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葡萄
一生努力,兩袖清風,三餐飽暖,四鄰寬容。
1945年,抗日戰爭即將走向尾聲。北平中和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實習醫生張金哲的一次夜班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
那晚,一個熟悉的身影匆忙跑進醫院,是張金哲的中學物理老師何祚霆,他懷中抱著未滿周歲的女兒。小女孩因患白喉,呼吸道梗阻,命懸一線。可是急診室的醫生們卻面面相覷,沒人會做嬰兒的氣管切開術,更沒有相應的設備器械。分秒必爭的搶救時間里只剩下絕望和無奈。最終,所有人只能眼睜睜看著一個幼小的生命在面前逝去。
凝重而悲傷的氣息里,張金哲的心被刺得驚懼而清醒。“不會”“沒有”是兩個多么可怕的字眼。彼時,國內醫學界對小兒外科一無所知。“越不做越不會,越不會越不敢”,結果當傳染病擴散呈嚴峻趨勢,五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死在襁褓中。
1950年8月,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張金哲憂心忡忡地匯報:北大醫院1948年至1950年間小兒外科病死亡率高達29.6%。大家紛紛提議,成立小兒外科刻不容緩。這個重任自然落在張金哲肩上。單槍匹馬建立全中國第一個小兒外科醫學專業談何容易,然而,格外艱難的成長歲月也催生了張金哲格外堅韌的品格。
1955年,張金哲正式調入新建的北京兒童醫院,主持建立獨立的小兒外科團隊。此后,隨著各省綜合性兒童醫院的建立,兒童醫學體系也逐漸建立起來。

張金哲(右二)
白求恩曾說過,“一個外科大夫至少是個木匠”。張金哲有一雙巧手,而且是從小鍛煉出來的。他出生在天津市寧河縣海濱鹽村的一個木工家庭,師傅們總愛給他做些小玩具。他在一旁看著,漸漸明白了些,自己也學著做些簡單的小物件。年幼時,張金哲天天在作坊玩耍,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習慣就在那時養成了。
多年后,當張金哲成為一名外科醫生,這樣的本領有了用武之地。尤其在小兒外科的初創階段,正好趕上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封鎖,許多專用的手術器械無法進口,國內也不生產,只有自己琢磨,自己創造。
張金哲的宿舍儼然成了家庭作坊,鉗工、木工、電工方面的工具一應俱全。張金哲還給自己的扶手椅裝上了小臺鉗,方便操作。有些工具的改造原理相對簡單,只需要把成人用的器械改小,比如將成人用的麻醉喉鏡鋸掉部分,改成各年齡段都能用的插管喉鏡。但另一些則沒那么容易了,限于材料的缺乏和技術的壁壘,需要徹徹底底的原創才可能解決問題。
彼時,張金哲因為買不到鈉石灰,自己設計制造了低阻力單向麻醉活瓣。他還根據抽屜搭扣的原理,制作了巨結腸手術所需要的環鉗。這些都需要經過多次動物實驗證實有效后方能臨床應用。
然而,對于小兒外科來說,更難的是麻醉。全麻還是局麻?用多大劑量?怎么能確保孩子沒有痛感不哭不鬧?這些都是前人未曾解答的問題。
張金哲想到了麻醉學家謝榮。1948年,謝榮曾赴美國任底特律偉文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麻醉科代理總院醫師,回國后在北京大學醫學院任教。在他的協助下,張金哲首創了肌肉注射硫噴妥鈉基礎麻醉方法,使患兒睡眠后能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在20世紀50年代特殊困難時期,他們為小兒麻醉事業鋪下的第一塊磚,有效推動了小兒外科手術在各地的開展。
如果說,一臺手術可能挽救一條生命、牽動一個家庭的悲喜,那么,一項技術的發明,將千百倍地放大治病救人的效果,讓醫學的進步惠及更多人。張金哲不僅在手術臺上有一雙巧手,也是精進的研究者和發明家。從醫一輩子,他為小兒外科進行了50 余項技術發明改進。其中,用于小兒先天性巨結腸手術的“張氏鉗”、用于膽道再造手術防反流的“張氏瓣”、用于先天性無肛門手術的“張氏膜”,曾在臨床上廣泛應用。這些進步讓中國小兒外科從零起點到用實力說話,逐步獲得國際認可。
1997年,張金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但他的生活仍是那么簡單、從容。他曾寫下一幅字掛在家中:“一生努力,兩袖清風,三餐飽暖,四鄰寬容。”這是他作為一名醫者的理想與堅持,也是畢生的修身之道。
只有懂得小兒外科,懂得愛孩子,愿意為此付出心血的年輕大夫成長起來,才可能把所得的經驗傳下去,傳開去,跟隨時代的發展迭代進步。為此,張金哲對進修醫生格外重視,直到96 歲仍在講臺上授課,查房討論、示范手術毫不含糊。
2014年7月的一天,張金哲像往常一樣準時來到教室,似乎沒有什么不同。但沒有人知道,在如常的精氣神和為人師的風貌背后,是怎樣一顆堅強隱忍的心,暫時忍住了剛剛失去愛人的痛苦。就在前一天,與張金哲一起走過七十多載人生的老伴沈思濂去世了。學生們后來心疼地問,出了這么大的事,為什么不調課?張金哲只是說:“不能因為我自己的事情影響教學工作。”
沈恩濂不僅是張金哲生活中的伴侶,更是精神上的知己。然而,自然衰老是無法回避的,唯一能做的便是坦然接受,積極面對。于是,張金哲給眼睛換上了人工晶體,耳朵裝上了助聽器,心臟也安了起搏器……有賴于這些技術進步,這位耄耋醫者依然可以維持獨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堅持奮戰在臨床一線。
2020年9月25日,張金哲迎來百歲壽誕。他特意寫了一幅書法:“天有不測風云,人有科學政策。”落款:“百歲兒醫張金哲。”一面是從容無懼,一面是堅定進取,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最嚴峻的時候,這位滿頭銀發的院士依然堅持走在查房隊伍的最前面,用自己一輩子步履不停的力量,寫出一代兒科醫生最動人的風骨。
張金哲,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外科學院榮譽院士,曾獲國際小兒外科界最高成就獎——英國皇家學會“丹尼斯布朗金獎”以及世界小兒外科學會聯合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他的從醫經歷是我國小兒外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艱辛發展歷程的縮影。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