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向箔

朱以勛
江蘇省睢寧縣有一個教育世家,一家出了26 位教師,三尺講臺傳承五代人。這個大家庭不僅扎根鄉村教育,點亮鄉村的文明之光,滋潤鄉村教育的沃土,而且把愛鳥護鳥的環保理念一代代傳承下去,讓鄉村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桃花源。
1940年出生的朱以勛不出意外地走上了教育的道路,他的爺爺、伯父都從事鄉村私塾教育20年以上,父親朱碩翰在原睢城鄉和平小學從教37年。耳濡目染之下,他和兩位兄弟朱以儉、朱以斌都走上了三尺講臺。
和鳥結緣則要追溯到朱以勛讀小學的時候。有一天,他跟著小朋友去樹林里逮鳥,用自制彈弓射下一只貓頭鷹。朱以勛回到家,開心地把“戰利品”展示給父親看。沒想到父親臉上一點笑容也沒有,還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別看貓頭鷹模樣長得丑,卻是捕鼠能手。每年抓鼠一千多只,你要做個小衛士,保護它們不遭害。”
父親的告誡直抵朱以勛的心里,他羞愧極了。后來,在他和父親的悉心照料下,貓頭鷹恢復了飛行能力。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他們來到當初逮鳥的小樹林,把貓頭鷹放歸了大自然。看著貓頭鷹回歸樹林的身影,那一刻,朱以勛感到真正的開心。
長大后,朱以勛走上教學崗位,成長為睢寧縣大余小學校長,但他始終記得當年父親帶他放飛貓頭鷹的那一幕。小鳥是人類的朋友,他要把這顆種子種到更多小學生的心里去。
在朱以勛的帶動下,大余小學的師生們四十多年來堅持愛鳥行動。多年來,朱以勛帶領師生考察本地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種類、數量、功能、貢獻,帶領學生制作千余只人工招鳥巢箱、獸窩,讓野生鳥、獸越夜過冬,防御雨雪,繁育后代。學校成立護鳥小分隊、小鳥醫院、飼養小組,給病鳥治病、治傷。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大余小學成為我國偏僻村小自制標本最多的學校。
當時,有不少農村孩子在課余時間捉青蛙、搗鳥窩,為了改掉他們的這個習慣,朱以勛創新課程——給鳥(動物)評功發獎:“我為啄木鳥評功發獎。啄木鳥長得俏,有的穿花衣,有的穿綠袍,一天到晚忙不停,樹林里把病樹瞧。梆梆梆,這敲敲,梆梆梆,那找找,對準蛀蟲藏身處,尖嘴如同手術刀,病樹得救新歡笑。”這些順口溜般的段子源于當年父親對他的啟發,特別有利于在小朋友中口耳傳誦,引導孩子們愛鳥護鳥。由于大家長期以來認為麻雀是害鳥,朱以勛靈機一動,創作了為麻雀平反的科普兒歌。孩子背熟了,家長聽懂了,當地群眾再也不把麻雀當作敵人了。

朱以勛資助貧困學生
朱以勛的愛鳥行為深深感動、教育了學生,學生又去影響家長,使大家都去愛護野生動物、愛護環境。青年農民王中化發現一只受傷的天鵝,冒著寒風和妻子步行近10里,用筐把天鵝抬到大余小學,懇求朱以勛把天鵝治好。朱以勛異常激動,掏出50元工資獎勵給這對愛鳥的青年夫婦,同時自己連續三天三夜守護在天鵝身旁。
盡管朱以勛和“小鳥醫院”的小“醫生”們精心護理,但由于天鵝的傷勢過重,只活了十二天就死了。學生流淚了,教師流淚了,校長流淚了。解剖后發現,天鵝身體里有六顆鋼彈。為了讓扼殺野生動物的悲劇不再重演,朱以勛發動全校師生并執筆撰寫《愿全球和平昌盛鳥語花香倡議書》。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倡議書后,國內外紛紛支持響應,到現在已有來自十多個國家的八百三十個團體數萬人在百米綠綢布上簽名蓋章。許多知名人士也懷著激動的心情聯名給大余小學師生寫公開信,表達堅決支持他們愛鳥獸蟲魚、愛自然的行動。
朱以勛還結合農村的特點,把保護農村生態環境、防止污染、開發和利用農村能源資源結合到自然課教學中。他結合自然課風、光、熱的教學,帶領師生在廁所下建造自流式化糞沼氣池,解決鄉村教師燒水、照明困難,并在鄉村推廣。1991年,大余小學被確立為江蘇省省級環境教育試點學校,1998年被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會確立為中國中小學綠色教育行動試點學校。
四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小學生長大了,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村里要修座橋,在大余小學讀過書的村支書說:“橋頭要刻上‘愛魚蟲鳥獸,保生態環境’。”一位農民說:“百鳥朝鳳什么樣,現在我們這兒就是什么樣。我家屋前屋后有四十多窩鳥。”這些年,大余村的糧食產量在逐年增加,農藥使用量在逐年減少,這正是護鳥的回報。
朱以勛帶領學校師生愛鳥、護鳥,打造了一所聞名全國的“愛鳥小學”,形成了“傾聽天籟,尊崇自然”的校訓,挽救了數以萬計小鳥的生命。
朱以勛的大女兒朱春華、二女兒朱淑梅、兒子朱淑君都曾是大余小學的學生,受父親影響很大。“有一次,父親把母親賣油菜籽的錢‘偷’去買木頭做鳥箱了,當時母親非常生氣,那是準備買電風扇的錢,但我和姐姐、弟弟都支持父親,說我們不怕熱。”朱淑梅現在也是大余小學的教師,提起父親的“糗事”,仍然歷歷在目。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她和姐姐、弟弟許下心愿,一生執守三尺講臺,傳承自然教育。
朱春華在邱集鎮大余村小學從教34年,現已退休。兒子朱淑君教齡30年,現在邱集鎮村小任教,兒媳婦曾在睢寧縣高級中學附屬小學任教。接班人也已經成長起來了,孫女朱雨晨教齡已滿十年,孫子朱宇陽、孫媳婦薛如玉現在都是幼兒教師。
一門育桃李,家風即教風。“我不僅是學生的老師,更扮演著一個大哥哥的形象。在教學過程中,我給他們講爺爺愛鳥護鳥的故事,宣傳綠色環保理念。”朱宇陽說,選擇教師行業,同樣是因為受到家庭的影響。
又是一個鳥兒無處覓食的陰雨天,朱以勛的孫輩們帶領護鳥小分隊的孩子們踏著泥濘的小路,頂著大風向樹林里大踏步地走去――他們又給鳥兒送食去了。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