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內容從理論化趨于實踐化,要求學校管理者將教育與管理相結合。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相輔相成,本文從高校思政變化入手分析其在環境、對象、走向及行為的變化,明晰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的關系,并探析高校思政教育在學生管理中的實踐路徑,為科學管理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 :思政教育,學生管理,路徑探析
思政教育不僅在學生人生道路上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具有積極意義。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作為思政教育實踐的有效途徑,應真正實現融合,促進學生思想素質、行為模式等共同發展。高校學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關乎我國社會發展方向以及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要堅持黨的領導,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做貢獻,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所以,基于科學管理學生視角,思政教育尤為重要。
思想政治服務于社會,就要適應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形成制約意識,在學生管理中,以科學引導為主,堅持思政教育,以理論結合實踐,塑造學生良好的三觀[1]。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內涵不斷發生變化。
一、高校思政教育變化
(一)思政教育環境
新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的開放程度逐漸擴大,與外國的交流日益密切。同時,雖然我國綜合國力逐漸上升,而西方腐朽觀念卻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而日趨明顯,對我國社會、政治、文化產生消極影響。面臨該現狀,高校思政教育應做出改變,加強高校思政和育人教育,既能幫助學生堅定政治理念,也能讓學生學會自主思考。
(二)思政教育對象
從當下現實看,學生缺乏實習經歷,對社會發展和國家形勢了解不多,關注社會熱點也不多,更多沉迷于游戲和網絡社交,政治思想意識較為淡薄。從思想價值看,學生缺乏生活歷練機會,功利化問題突出。雖然主動積極,但熱情不夠,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當然,在科學社會、心理素質、公德意識和創新精神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容易產生消極意識,也會在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表現出適應能力不強,缺乏信心等,影響社會發展。
(三)思想走向和行為
從走向上看,對政治觀念有著積極的見解,愛國之心強烈。從行為上看,喜歡挑戰和探索,對社會充滿好奇。因此,思政教育在幫助學生走向正確道路的同時,也能滿足其對社會生活的好奇。
二、高校思政教育與高校學生管理的關系
(一)教育與管理目標具有一致性
學生管理工作是長期且細致的過程。從宏觀上看,科學管理要以思政教育為依托,將其作為管理標準。思政教育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高校對學生進行科學管理主要在于規范學生行為習慣,培養優秀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接班人。二者目標具有一致性。因此,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局限于學歷和成績,更注重學生的思政建設,要求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重視集體觀念、職業道德、學習效率、組織紀律性??茖W的學生管理制度是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產物,主要表現為管理組織系統化,管理方式多樣化,管理思想現代化[2]。對此,教育管理者要尋找衡量標準,制定規章制度,并通過思政教育影響學生,使其能夠自主遵守行為規范,為其成長提供精神力量與物質基礎。
(二)教育與管理目的具有互補性
高校思政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確政治導向,提高對思想作風的認知,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以文化軟實力來規范學生行為習慣。而高校的管理工作則是以明確的條例和規章制度來制約學生行為,利用強硬的管理模式,通過學校的明文規定,來制定賞罰制度,鞏固思政教育教學內容。因此,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可以進行合理的互補,在管理學生行為習慣的過程中滲透素質教育內容,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利用教育的引導性來增強學生管理效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管理中的實踐路徑
思政教育在學生管理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是對其進行科學管理的有效手段,所以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以思政教育為基礎,而思政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科學管理的重要環節。高校教育為學生發展提供精神支持,對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有關思想教育的部分,結合實際情況,對高校學生進行系統管理,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方式規范學生行為習慣,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塑造學生
思政教育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領導地位,在當代社會學生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培養馬克思主流意識,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思政教育是一種無形的管理手段,以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為主要目的,深度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戰略意義。針對學生管理方面,將思政教育作為管理的基礎與準則,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身心全面發展。隨著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社會競爭力、人際關系、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也逐漸增加,導致部分高校學生產生一系列心理方面的問題,對此,學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思政教育理論,尊重學生的發展階段,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將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展開。
(二)優化管理體制服務學生
學生作為社會特殊群體,其思想處于不斷學習的階段,對此,教育工作者在管理過程中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其發展的差異性。同時,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綜合發展的情況下,也面臨很多新問題,信息時代使得各種類型的思想紛紛而至,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嚴峻挑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使得傳統文化與西方思想文化發生碰撞并逐漸滲透交融,要求教育工作者正確看待新文化,以培養優秀人才為宗旨,以構建和諧社會為主要目標,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充分踐行社會主義發展觀。針對西方文化涌入國人思想的狀況,高校管理制度與人才培養也面臨新的挑戰,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各種新興專業發展迅速,學生容易迷失自我,需要得到專業的引領與指導。作為學校管理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既要改變落后的觀念,還要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優化管理體制,以思政教育為依托,堅持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制定計劃,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率。
(三)完善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思想教育教學具有推動效果,部分教育工作者對校園文化認識不到位,導致學生管理僅停留在表面,忽視了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學生政治素養的重要渠道,為思維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引導學生的思維模式,提高道德水平。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教學管理者要堅持科學的發展理念,用先進的文化來充盈校園文化,營造學習氛圍,構建校園精神,開闊學生視野。校園文化的形成要經歷長期的沉淀,要師生共同參與,積極創設具有校園特色的文化,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從而學生會自覺響應學校號召,進行自我規范。因此,在校園建設中,思政教育發揮著關鍵作用,是教學成果在實踐中的反映,能影響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管理學生的行為規范,為社會主義事業注入新活力。
結語: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將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有機結合,將思政教育內容滲透于學生思維中。在學校教育工作中,建立分工明確的管理團隊,不斷優化管理體制,完善校園思政教育建設,激發學生對政治建設的參與性,提高學生管理效率。
參考文獻:
[1]徐濯瀟.基于學生管理工作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J].智庫時代,2019(34):94-95.
[2]王瑛.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視角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研究[J].知識經濟,2019(21):141-142.
(作者簡介:葛林艷,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