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國際象棋是世界上廣泛開展的智力運動之一,革命導師列寧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國際象棋是智慧的體操。”有研究表明,參與國際象棋訓練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專注力、耐心、毅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分析、邏輯、處理綜合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激發其學習方面的5R關鍵潛能,即:閱讀()、寫作()、計算()、責任()、尊重()。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二分校從2015年起,在初一年級開設國際象棋校本課和面向全校的選修課,并組建國際象棋社開展國際象棋活動。6年來,在“愛與尊重”的教育思想和“潛能教育”理念引領下的國際象棋課程和相關活動中,學校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國際象棋作為智力運動的代表之一,能夠讓不同學生的思維潛能在學習中得到磨練和發展。本文從學生觀、教師觀和課程觀三個方面試析國際象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機遇,以及人大附中第二分校構建國象特色課程的探索。
學生觀——樂弈勤思,學而不厭 學生對國際象棋的興趣是最有效的學習動力,但由于中學生的課業特點,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充分發展興趣,因此要充分利用環境的隱性教育功能和有限的教學時間。若引導的好,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內驅力,學生會愈加樂于關注與下棋有關的內容與事物,下棋時也會進行更多地思考和計算。培養并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把這種樂思好學的習慣延伸到學習活動中,是國際象棋課的目的所在。當然,如果引導的不好,學生也會把下棋當作游戲的一種,止步于入門級的對弈快感,不再有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正因如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對學生的興趣加以合理、有效地引導和培養,使這一興趣保持并轉化為學習的自驅力,關鍵要看教師對教學的把握和對課程內容的設置。
教師觀——解放思想,守正創新 要合理激發學生下棋的興趣,就要為激發這種興趣的路徑開源。因此教師不僅要教授下棋的方法,還應講述國際象棋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創設適宜的教學環境,通過多媒體手段豐富教學資源,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習得過程,改善學生學棋和練習路徑的單一性,以達到客觀、全面的認識。陶行知先生說:“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好的老師不必一定是國際象棋高手,而是要始終保持學習的態度,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與學生共情,不僅能揭示棋局的規律和變化,還要能跨出棋盤的邊界,多角度激發學生的興趣,助力學生思維潛能的發展。
課程觀——人文素養,多源思維 當下的國際象棋教學內容,往往在初始階段還會兼顧棋文化的內容以啟發學生興趣,一旦學生入了門,就開始埋頭于戰術層面的技巧,偏離了課程內容的普適性。實戰技巧只是具體認識國際象棋內在結構和規律的一種手段,只作為少數職業棋手的長期研究方向,國際象棋人文歷史和文化的背景知識才應該是教師更加注重的內容。因此,國際象棋課程內容的構建應該以學生為本,以了解國際象棋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為學科基礎,以實戰技巧為促進學生興趣和因材施教的靈活變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注重人文性和普適性,加強品德意識、發展求知欲和科學態度的教學內容。
人大附中第二分校國際象棋課程將人文國象與競技國象相結合,以學校“潛能課程體系”的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優勢課程三境界目標為導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不同特點,通過合作性學習、實踐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開展朝氣蓬勃、多樣賦能的校內學生活動與校際交流,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抗挫折能力和自我激勵態度,培養積極、樂觀、向上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國際象棋課程具體劃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基礎課程——基本知識與興趣發展。此階段的課程讓學生了解國際象棋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學習國際象棋與數學、英語的交叉內容,掌握國際象棋基礎開局知識、基本戰術手段、殘局基本定式。當學生具備初步對局實戰能力后,可以組織班內對弈、校內友誼賽。二是拓展課程——科學態度與活躍思維。此階段的課程讓學生了解國際象棋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學習國際象棋與歷史、地理的交叉內容,學習分析局面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對局實戰能力。鼓勵學生加入國際象棋社團,參加適宜的校外比賽。三是優勢課程——人文精神與理性探究。此階段的課程讓學生了解國際象棋各階段發展的歷史背景,學習國際象棋與心理、人工智能的交叉內容,例如地理大發現、第一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研發與應用等重大歷史事件對國際象棋發展的影響。引導學生確立自己的棋弈風格,研究世界著名棋手特點和不同棋藝理論思潮。定期參加校內外學生賽事,通過實踐和反思,形成自己的棋藝觀。
人文國象課程的開展并不妨礙那些興趣深入的學生去比賽中挑戰自我,他們不僅自己在實踐中得到成長,也為學校贏得了榮譽,如“全國國際象棋特色學校”稱號等。在疫情到來之前的2018~2019年,學校還組織了兩屆“青藍杯”人大附中聯合總校國際象棋邀請賽,在學生中掀起一股“國際象棋熱”。
國際象棋不僅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一種途徑,還是磨煉堅韌品格,培養和發展邏輯思維和多元文化意識的有效手段,是從平面看世界向立體看世界轉變的一個支點,是助力學生在知識海洋中遠航的一葉風帆。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二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