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和傳播工具的發展,抖音類平臺上的短視頻強勢爆紅,但隨后也因傳播主體的倫理素養堪憂及需求偏異、短視頻的特性及平臺把關失限、傳播場域失序和社會倫理失范投射等原因暴露出虛假低俗信息橫行、易上癮及隱私被侵犯等倫理“破限”問題。要想實現短視頻平臺的倫理歸位,需要政府、平臺、用戶等多方協作,共同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全民治理網絡,政府完善法治監管,平臺加強倫理自律,用戶提升倫理素養,合力打造文明優質的短視頻內容生態。
關鍵詞:短視頻傳播 倫理破限 抖音 網絡誠信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智媒技術的發展,抖音類平臺上的短視頻在算法推薦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助力下強勢爆紅。但隨之而來的虛假、侵權、低俗粗劣信息的大量出現,以及易成癮等現象,也暴露出短視頻傳播的倫理“破限”問題。筆者以抖音為例,探討短視頻傳播的倫理“破限”問題,旨在通過對其表現及原因的分析,尋求短視頻傳播的管理之策,以打造文明健康的短視頻內容生態環境,實現短視頻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短視頻創作的低門檻和娛樂功能為公眾提供了文化創造和精神釋放的最佳渠道,但也造成了內容生態的無序混亂。大量虛假、低俗、暴力等有違公序良俗的內容沖擊著社會道德底線,不斷引發倫理陣痛。
1.虛假信息,突破誠信上限。抖音等平臺上的虛假短視頻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蹭熱點散發謠言,或為吸引公眾注意制造噱頭的虛假短視頻。例如,借新冠肺炎疫情散發的各類虛假疫情信息、病毒謠言。還有2021年3月,被抖音永久封禁的抖音網紅主播“龍浩哥”,其一直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標榜“用生命救人”,粉絲量一度破百萬,結果卻被發現其直播的內容是提前設計好的劇本,通過做假慈善偽公益作秀炒作斂財。第二種是為牟取不法利益發布的大量高仿、山寨、“三無產品”等造假售假視頻或詐騙性的短視頻。根據抖音安全中心發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網絡詐騙治理數據報告》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抖音封禁涉嫌詐騙賬號474119個,涉網戀交友類詐騙賬號146593個,兼職刷單類詐騙賬號179292個,仿冒類詐騙賬號11816個,購物類詐騙賬號31311個,涉未成年類詐騙賬號104273個。第三種是存在刷假粉假贊、引流詐騙等行為的短視頻。早在2019年7月,抖音就遭到央視點名,被曝平臺存在帶貨網紅流量造假、虛假與違禁產品混雜等問題,雖然抖音進行了相關治理,但屢禁不止。虛假短視頻不僅侵害消費者權益,還會降低平臺公信度,破壞平臺的健康生態。因而,對于短視頻平臺而言,在商業變現的同時,恪守社會的基本道德與商業倫理,加強平臺審核把關,才更有利于其長遠發展。
2.三俗信息,踩踏公德紅線。“低俗”一直是抖音類短視頻平臺上內容的一大頑疾。據新華社報道,2020年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舉報中心共接到反映涉“抖音”平臺傳播色情低俗信息的舉報線索900余條。在注意力經濟的指揮棒下,抖音類短視頻平臺淪為低俗短視頻的“秀場”,一些無下限低級庸俗表演、軟色情、戲謔經典等短視頻頻頻刷新人們的三觀。還有一些惡搞、危險動作等危險視頻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有用戶模仿筷子開酒瓶而扎傷手掌,山東棗莊兩女孩模仿抖音“易拉罐自制爆米花”短視頻發生爆炸,造成一死一傷……這類短視頻屢屢引發社會對抖音等平臺為流量不顧社會公德的批判。
