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研誠信是科研人員應該恪守的基本道德和職業操守,也是科學研究順利推進以及科技創新成功開展的基礎和保證。本文利用中國知網收錄的科研誠信相關學術研究成果,梳理出該領域總體的研究狀況以及研究主題,進而對相近概念進行分析。科研誠信全面研究機制的構建要求科研誠信研究應多從正面概念開展,并對其負面概念進行辨析,以便采取針對性的治理措施,實現治理成本的最小化和治理效用的最大化。
關鍵詞:科研誠信,研究狀況,概念辨析,誠信治理
一、科學研究中的誠信問題
科學研究是探求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創造性活動。人類社會的重大發展離不開科學研究的參與和貢獻,可以說,沒有科學研究就沒有人類的今天。科學研究厥功至偉,而“科學是實事求是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誠信貫穿于科學研究的全過程。科研誠信是科研人員應該恪守的基本道德和職業操守。20世紀以來,從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特點來說,科研活動已經從以個人的興趣為中心、強調探索自由和學界自治的業余活動,發展為強調職業化的一種普遍職業[1]。科學研究與個人的職業發展、機構的聲譽以及經費等利益的勾連越來越緊密。科研資源的競爭日益加劇,這自然引發了科研人員的價值沖突,有違科研誠信的問題就此出現并呈多發之勢。近年來國內外曝光了眾多有違科研誠信的事件,牽涉其中的不乏一些有極高學術聲譽、做出過極大科研貢獻的知名專家、學者,普通科研人員因為利益跨過科研誠信底線的也不在少數。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但是,沒有科研水平的提升,哪來的科技創新?沒有踏踏實實、老老實實的科學研究,又哪來科研水平的提升?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和保證。
二、基于CNKI數據的科研誠信研究情況的梳理和分析
筆者利用中國知網,通過對科研誠信相關研究成果的統計數據進行梳理和分析,以期發現該領域總體的研究狀況、研究主題及概念特點。檢索方式是以科研誠信相關相近概念為關鍵詞,如科研/學術誠信、科研/學術道德、科研/學術倫理、科研/學術規范、科研/學術失范、科研/學術失信、科研/學術不端、科研/學術腐敗、科研/學術造假、科研/學術監督等,分別以關鍵詞、篇名為檢索項檢索2021年6月30日前知網收錄的有關科研誠信的學術文獻,包括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著、報紙文章等。
1.科研誠信研究成果的主題統計與分析
概念是理論思維和表達的基本單位,一切研究都離不開概念。概念是一類事務共同特征和本質特征的表達,概念和關鍵概念范圍的界定規定了研究的范圍[2]。通過前述提到的檢索方式,筆者根據知網檢索分析項中主要主題、次要主題中列出的相關相近概念,剔除與核心概念關系不大的詞語,梳理出下面幾種類型的科研誠信相關概念:
(1)正面闡述科研誠信的概念有:科研誠信、學術誠
信、科研信用、學術規范、負責任研究行為等;負面闡述科研誠信的概念有:科研/學術不端、科研/學術腐敗、科研/學術失范、科研/學術造假、科研失信、學術道德失范等。
從筆者統計的相關主題概念分布數據(見表1)中可以看出,負面闡述科研誠信的概念遠多于正面闡述科研誠信的概念。研究者更多是從科研誠信問題體現為一種失信行為、失范行為、不端行為甚至是腐敗行為的角度開展研究的。
統計結果也發現,同為中性表述科研誠信倫理道德層面問題的概念,外文文獻中更傾向于用“科研倫理”,而中文文獻則更多用“學術道德”;在正面闡述科研誠信概念時,中文文獻更傾向于用“學術規范”,而外文文獻更多用“科研誠信”“負責任研究行為”;在負面闡述科研誠信概念時,中文文獻更傾向于用“學術不端”“學術腐敗”“學術造假”,而外文文獻更多用“科研不端”“學術越軌”。
(2)體現科研誠信涉及群體的概念有:科研人員、高校教師、研究生、大學生、期刊編輯、學術圈、學術/科學共同體、科研機構、高校、編輯部、雜志社、科技期刊、學術期刊;體現科研誠信治理機構的概念有:科技部、國家新聞出版署、科研誠信辦公室、中國知網。
上述主題概念表明,科研誠信涉及的群體,即科研誠信的主體在不斷擴大。隨著高校對學生學術水平的要求提升,除了研究生,本科生評優評獎等也與發表論文掛鉤。在這個群體中,學術期刊編輯及高校教師兼有兩重身份,學術期刊編輯是學術成果的遴選者、學術規范的把關人,高校教師是學生學術規范、學術道德的教育者、培訓者,同時他們自身也是科研人員,也要做科研誠信的踐行者。
(3)揭示科研誠信發生領域的概念有:科學/學術研究、發表論文、科研經費(管理)、同行評議、實驗數據、稿件質量、作者署名等;揭示背離科研誠信的具體行為的概念有:一稿多投、抄襲/剽竊/造假、不當署名、虛假同行評議、影子作者、重復發表等;揭示科研誠信影響因素的概念有:市場經濟、科技政策、人才評價、機構評估、利益相關者、利益鏈、職稱評定、學術評價機制、學術權力等。
上述主題概念揭示了科研誠信問題可能發生的范圍和形式,即在一切科學研究活動中都會存在,尤以論文撰寫、發表、評審、申報獎勵中的不當行為為常見。國內近年來不斷提高科研獎勵、配套資金額度,科研人員的工作考核、職稱晉升、評獎評優等榮譽、福利也與自身的科研成果的數量、等次直接掛鉤,科研人員所在機構也因此獲利,這使得科研人員面臨著極大的科研壓力。而影響科研誠信的因素除了科研人員的業績、考核壓力,不合理的科研考核評價機制也是原因之一。
2.科研誠信相關研究概念的年代分布統計與分析
