臺加強對該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十分必要。本研究基于圖式理論對476位赴東盟的中國留學生進行“短視頻+思政”調查,結果顯示就讀年級存在顯著差異、短視頻平臺使用習慣和需求維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由此從高校重視KOL平臺建設、增加有效PGC制作、鼓勵優質UGC創作三方面探析中國留學生思政教育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 短視頻平臺 中國留學生 思政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全新挑戰。傳統的講授式思政課模式難以滿足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口味”需求。融媒時代,短視頻以短小精悍、制作簡單、傳播速度快等特點,迅速成為思政教育的新方式。
當前,大學生是融媒時代短視頻的一大活躍用戶群體。根據2020年抖音數據報告顯示,我國抖音用戶達到6億人,其中“00后”熱衷動漫,“90后”喜歡瀏覽新聞短視頻。而中國的留學生以“00后”為主,由于長期在外留學,缺乏親情陪護和社會支持,容易產生孤獨感,而新媒體可以打破區域距離,因此,建立“短視頻+思政”教育模式對加強中國留學生思政教育具有建設意義。本研究從實證角度進行分析,基于圖式理論框架對赴東盟的中國留學生就短視頻使用習慣和“短視頻+思政”教育的需求進行調查,了解中國留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需求,進而提出融媒時代構建中國留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的有效路徑。
本研究調查范圍涉及廣西民族大學和南寧師范大學的泰語、印尼語和越南語等東盟語種的本科生。這類專業采用“3+1”聯合培養模式,即國內三年+國外一年。調查通過網絡平臺共回收476份問卷。
高校是培養青年建設者的主陣地。以上高校對赴東盟的留學生群體采取傳統的課堂講授式思政教育。課程設置在一、二年級的公共選修課。由于課程未與學生留學特點結合,缺乏針對性。思想具有能動性、可塑性和動態性特征,它是主觀對客觀能動吸收的變化過程。留學生出國留學后,強烈的文化沖突將會對其原有的思想產生碰撞從而引發思想轉變。因此,海外留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對象。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赴東盟的中國留學生群體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對該留學生群體的思政教育應及時更新。
皮亞杰的圖式理論解釋了現有知識如何影響新知識輸入的過程。它將學習和經驗的增長視為同化、順應、平衡。同化與量變增長有關,順應與質變發展有關,圖式包含形式圖式和內容圖式。在認知發展過程中,如果已有圖式與傳入的信息相一致,同化就會發生,并在遷移的過程中容納新的信息。順應是個體為了與外部信息保持一致而改變知識內部結構的過程。在順應過程中個體為了適應新的信息,會修改原有的圖式以更好地適應新的信息。圖式理論與閱讀密切相關。研究人員發現讀者通過激活存儲的知識以實現圖式的擴展。閱讀行為混合了視覺與聽覺互動,讀者依賴已有的圖式,通過理解閱讀材料,以達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這些閱讀材料擴展了個體的圖式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個體的同化,最終達到順應。
本研究依據皮亞杰的圖式理論設計問卷,對赴東盟的中國留學生思政教育需求進行實證研究,以探索中國留學生“短視頻+思政”教育路徑。問卷第一部分為個人基礎信息;第二部分為短視頻平臺使用習慣,通過四方轉軸法提取2個因子,分別為短視頻平臺使用同化和短視頻平臺使用順應,KMO值為0.901 ,經過巴特利特球形檢驗sig=0.00,結構效度顯著;第三部分為“短視頻+思政”需求,通過四方轉軸法提取3個因子,分別為短視頻思政順應、短視頻思政同化和短視頻思政平衡,KMO值為0.915 ,經過巴特利特球形檢驗sig=0.00,結構效度顯著。問卷的Cronbachs Alpha為0.927,具有較高的信度和結構效度。
在新媒體時代,以圖片或視頻為載體的圖式正在加速轉化個體的同化與順應過程,使個體的圖式積累越來越豐富多彩。海量的短視頻信息正極大地吸引著青年,為此研究在中國留學生群體中展開。
1.人口學變量在各維度上的差異分析。本研究樣本量全面覆蓋大一到大四。在性別上,男生占28.6%、女生占71.4%。在學生校內身份上,42.9%為學生干部,57.1%為非學生干部。將性別與短視頻平臺使用習慣和“短視頻+思政”需求分別進行ANOVA和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1)發現:短視頻平臺使用習慣和“短視頻+思政”需求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而學生的就學年級與短視頻平臺使用習慣和短視頻平臺使用同化存在顯著相關。在“校內身份”上,除了短視頻平臺使用順應無顯著性差異外,2個維度和4個影響因子均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學生干部發揮著示范帶頭作用。隨著學齡上升,高年級的學生面臨跨國求學和跨文化沖突的壓力,在短視頻平臺使用的時間長度上明顯與低年級學生形成顯著差異,但高年級學生的“短視頻+思政”順應認知與低年級同學無差異。面對陌生的人文環境,高年級學生更需建立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筑牢理想信念。然而,留學所在地的文化價值觀可能對留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引起文化價值沖突,甚至有部分學生不知不覺靠向如個人主義等西方價值觀。為此,借助短視頻平臺互動性強、社交黏度高等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中國留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指導勢在必行。
2.研究維度與影響因子的相關分析。在中國留學生的短視頻平臺使用習慣展開如“我經常打開短視頻軟件”“我對生活創意類抖音內容感興趣”等調查,以及如“我認為運用抖音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會比傳統形式的課堂教育有趣”“了解國家政策的走向”等“短視頻+思政”需求調查中,從2個維度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維度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這為“短視頻+思政”提升中國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提供了依據(見表2)。
