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酉告

提到美國的南方文學,人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亂世佳人》。其實,這部驚世之作的出現得益于另一部作品的引薦,那就是南方文學的啟航之作——同樣獲得普利策文學獎的《上帝懷中的羔羊》。
這本書的故事背景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前20年左右,那時的佐治亞州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既不是擁有奴隸的種植園主,也不是高喊解放黑奴的資本家,歷史的卑劣和進步與他們無關,他們只希望扎根于這片沃野,找到歸宿和財富。
第一代墾荒者文斯和妻子西恩育有四名子女。女兒希恩勤勞溫良,新婚燕爾,跟隨丈夫倫祖去了屬于他們小家庭的土地生活。大兒子賈斯帕內斂沉默,一直未婚,留在父母家幫忙。次子里阿斯桀驁不馴,從海岸鎮帶回了高傲美麗的新娘瑪戈特。小兒子杰克敏感膽怯,總喜歡一個人在野外游蕩……
有些人來到此處耕耘,有些人則渴望更遠的遠方。干旱、饑荒、生死、戰亂,惡劣的生存條件下,希恩經歷著一場又一場嚴酷考驗。她的弟媳——看似離經叛道的瑪戈特卻渴望平靜的生活,而心性不定的阿斯卻一直拒絕承擔家庭的責任,甚至離家出走……最終,希恩與瑪戈特卻成了支撐整個家族的力量,在歲月流年里相互攙扶著前行。
該書作者凱洛琳·米勒出生于美國佐治亞州的維克羅斯市,后隨同作英語文學教授的丈夫移居巴克斯利。據說她當時跟孩子們一起短途旅行,途中注意到一些老屋里的老人會講很多早期的故事,令她萌發了籌劃一部小說的想法。她的父系和母系家族均扎根于韋克羅斯,外曾祖父在美國開拓時期長期生活在邊地。她開始花時間從家人和周邊鄉村收集這些邊地的生活資料,經常以購買黃油和雞蛋為由接近那些會講故事的老人。
取材于這些珍貴資料的《上帝懷中的羔羊》一經出版就引起了美國評論界和大眾的強烈關注,先后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和法國費米娜文學獎并掀起一股南方文學熱潮。愛好者中也包括麥克米蘭的編輯羅德·拉薩姆,在讀過這部作品后,他把目光投向南方文學,并成功挖掘出版了《飄》。而《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也非常喜歡《上帝懷中的羔羊》,盛贊其為“最偉大的南方文學,亦是我的最愛。”
《上帝懷中的羔羊》出版之前,關于內戰前南方農民的生活資料其實非常稀少。因為貧窮白人絕大多數都疲于奔命,沒什么業余時間,且沒受過教育,幾乎沒有日記或信件留存。史學家也只能通過人口、農作物產量、教會成員身份或政治參與度等數據來揣測當時的狀況。媒體一致認為,米勒能以散文般優美的語言和史詩般磅礴的氣勢,極為忠實地重現內戰前一個與世隔絕的邊地村落里男男女女的生活現狀,還原開拓者們于大自然中的渺小和內心世界的強大,得益于她所做的大量調查和采訪以及其文學語言的天賦。
從獲獎之日起,《上帝懷中的羔羊》便被公認為南方文學經典范本。可以說它補充了《亂世佳人》中缺失的那個階層。兩本書結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美國南方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