隨著抖音用戶的日益低齡化,大量低俗短視頻營造的劣質信息繭房不僅拉低了人們的審美,還嚴重影響著未成年人正確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屢禁不止的低俗短視頻迫切需要平臺樹立倫理責任意識,加強平臺內容品質的提升和文化賦能,以避免成為“娛樂至死”的推手,迷失于監管和社會輿論的漩渦中。
3.隱私侵權,挑戰良知底限。短視頻隱私侵犯問題主要表現為兩類:一類是平臺非法獲取數據導致的用戶隱私泄露,另一類是短視頻制作傳播過程中的隱私侵權問題。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19中國3·15消費者權益調查報告短視頻篇》,“用戶個人信息泄露”是損害短視頻用戶權益的主要行為之一。2019年的“法學博士狀告抖音、多閃侵犯隱私權”事件就是因為抖音、多閃未經用戶同意過度讀取通訊錄,擅自泄露和使用其個人信息。2021年,抖音又因“刷臉”功能被24名美國青少年指控侵犯用戶隱私,賠付了9200萬美元。在短視頻制作和傳播過程中,也存在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像有些未經路人許可拍攝上傳的“路人整蠱”類短視頻,就涉嫌侵犯路人的肖像等隱私。
短視頻隱私侵權行為會導致當事人的隱私泄露,帶給其“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等風險。尤其是對于未成年人,《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19)》顯示,已有大量案例證實,未成年人在網絡平臺上隱私的泄露,對其身心健康會產生嚴重影響,更易使其成為網絡犯罪的侵害對象。目前,網絡個人信息正成為教育與就業等領域的決策依據,未成年人網絡平臺個人信息的泄露,還將影響到其個人未來發展及社會信用評級。因而,如何在提供短視頻服務的同時,為用戶特別是未成年人的隱私構筑一個安全的棲息之所,已成為短視頻平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短視頻傳播的倫理“破限”有其獨特的成因,大致可以從短視頻自身特性、社會環境及傳播主體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短視頻特性使然及平臺把關機制缺陷。短視頻傳播快、受眾廣、監管難等特性使其易成為虛假信息滋生的“溫床”,過短的視頻時長,又成為優質內容制作的天花板,易造成內容生態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而平臺“注意力為王”的價值邏輯和算法把關缺陷則消解了短視頻傳播的最后倫理“屏障”,導致短視頻平臺為獲取高流量和點擊率,忽視自身肩負的倫理責任和價值堅守,基本指標和價值邏輯傾向于內容信息的覆蓋、頻次、匹配、停留、轉發等有利于廣告價值和價格計算的要素,缺乏動力和必要性去考慮這些資訊信息是否會顯著增加社會與公共利益價值。利益驅使下,短視頻運營商以技術中立為借口,弱化人工審核,放任無法識別信息新聞價值及真偽善惡的算法機器淪為資本的附庸,無法瞬間“吸粉”的公共性、有價值、有深度的信息被邊緣化。此外,短視頻個性化的推薦機制又為用戶創造了一個封閉性結構,這種封閉性結構會強化用戶自身的態度和信仰,長此以往,可能會讓這些態度和信仰更加不可代替、更加極端,最終會導致用戶與其他群體、用戶與社會產生隔閡與斷層。
2.社會倫理失范投射及監管乏力。互聯網自由、平等、開放的對話模式及社交網絡的“平權化”使互聯網語境呈現“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邊界模糊、網絡生態“公私含混”的特征,隨之產生的暗訪、偷拍、人肉搜索、起底曝光等行為很容易造成對公民隱私權和名譽權的侵害。現代性的“三足鼎”——社會分工、技術和市場邏輯,也分別造成倫理責任角色化與評判標準碎片化、倫理內容虛無化以及倫理約束力的消解化。這些受現代性沖擊而異化的倫理觀念,已經深入短視頻內容生產者及運營商的骨髓,并在短視頻領域一次次上演倫理失范的悲劇。此外,社會轉型期,人們在仇官、仇富心理作用下的選擇性、偏向性情緒表達,也加深了社會隔閡和斷裂,加劇了短視頻傳播的倫理“破限”。失序的信息傳播場域和屢現的社會倫理失范現象迫切需要制度的規束,但遺憾的是,當前互聯網視聽領域尚缺乏具有強制力和普適力的專業性立法,不能對短視頻傳播進行具有反思性、預防性和懲戒性的規范。雖然目前政府也通過約談、整改、下架等方式屢次掀起短視頻傳播的整改風暴,但由于多是補救性的“事后型”處理,不僅難以防范、規束短視頻失范行為,也難以消除不良短視頻造成的負面影響,短視頻監管的乏力無形中助長了短視頻傳播的違法違規行為。
