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玉梅
正如大家所知,班主任工作紛繁復雜,盡管從事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環境的變化,我越來越感覺到對于學生的管理不能再照方用藥了,有的時候甚至會感到迷茫和無助。對此,在尋求解決方法和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我通過參加學校的各種心理健康培訓活動,得到了理論支撐,并且學習到了很多實用的教育方法,這使得我在之后再開展班主任工作時更加得心應手。
本文主要談談心理教育對我開展班主任工作的影響以及我是如何將相關知識學以致用的。
在陳舊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我曾經一直認為教師的話應該是一言九鼎、不容置疑的。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威嚴加以震懾,用高聲呵斥加以制止,用適當的懲罰加以教訓,或用苦口婆心的說教加以告知,這樣學生就能乖乖聽話。然而,實踐后殘酷的結局證明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隨著孩子們自我保護意識及家長維權意識的增強,教師以往那些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已經難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理念的更新成為重中之重,這也是班主任工作效果提升的有效途徑和保障。
值得慶幸的是,在開展班主任工作遇到困難和瓶頸的時候,我所在的北京市通州區玉橋中學組織教師開展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培訓及指導,旨在輔助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基于此,在堅持參與了一段時間的學校組織的心理健康活動后,我逐漸認識到“育人先育德,育德要育心”,只有真正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能夠讀懂學生的內心世界, 用真誠、理解、信任引發學生的共鳴,才能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引導、感悟代替簡單的說教 一是抓住班會主陣地。班主任教育學生的主渠道就是班會主陣地。因此,開展班會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組織班干部總結班級的各方面情況,再由其他學生補充,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然后共同商討解決;或者請成績優異的學生在全班介紹和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或者由班主任給學生分享一些小故事;又或者讓學生自己搜集一些小故事相互分享,然后感悟其中的道理并相互啟發。
二是充分利用主題活動課。在了解和學習了“心理主題活動課與主題班會的區別”,并觀摩了一些優秀主題活動課課例后,我也開始嘗試開展主題活動課,在實踐摸索中不斷成長。開展主題活動課的關鍵在于選題,選題并不是盲目、隨意地選擇一個自己心怡的,而應該是基于班級出現的某種現象或問題,旨在通過主題活動課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感悟,得出結論,最終解決問題。
三是樹立榜樣,傳遞正能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為此,我充分借助榜樣和同伴的力量來引導學生向優秀看齊。例如,每個假期結束返校后,我都會組織評選優秀作業、班級每月通過月評估積分活動評選“星星少年”、不定期組織優秀和有進步的學生向同伴介紹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方法等,從而潛移默化地在班級營造良好、積極向上的氛圍。
解學生之需,及時精準援助 要想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先要知道學生的痛處,才能對癥下藥。
一是不同時期的常規指導。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心理健康教科研培訓及心理健康教材編寫活動,我深刻了解到學生在不同時期的成長特點,這能夠促進我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教育。此外,學校會在不同時期組織全體學生開展講座,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如初一的主題為“環境適應”,初二為“青春期”,初三進行“緩解考試壓力”方面的教育。我會在此基礎上推進后續工作,要求學生通過做手抄報、寫感受、制作美篇、寫成長日記等形式來分享、鞏固教育成果,使教育能夠落地生花。如果學校沒有組織開展面向全體的相關活動,我會利用學校自行編寫的心理健康教材進行查漏補缺,使孩子們能夠得到及時的援助。
二是疫情期間的特殊指導。在疫情期間,大部分學生面對這個從未經歷過的特殊時期顯得有些不知所措。對此,我們從學校到班級分別對學生給予引導。此外,在此期間我還組織班級學生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活動,如“讓你感動的故事或瞬間”“新冠肺炎給我帶來的思考”“延期開學期間的自我反思”“我們為什么要學習”“疫情國際化的思考”“網絡禮儀”“我的生涯規劃”“各顯其能才藝展示” “擺脫宅家手機依賴”等。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學生在居家學習期間得到了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改善了家庭關系,增加了親人們的了解,增強了生活技能,矯正了一些不良習慣,逐步確立了學習目標,這正如及時雨一般保障了他們開學延期、成長如期。
三是智慧平臺的精準援助。我們充分利用智慧平臺提供的便利條件對學生實施精準援助。每學年開學初,我們都會通過智慧平臺對全體剛剛升入初一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線上測評,調查問卷包含了不同的維度,報告提供的數據可以讓我們更加全面和深層地了解學生,使我們可以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既關注到學生的積極方面,同時也關注他們消極方面的心理問題,以此幫助學生達到內部協調與外界適應相統一的良好狀態。例如,針對報告中顯示出有抑郁風險的學生,我會對他們給予特殊的關心,經常與他們進行溝通,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和需求。
