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茉莉
他37歲從數學領域轉戰計算機領域,64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68歲榮獲第六屆華羅庚數學獎,83歲獲得首個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他就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陸汝鈐。
陸汝鈐祖籍蘇州,1935年出生于上海。7歲那年,陸汝鈐跟隨爺爺、奶奶回到蘇州鳳凰街陸家老宅。此后多年,他往返于蘇滬兩地,在東吳大學操場上蕩過秋千,也曾用雙腳丈量過七里山塘。陸汝鈐永遠不會忘記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還有枕河、飲井和燈花。他更沒有忘記爺爺的囑咐:“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從小學到中學,陸汝鈐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尤其在數學方面,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1952年,17歲的陸汝鈐以數理化全優的好成績高中畢業。第二年帶著掌聲、鮮花還有祖國的重托,陸汝鈐赴德國耶拿大學數學系留學。
由于國內上課和德國上課的模式有許多不同,再加上語言不通,陸汝鈐剛到德國時有許多不適應。但他毫不怯懦,努力克服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先是花了一年的功夫全身心地學習德語。一年后,陸汝鈐不但能夠聽懂德國教授講課,快而準地記錄課堂筆記,而且能夠在課堂上和教授對答如流地討論問題。六年后,陸汝鈐從德國耶拿大學數學系畢業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在熟悉的數學領域里,陸汝鈐如魚得水,自在遨游。
20世紀70年代,國外用于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飛速發展,但在國內學術界才剛剛興起。陸汝鈐對電子計算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72年,37歲的他決定轉戰計算機科學領域。
不久,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引進了第一臺國產晶體管計算機。陸汝鈐負責維護這臺電子計算機的編譯程序,他邊摸索邊學習。為了第一時間看到當時最熱門的資料,他往往一大早就守在閱覽室的門口。他不知道哪些資料重要,就把所有的資料都看完,簡直到了饑不擇食的地步。漸漸地,陸汝鈐摸透了計算機的脾氣,也接觸到了一個新的領域——人工智能。
1981年,陸汝鈐發表了第一篇人工智能文章,受到學術界的一致好評。三年后,他設計了知識工程語言TUILI并主持了該語言的實現。TUILI是一種融合了謂詞邏輯和產生式系統的模塊化人工智能語言,具有自然的說明性知識表示方式,能運用多種智能策略實現數十種組合式推理。
接著,陸汝鈐針對當時國內外知識工程語言和開發工具存在的短板和局限,又耗時四年開發設計了大型專家系統開發環境“天馬”。“天馬”是當時國內最大的專家系統開發環境。陸汝鈐說:“長期以來,專家系統曾經是知識工程顯示其社會效益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但開發專家系統需要相應的理論和煩瑣的編程技術。”
“天馬”提供了由一套工具組成的平臺,它大大降低了專家系統的開發門檻,提高了專家系統的開發效率。很快,“天馬”應用于國防和經濟的二十余個領域,取得重要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陸汝鈐又主持研發了一套全過程計算機輔助動畫自動生成系統。動畫片制作復雜,成本高、周期長,因此,國產動畫片太少。陸汝鈐想:能不能請人工智能來幫忙呢?他讓計算機當編劇和導演,在藝術領域大膽試水了知識工程。
1994年,英國《AIWATCH》雜志用整整一頁篇幅發表評論說,陸汝鈐的研究成果是他們所見到的“以領域知識庫支持主流軟件開發的第一例,很有可能發展為實用的工業工具”,并就此提出:“是歐洲的人工智能軟件工業界與中國的人工智能界建立聯系的時候了。”
陸汝鈐越干越有勁,他進一步把類自然語言理解與軟件工程中的領域分析、領域建模結合起來,促進管理軟件開發的自動化,并使企業管理人員能夠直接介入軟件的開發和維護。
2000年以來,陸汝鈐一直緊盯技術前沿,深度學習等新理論的突破,打開了人工智能新的發展路徑,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給知識工程的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陸汝鈐很欣慰,同時又覺得時間緊迫。
2018年12月8日,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和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聯合主辦的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暨2018 人工智能產業年會在蘇州舉行。在如雷的掌聲中,兩鬢斑白的陸汝鈐健步踏上領獎臺,接過了“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證書。該獎項是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陸汝鈐成為該獎項首位獲得者。
評審委員會李德毅、譚鐵牛等四十多位院士專家一致贊揚陸汝鈐作為我國最早開展人工智能理論與技術研究的學者之一,過去數十年在知識工程方面取得的系統性創新成就為國際所公認,貢獻卓越。
如今,86歲的陸汝鈐仍抓緊一切時間學習。他坦言:“我每天都要看文獻,不看文獻就要落后了。”為了給自己一個更純粹的研究環境,他幾乎不用手機。“不想讓別人太容易找到我,不然思考會被打斷。”而對學生和青年,陸汝鈐常常送上一句愛因斯坦的話:“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