3.傳播主體的倫理素養堪憂及需求偏異。無論是西方柏拉圖的《理想國》或是東方孔子的《論語》都揭示了公民個體的道德品質與整個社會的道德品質之間相互建構的關系,道德秩序井然的社會是由道德品質高尚的公民個體構成,而這樣的社會也有利于培養出道德高尚的公民個體,反之亦然。這為我們從傳播主體角度理解短視頻傳播的倫理“破限”現象給出了啟示:短視頻天然的“草根”特點極大地釋放了普通人的表達權和傳播權,但也意味著用戶的素質無法得到保證,在利益等誘因下發生心理需求和價值需求的偏離,從而導致短視頻平臺內容傳播的倫理“破限”。短視頻龐大的用戶群體更凸顯了這一問題的負面效應。一些用戶借助網絡環境的隱匿性,放縱自我,點擊追捧各類惡搞、色情、暴恐視頻,滿足自己的低俗、獵奇口味;一些用戶受注意力經濟驅使,挑戰道德底線,為“吸粉”不惜進行侵權、無底線吐槽、自黑等操作,以迎合受眾低俗樂趣,獲取高額流量和點擊率;還有一些用戶受制于現實中的諸多因素,對現實生活感到失望,于是借助網絡這一虛擬空間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心理的滿足,從而選擇短視頻“作秀”,以吸引用戶關注;更有一些用戶受到短視頻流量紅利的引誘,或本身就是黑灰產業,為了賺錢以身試法,進行造假售假等。
短視頻帶來的倫理危機,已經引起人們的反省和警覺。短視頻是當前互聯網治理的重要著力點,在多中心理論視角下,多元主體協同才能有效推動短視頻傳播的倫理歸位,打造風清氣正、和諧有序的網絡文化。
1.加強平臺倫理自律。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實現短視頻平臺的倫理歸位,主要靠短視頻行業自身樹立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理念,對市場和社會主流價值觀充滿溫情和敬畏,加強自律。
一是細化短視頻社區倫理規范,明確短視頻內容傳播的界線。如YouTube提醒用戶發布視頻時應規避“兒童安全、裸露和色情內容、危害性或危險性內容、欺騙行為”等內容,還針對各類內容作了詳細說明,像對與裸露和色情有關的內容施加年齡限制時會考慮該視頻“是否以胸部、臀部或者生殖器(有遮蓋或無遮蓋)作為視頻的焦點;展現的人物是否在擺姿勢以引起觀看者的性聯想等。為了凈化短視頻環境,抖音官方也出臺了一系列規定,如明令禁止在直播銷售時演戲炒作,發現后封禁直播間權限。
二是優化平臺審核方式、方法和流程,阻斷不良視頻的傳播路徑。例如,抖音持續打擊網戀交友、兼職刷單、購物等高發類詐騙行為,僅在2021第一季度,抖音安全中心封禁的474119個涉嫌詐騙賬號中,平臺主動攔截封禁賬號占比99.8%。此外,抖音安全中心通過自主研發的智能反欺詐系統,在賬號注冊、登錄、發布等階段主動識別、攔截打擊黑灰產業詐騙賬號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抖音還堅持利用新型技術、策略、運營手段以及攔截、阻斷、教育等方式,多維度嚴打網絡詐騙,保護用戶權益不受侵害。其建立的反沉迷防控機制、未成年審核模型及內容工作委員會、未成年人專項審核團隊等,也有力地凈化了內容生態。
三是完善短視頻用戶投訴反饋機制,如抖音設立的自律委員會用戶回訪制度等。此外,短視頻平臺間也需要加強合作,構建聯動打擊和自律機制,營造行業自律氛圍。
2.完善部門法治監管。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短視頻治理離不開法治保障。應對短視頻平臺的倫理“破限”問題,還需要繼續完善針對短視頻內容管理和內容生產主體的相關法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懲戒機制,形成對“惡性”短視頻及其生產傳播者的威懾效應。
