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冬艷

王海飛
“創業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間會經歷無數曲折,而我做好了準備。”南京郵電大學2018 屆畢業生王海飛從進入大學起就規劃起了未來。他策劃過智能家裝App,設計過校園文創產品。走出校園后,他扎根農村建造農產品基地,通過認養的方式和消費者共建果園。他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用堅持書寫出一條大學生創業路。
2014年,王海飛考入南京郵電大學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15歲時,王海飛父親意外去世,生活的重擔壓到了母親身上。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也為以后步入社會做準備,他在大一時便開始創業。
王海飛在“建筑裝潢之鄉”南通長大,創業時最先想到的就是家裝。“我想做一款智能家裝App,用戶可以在上面選擇自己喜歡的家裝材料和風格。當時市面上很少有類似的應用軟件,項目的前景很好。”王海飛不僅寫了商業策劃書,還聯系了很多家裝材料供應商。然而,項目在推進中卻面臨著缺錢、缺人的窘境,沒有變為現實。這讓王海飛意識到,創業不是單打獨斗,而是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前進。
2016年,王海飛參加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峰會。“會上的交流,讓我對創業有了更深的理解。好的創業者要善于選擇項目,在沒有足夠的經驗之前,可以從最貼近我們生活的方面入手。”
每到周末,王海飛就到南京各大高校的校園里轉悠。一次,他偶然發現了一家售賣校園紀念品的小店頗受學生歡迎。“南京郵電大學當時并沒有這樣的文創產品,我們為什么不自己做呢?”王海飛把設計校園文創的想法告訴朋友后,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通過眾籌、預售的方式,他們籌得4000元,推出了一套校園手繪明信片。在得到不錯的反饋后,他們又逐步擴展到帆布袋、鑰匙扣等校園文創產品。漸漸地,有其他高校的學生找來定制產品。王海飛在學校科技園注冊了南京海飛愛生活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先后為同濟大學、復旦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二十多所高校設計了校園文創產品。“學校推薦我們參加江蘇省優秀創新創業項目展示,極大地增強了我的信心。”王海飛說。
2017年,王海飛獲得南京郵電大學官方授權使用校標、校徽后辦起了“南郵印象”校園紀念品官方旗艦店。畢業前,王海飛已經積攢了數十萬元的創業基金。
2018年,王海飛畢業后帶著大學期間積攢的資金,來到千里之外母親的家鄉湖北恩施,開始第二次創業。四年前,王海飛考上大學后,母親曾帶他回恩施探親。“在那之前,我已經十六年沒到過恩施了,印象最深的是當時外婆背著背簍,踏著崎嶇的山路帶我去趕集。”王海飛期待著大山里的變化。不過,當他坐了二十七個小時的火車、四個多小時的汽車到達目的地時,看到的依舊是荊棘的山路。“這里生態環境好,土壤富含豐富的硒元素,我下定決心,未來一定要來到這里發展,利用所學帶領鄉親們致富,過上好日子,因為我也算半個恩施人。”畢業后,王海飛第一時間踐行自己的諾言。
通過調研,王海飛把目光瞄準到當地養殖業,并注冊了湖北飛思欣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他希望與當地村民合作養豬、養雞。
王海飛帶領團隊和養殖專家找到村領導,在他們的幫助下向村民宣傳科學養殖方法、農業發展理念以及合作模式。宣講持續了三天,鮮少有人回應。為了弄清楚原因,王海飛請來幾位有威信的村民一起吃飯。原來,之前有人把種苗賣給村民,承諾回收,可到了收獲季人卻沒了蹤影。還有人前期許下高價,收購時卻把價格壓得非常低。為了贏得大家的信任,王海飛與村民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提前支付定金。這種保證村民利益的做法,提高了村民合作的興趣和積極性。兩個月內,王海飛與近五百戶村民簽訂了合作協議,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貧困戶。他建立了一支專業的督查隊伍,堅持讓村民用天然材料喂養“生態豬”,保證安全生產。接著,王海飛又帶著宣傳資料去找銷路。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他足足跑了4萬公里。
不久后,國內多地發生非洲豬瘟,讓養豬業受挫,王海飛貸款200余萬元給村民發放補貼。“很多人都不要補貼,讓我用這筆錢帶大家做點其他的事。”王海飛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當年帶動參加合作的村民每戶平均增收1000余元。
2019年,隨著與公司合作的村民越來越多,王海飛開發了辣椒產業的訂單種植,并建立了桃樹基地,吸引周邊村民到果園就業。在他的規劃中,果園是共建項目,顧客認養一棵樹,作為回報可以獲得這棵樹全年結出的果實。這種新穎的共建方式提升了農產品的銷量并促進了當地的農旅融合。王海飛也因此成為恩施建始縣青年創業就業促進會的副會長,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恩施農產品的銷路不暢。在王海飛最困難的時候,南京郵電大學伸出了援手。學校采購了2800 盒扶貧禮盒作為教職工春節福利。看到18 米的大貨車緩緩駛向南京方向,王海飛鼓足了干勁。“我們打開了思路,通過三場直播帶貨,認養出去1000 余棵桃樹,銷售額達50 余萬元。”為了豐富農產品銷售品種,王海飛又開發了陜西柞水縣的木耳產業,一年來帶動當地木耳銷售額200余萬元。
在王海飛和團隊的努力下,湖北恩施和陜西柞水兩大產業基地截至目前已惠及二十余個鄉村,合作土地超4000 畝,有兩千余人次在基地務工。扎根農村,在大山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王海飛說:“創業很苦,但堅持很酷。”不久前,安排好兩大基地的工作后,王海飛又迎接新的挑戰,出任江西上饒九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為未來積蓄力量。
圖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