通過知網的“發表年度”統計科研誠信相關研究主題概念的年代分布情況,可以了解科研誠信的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發生、發展以及熱點轉換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國外開展科研誠信的相關研究較早,20世紀60年代就有論文發表,但更多研究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內學界關于科研誠信問題的關注與討論始于20世紀80年代,但數量極少,真正開始關注這一問題是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國內外科研誠信的研究多以學術道德、學術規范作為主題,之后主題概念不斷延伸擴展,國外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基本上覆蓋了科研誠信的各重要研究概念,而國內學界相關主題研究的全面開展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到21世紀初期。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大量出現均在21世紀之后,尤其是最近這10年,是國內外科研誠信學術研究的興盛階段。根據這一發展趨勢推斷,未來一段時間內,科研誠信仍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國內外相關研究大范圍開展的時間節點多與重大的科研誠信事件、國家成立專門職能部門以及出臺相關政策的時間節點緊密相連,學界的研究重點轉換與國家對學術不端的治理階段基本同步,這一特點在國內學界尤為明顯。另外,對科研誠信問題的研究,國外學者起步較早,國內學者起初處于跟隨狀態,但隨著時間推移,國內學界的相關研究與國外齊頭并進,在學術腐敗等方面的研究甚至更充分深入。
三、科研誠信全面研究機制的構建
1.科研誠信研究應多從正面開展
正確把握科研誠信概念是進一步研究科研誠信的表現形式、原因以及提出相關政策措施的重要基石。科研誠信是一個很大的范疇,其中包含了負面與正面概念。目前相關研究中以科研誠信的負面概念為主。2019年召開的第六屆世界科研誠信大會的一個議題就是對科研誠信概念進行澄清。會議指出,對于科研誠信概念,人們最常見的是將其理解為科研不端。這種“還原性誤解”使得科研誠信帶上了負面色彩,不利于研究人員改進他們的行為實踐。事實上,科研誠信要比科研不端寬泛得多,科研誠信在更廣的意義上強調建設能夠提升研究質量和可靠性的制度體系[3]。對科研誠信概念的這一澄清,要求科研人員從更加積極的意義上理解和認識科研誠信。被稱為“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的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也支持了從科研誠信正面意義進行理解、研究和實踐的可能。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科研誠信不能避免研究負面因素、負面影響,因為這也是認識、解決問題的一個角度。但今后的研究更應從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中得到啟發,從更積極、正面的角度研究科研誠信,注重對于積極社會環境的研究,強調對人性優點和價值的研究,并提出積極的預防思想。
2.從負面進行科研誠信研究時的概念辨析
涉及科研誠信的負面概念眾多,但歸納起來一般有學術失范、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三種。這三組概念意思相近,但嚴重程度不斷加強。學術失范主要指科研人員所犯的技術性過失,其行為源于對學術規范的不了解等。學術不端主要指科研人員涉及抄襲、剽竊等不良行為。學術腐敗主要指科研人員或其他人憑借權力為自己和他人謀求學術利益及其他利益[4]。學術不端是一種比學術失范更嚴重的不正當行為,導致學術作假和違反學術道德;學術腐敗則牽涉權力交易,不僅違反學術道德,更違規違紀甚至違法。
上述相近概念的辨析有助于對科研誠信的種種負面行為進行區分對待,在實際中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治理措施,施以教育、懲罰等不同手段。早期認為,學術不端是違背學術道德的行為,治理的核心是自律和自治。隨著科研誠信事件的大量增加,傳統的內部自律機制效用降低,規章、法律等外在控制形式開始引入科研誠信治理體系中。對科研誠信的治理是由政府管理部門、司法機構、研究機構、科研共同體共同構成的多元治理。不同治理主體的責任不同。科研誠信問題應由不同治理主體分類施策,才能實現治理成本的最小化、治理效用的最大化[5]。
基金項目: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2020年科研支撐項目“科研誠信及其實現機制研究”(20ZCYB3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輝.科研誠信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1.
[2]文獻綜述與概念界定[EB/OL].(2017-05-15)[2021-07-21].https://max.book118.com/ html/2017/0515/106928975.shtm.
[3]宋艷雙,等.科研誠信的新挑戰——第六屆世界科研誠信大會綜述[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9(11).
[4]曹樹基.學術不端行為:概念及懲治[J].社會科學論壇,2005(03).
[5]周海林.學術不端:概念分歧、治理差異及應對策略[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3).
(作者簡介:栗暉,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報刊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