制度層面,《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范》《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雖對短視頻平臺及其內容審核標準等進行了相應規范,但網絡視聽領域仍存在不小的“立法空白”,我國相關部門正在對此進行修訂完善。如2019年廣電總局與中國政法大學合作成立廣播電視政策法規研究基地,研究制定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領域相關法規文件。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也明確了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直播短視頻服務方面的規定。
監管層面,主管部門針對違規短視頻平臺已屢次掀起約談、整改等監管“風暴”。如2021年1月8日,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通報,對抖音傳播淫穢色情低俗信息行為做出頂格罰款的行政處罰。此外,還有針對某視力提升中心在抖音平臺涉嫌虛假宣傳的行政處罰監管等。但事后處理并不能完全消弭不良短視頻造成的惡劣影響,還需監管部門轉變監管邏輯,明確責任鏈,進行短視頻信息流管理,加強短視頻監管的事前防范、事中管理及常態管理。另外,加強短視頻監管還需要賦權高校、行業協會等組織,爭取外腦智庫支持,構建短視頻聯合規制矩陣,形成全社會監管的合力。
3.提升用戶倫理素養。用戶既是短視頻內容生產者,也是短視頻的消費者和監督者,因而,用戶的自我倫理覺醒是破解短視頻倫理“破限”難題的關鍵一步。這需要政府、平臺、媒體、學校等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和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尤其是短視頻使用主體的德性培育。
教育方面,可以將媒介素養納入學校教育體系,推動媒介素養教育的專業化、全民化和終身化。輿論方面,加強文化理性的導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和意見領袖的道德示范作用。諸如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在各短視頻平臺“暴風吸粉”,努力占領新的輿論場,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抖音邀請幾十位國內頂級的科學家加入顧問團、專家團,共同抵制謠言和偽科學。制度方面,應完善短視頻違法違規處罰體系,樹立短視頻使用的邊界。
用戶自身也需樹立正確的媒介觀,依法依規使用短視頻,并對觀看、發布、傳播的內容保持道德敏感性,盡到負責和監督義務。當涉及未成年人時,視頻內容生產者應注意尊重其隱私;參考他人作品時,認真閱讀著作權相關法規,避免侵權。正如YouTube網站的“祖母規則”所提醒的,發布視頻前應當自我詢問是否愿意被親友看到,如果不愿意,那就說明該視頻不適合發布。
短視頻平臺的倫理“破限”雖然與短視頻平臺流量化的價值邏輯、把關機制缺陷及監管乏力有很大關系,但本質上還是現代性物質力量對人們的倫理意識潛移默化宰割的結果。因而,實現短視頻內容傳播的倫理歸位,除了制度上的底線性約束,還需要更高層次的道德調節和引領。在短視頻運營主體通過職業道德教育提升專業精神和倫理素養之外,注重主體公民德性的培養及媒介素養的提高,保障高質量網絡短視頻的內容供給,共同構建短視頻責任倫理體系,以綠色、精品的短視頻內容產業鏈和生態圈,構筑短視頻生態的文化理性,實現短視頻對人類的正面價值。
作者單位 長治學院
參考文獻
[1]高宏存,馬亞敏.移動短視頻生產的“眾神狂歡”與秩序治理[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6).
[2]顧楊麗,吳飛.短視頻平臺的倫理困境[J].當代傳播,2018(05).
[3]趙雙閣,岳夢怡.新聞的“量化轉型”:算法推薦對媒介倫理的挑戰與應對[J].當代傳播,2018(04).
[4][美]詹姆斯·韋伯斯特.注意力市場:如何吸引數字時代的受眾[M].郭石磊,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