個別溝通,用心架橋 在總結開展班主任工作的經驗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講大道理是教師的強項,但是要真正做到“動之以情”,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就需要教師采用相應的教育技巧了。這也正是我參加學校的心理健康教科研活動的收獲。
技巧一:努力創設情境,提高溝通的有效性。教育是溝通的藝術,教師只有采用適當的方式,并真誠與學生進行有效的對話和溝通,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營造一個和諧共贏的施教環境。一是為了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我嘗試放下班主任的架子,主動去接近學生,讓學生產生安全感,從而主動向教師吐露心聲。二是把握與學生溝通的有利時機。如學生在剛剛受到批評、心情還未平復時,教師不要急于與其進行溝通,這樣只會導致學生的抗拒和不滿。三是要善用“共情”這一溝通潤滑劑。產生“共情”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覺到被理解,即使面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也要積極關懷,進行換位思考。四是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及平和的心態。教師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與學生進行溝通時才會思路清晰,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否則會適得其反。
技巧二:善于肯定和表揚學生,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肯定和表揚是對學生所作所為的一種認可,它可以是一句贊揚的話,可以是一個賞識的眼神,也可以是一個贊許的動作,目的是讓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享受到一種快樂,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教師的表揚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詞,也不要總是添加附加條件。前者會讓被表揚者而感到不自在,對其他學生也起不到榜樣的引領作用;而后者則會使被表揚者獲得“被否定”的情感體驗。例如,我曾經以這樣的言語表揚學生:“不錯,但要把字再寫清楚些就更好了。”“讀得很棒,但情感再豐富些就更好了。”“有進步,要能上優秀就更好了。”……曾經我認為這樣的表揚效果很好,既表揚了學生,又善意地提出了改進的方向。但經過相關學習我才知道:經常使用這種條件性的肯定是不妥的。再回想學生在得到這樣肯定后的表現,確實如專家所說:“學生還沒來得及享受表揚的喜悅,接踵而來的卻是挫敗的痛苦。”因此,為了真正激發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我在學習中不斷改進激勵手段,教育效果也明顯好轉。比如,換一種肯定的言語:“有進步,下個目標就是上優秀。”前半句是對學生完全的肯定和表揚,后半句則是針對下次考試提出了希望,能夠起到激勵作用,而不是針對這次考試的遺憾,這樣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技巧三:巧用“心理效應”,提高溝通能力和技巧。心理學中有各種神奇的效應,在開展日常教育活動時,班主任可以充分借助這些心理效應。例如,師生言語溝通要避免“超限效應”,即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再如,面對犯錯誤的學生,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南風效應”,即尊重和關心學生,時刻以學生為本,注重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使他們在溫暖的氛圍中主動承認錯誤、改正錯誤。總之,提高溝通的技巧,學會巧用“心理效應”,能幫助班主任打開智慧的大門,使很多難題迎刃而解!
技巧四:要對學生積極關注。積極關注是指多關注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其自信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例如,我所帶的班級有這樣一位想努力學習但缺乏自信心的學生。對此,我通過肯定他的態度、鼓舞他的信心、進行方法指導、適時適當地對他予以表揚、與家長溝通孩子的教育方法等方式,逐漸幫他樹立了信心。
家校合作,力爭雙贏 學生的管理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家校合力達到共贏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因此,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也是班主任的工作內容之一。對此,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到尊重、理解、換位思考,這樣才能取得家長的信任,從而獲得家長的全力配合。
全員參與,民主治班 以往我會采用積分制進行班級管理,班級管理措施通常是由班主任制定好,再向學生宣讀,然后要求學生無條件服從。但實踐證明,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并不能很好地遵守這些規定,很多學生也是敢怒不敢言。通過參加學校的培訓,我終于意識到班級制度應該是由學生共同討論完成,他們參與制定并認同的條款往往會愿意遵守。因此,在開學季我會帶領學生在學習校規校紀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守則》的基礎上制定我們的班級公約,民主選舉班徽班訓設計方案、制定班級管理細則、商討“星星少年”的評選條件等,最終班級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們也對這種民主表示了充分的認可。
總之,心理健康輔助德育工作,使我能更容易地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使我的班主任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玉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