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曹宏萍
初次見到劉翔,在這個1996年出生的大男孩身上,我看到了超出同齡人的成熟和睿智。從2015年初創團隊,到2017年注冊成立南京精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再到如今初具規模的江蘇天達匯中企業管理集團,談及六年來的創業歷程,他滔滔不絕,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
劉翔出生在江蘇高郵市一個普通家庭,父母忙于生計,很少過問他的學習,他更多的時間是和祖母一起度過的。“奶奶沒有辦法解答我課業上的問題,但是她會領著我去老師家里請教。她無法直接告訴我該怎么做,但教給了我尋求幫助、獲得答案的方法。這種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讓我從小就很獨立。”談及陪伴他長大的祖母,劉翔的語氣格外溫柔。
讀中學時,劉翔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和很多青春期的男孩一樣,喜歡打游戲,喜歡搶先把作業寫完然后放肆去玩。“因機緣巧合,我被推薦到家鄉的重點高中高郵中學讀書。”入校時,劉翔的排名幾乎是墊底的,恰恰是因為被眾多更優秀的同學包圍,他慢慢有了提升。“在學校里,沒人會跟你一起玩,唯一能交到朋友的方式就是問‘我有道題不是很明白,能不能給我講一下?’”劉翔回憶說,“我最好的朋友是班里的第一名,和他一起學習讓我進步很快。數學是我最擅長的科目,開始只能考七八十分,但高考考出了187分!”
2014年高考后的那個夏天,劉翔被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錄取,就讀于機械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我很喜歡自己動手做東西,很享受創造的快樂!”自此,劉翔走上了科研發明之路。
“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學校濃厚的科研氛圍。大一學期末,我加入了校機械創新設計協會。在那里,老師和學長毫無保留地帶著我們找課題,做項目,輔助登車系統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說起母校,劉翔滿懷感恩,“當時可以申請到的項目經費很少,只有一兩千元,為了節約成本,我們的模型結構只能選用木料來做。我和伙伴坐地鐵到莫愁湖畔的五金店購買木料,板材太大沒有辦法搬運,我們就央求老板裁切成一塊塊小木板,手提肩扛著上了回學校的地鐵。”輔助登車裝置致力于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解決搭乘公交車困難的問題,當老人需要登車時,系統會自動延伸出一個帶有坡度的連接板塊,此外,針對使用輪椅的乘客還設有傳送功能。這項發明獲得了全國高職高專“發明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
在校期間,劉翔和協會的小伙伴們做出了各類新奇有趣的東西。“花生采摘機的點子是一位學弟在一次項目征集會上提出來的,來自農村的他想幫助家里減輕采收花生的壓力。為了熟悉花生的采收過程和特點,我們特地跑到鄉下去調研。經過反復修改調試,做出了花生采摘機的模型,機身有常見收割機的一半大,集挖掘、分離、分揀功能于一身。”劉翔講述著創造的快樂。
成功的喜悅背后,是創業的艱辛。2015年,劉翔和幾個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創業,編寫出一款名為“e 生活”的手機App。“這是一款類似于網絡社區的App,在手機上發布生活需求,設定范圍內的用戶可以提供相應的服務或者回答。”然而,一場大雨幾乎讓他們的心血付諸東流。齊膝的雨水將主機浸透,代碼底稿、測試數據全都丟失了。好在桌上一臺筆記本幸免于難,劉翔和伙伴們日夜趕工,重新完成了這個項目。最后,這項專利以40萬元的價格被上海一家公司購買,劉翔和伙伴們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靠著這40萬元啟動資金,劉翔和團隊研發出了“拳頭”產品——“秒park”智能化輔助交通系統。這是一個智能化停車系統,配合智能鎖使用,除了能夠預約車位、自助停車繳費之外,還推出了“共享車位”的概念。購買車位的業主可以在車位空閑時段標注出明確的收費標準將其出租。“到2018年下半年,項目資金已經用完了,但大家都不愿放棄,我們堅信,這是一個非常有前景也非常有意義的項目,必須想盡辦法做下去。”那些天,劉翔四處奔走尋求幫助,更令他感動的是,幾個伙伴不約而同地選擇出去找工作,用賺來的錢繼續完成項目。
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項目獲得了南京市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30 萬元的項目扶持資金。劉翔和伙伴們欣喜若狂,加班加點,終于在2019年完成了系統的設計,并嘗試投入市場使用。如今,這項專利已經給公司帶來了近百萬元的盈利,這讓劉翔感到非常欣慰。
劉翔很有感觸地說:“創業并不是做出一個個項目,然后利用它們去賺錢,而是讓團隊的伙伴們都能獲得幸福感。”他很慶幸六年來一起奮斗的伙伴仍然在身邊。他和伙伴們在公司之外有一個“秘密基地”,休息時聚在一起吃飯、打球、玩游戲。“我燒得一手好菜,他們多半是沖著飯來的。”劉翔風趣地說。
團隊成立之初,呈現出絕佳的“配置”,這讓劉翔很驕傲。“團隊的兩位技術擔當都是我的室友。國梁是一位學習能力非常強的伙伴,他的畢業答辯讓導師都驚呼難以置信。他碩士畢業后去了一家行業領先的企業。我們約定,到2025年,他會帶著前沿的技術和理念歸隊。”
如今,天達匯中集團已經拓展出咨詢、傳媒、財務、培訓等多項業務,團隊早期的合作伙伴也都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實現著自身價值。王婷婷是團隊成立之初唯一一位女生,公司運營穩定后她想回到家鄉發展。“你可以到家鄉去開設分公司拓展業務,這很棒!”劉翔非常支持她的決定。
科研發明之外,劉翔還有更重要更想做的事。“創業這些年,我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心得,我想幫助學弟學妹,幫助更多想創業就業的大學生。”在母校的支持下,劉翔在校內設立了雙創實踐基地、創業苗圃,學弟學妹們可以通過參與項目獲得技能和實操經驗。
關于服務大學生和高層次人才,劉翔還有很多設想,比如收集眾多大學生創業成功案例,攝制成短片,存儲為案例信息資料庫,讓更多渴望創業和處于創業迷茫期的大學生找到可參考的經驗,給予他們鼓舞和干貨知識的支持;開展線下宣講和培訓,讓更多創業者獲得準確有用的優惠政策信息;與政府合作建立一個崗位推薦平臺,篩選優質的企業和崗位,幫助更多應屆畢業生“避雷避坑”……
個人申請、授權專利八十余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三項、實用新型專利九項,軟件著作權十四項,獲得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金獎、銀獎、銅獎各一項,中英一帶一路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技能大賽一等獎等省級以上大獎三十六項,累計帶動就業百余人……青春總是同夢想相伴,期待劉翔創造出更精彩的未來,影響更多青年創業者。
圖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