研究進一步檢驗兩個維度之間的影響因子是否存在關聯,以期發現思政課程融合短視頻平臺的同化順應過程,探究平衡路徑,為“短視頻+思政”教育策略提供可能。因此,將維度與影響因子進行相關分析發現,影響因子之間呈顯著正相關,系數在0.003~0.00之間(見表3)。赴東盟的中國留學生群體對“短視頻+思政”有著一定的需求。由于留學身份,他們更能感受到“國家強大”帶來的自豪感和歸屬感。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留學生對國家政策具有強烈的主人公態度,國家的國際社會形象影響著他們的日常留學生活。問卷中設置了“學習強國”的政治信念同化問題,從數據分析來看,政治信念的同化和順應過程達到了較好的平衡效果,并內隱成中國留學生的思想意識。因而,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思政教育大有可為。
青年是新媒體使用的主要用戶,更是網絡文化建設的主人。而中國留學生群體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更是“短視頻+思政”教育的重點用戶。從赴東盟的中國留學生群體調查中發現,有針對性地選擇思政教育內容,借助短視頻跨越時空、地域等優勢,可提高中國留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和創新性。
1.高校重視KOL平臺建設,創設留學生頻道。KOL(Key Opinion Leader)為關鍵意見領袖,它的意見被相關群體信任和接受,并且在一定范圍內產生較大影響。高校自我名片就是自身的KOL,面對短視頻平臺流量高漲的事實,高校需及時跟進網絡步伐,積極開發短視頻KOL平臺建設。目前諸多高校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都在快手或抖音上開設宣傳平臺,并發布大量正能量和主流文化價值內容。高校開設海外留學思政專欄重視留學生的思政教育,通過短視頻平臺維系和保持中國留學生與派出高校的互動交流,可以有效排解留學生的孤獨感。通過短視頻平臺打破地域空間,激活高校思政工作與跨國界思政教學的活力,彌補中國留學生思政教育缺失的空白。通過生動、有趣的“短視頻+思政”宣傳,提升中國留學生的愛國熱情與國家民族自豪感,促進中國留學生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等圖式自覺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待學成歸來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報效祖國。其次,高校KOL短視頻平臺發起的海外留學思政專欄應鮮活靈動避免“說教感”。挖掘熱點事件與國家主流價值觀相結合,制作趣味性強的短視頻作品,加強高校KOL短視頻平臺的主流價值觀主陣地,讓留學生喜歡刷、熱衷刷,使黨的聲音伴隨海外留學生的跨國求學路傳得深遠悠長。
2.增加有效PGC制作,用好思政教育點子。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指專業生產內容,具有權威性、觀賞性和閱讀性。為此,PGC需要創作者有較高的水平。高校宣傳部門可依托自身的PGC能力全面提升媒體傳播力,提高網絡主流文化的產出能力。通過制作娛樂與嚴肅兼具的短視頻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其中,讓學生在娛樂中吸收主流文化價值觀。依托短視頻平臺加強海外留學生與國內師生的互動,消除留學生異國求學的孤寂感。可為留學生制作留學目的地國家的風土人情、風俗禁忌內容,加強心理適應性指導和情感關懷。同時為留學生設計愛國主義等思政好點子。調研數據表明留學生希望能增加國情、時事政治、民族文化、我國先進典型人物故事等短視頻內容。積極探索“思政+資訊”的點子模式,提升高校PGC平臺黏度,使青年學子和海外留學生從圖式認知中達到同化和順應的過程。
3.鼓勵優質UGC創作,說好留學思政故事。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戶原創內容。即用戶將個體原創作品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展示,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點。“00后”是伴隨著網絡發展的一代,鮮明的個性化和網絡原住民標簽,他們更熱衷于網絡互動,制造時興的網絡話語體系。而中國留學生又是青年群體中的特殊存在,他們的留學生活吸引著國內青年學子的好奇心。為此,一要鼓勵中國留學生制作優質的UGC作品。制作特色鮮明、幽默風趣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價值觀體系的短視頻內容,發揮青年學子網絡文化建設的主人翁精神和新媒體平臺的互動功能,通過輿論導向作用引導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主流文化價值觀認同力量。二是融入網絡時代話語,講好留學思政故事。中國留學生在國外居住較為分散,網絡為其提供了溝通聯絡的便利。留學生通過留心觀察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或者一些溫情小感悟,制作與留學生活有關的故事進行分享傳播,如生日或節日的祝福、快樂的分享、令人鼓舞的正能量事件等。通過留學生UGC短視頻,打造兼備人文關懷、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和話語魅力的新媒體生態,既提升新媒體育人效應,還可增添留學生活的互動性和人文性。
作者陳傳忠系南寧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黨委副書記、助理研究員
植子倫系南寧師范大學環境與生命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在讀博士
本文系2017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留學生東盟留學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7FK007)、2021年南寧師范大學學生工作課題“新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傳播與治理研究”(項目編號: 2021XG02)的研究成果;本成果受廣西“八桂學者”建設工程、廣西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北部灣環境演變與資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資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朱家德.建設高教強國背景中出國留學政策的悖論[J].現代大學教育,2012(05).
[3]段輝艷,蒲清平,羅麗琳.海外短期留學實踐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及風控方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8).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