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益 張維誼 王靜芝 豐東升
地理標志農產品(以下簡稱“地標農產品”)是指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因此,地標農產品成為各國各地區發展品牌農業重要的支撐。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中7大類知識產權,地理標志即是其中之一;2020年9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洲聯盟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協定》簽署,目前已有89個地標農產品列入中歐互認清單,可以直接進入歐盟市場。
崇明位于長江入海口,是中國第三大島,西接長江,東瀕黃海、東海交界處,南與浦東、寶山、嘉定及江蘇省太倉市隔江相望,北與江蘇省海門市、啟東市一衣帶水;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5.2℃,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素有“長江門戶”“東海瀛洲”之稱。
崇明獨特的通江達海地理區位,溫和濕潤的氣候,水土潔凈,空氣清新,環境優良,不僅成為南北生物資源交流繁衍的重要過度地帶,也是江河湖海生物的重要生長、繁殖集聚區,因而孕育了多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物資源,具備了良好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的條件與基礎。如崇明金瓜、崇明白扁豆、崇明山藥、崇明香酥芋、崇明甜蘆粟、崇明小菠菜、崇明香芋、崇明白山羊、崇明沙烏頭豬、崇明清水蟹、崇明老白酒、崇明西紅花等都已被上海市民熟知。
崇明的地標農產品保護登記工作始于2010年,起步時間比較晚。2011年11月,崇明白山羊獲得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成為上海首個地理標志產品。截至2020年底,全區共有崇明白山羊、崇明沙烏頭豬、崇明金瓜、崇明水仙等4個農產品獲得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占全市總數的25%。
但是多年來由于重登記輕保護,加上全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市場變化及環境保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崇明的地標農產品僅僅停留在了保護登記階段,后期未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壯大,甚至出現了產業規模不斷萎縮的現象。如“崇明白山羊”,從保護登記時的產業規模25萬頭下降到了不足9萬頭;“崇明沙烏頭豬”2013年獲得登記證書,產業規模為4.8萬頭,而目前只有0.2萬頭;“崇明金瓜”2014年獲得登記證書,產業規模為1.5萬畝,而如今只有0.7萬畝,減少了近一半;“崇明水仙”2015年獲得登記證書,產業規模為1500畝,而如今也只有600畝,減少了六成。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要求,提出了新“三品一標”概念。品牌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靈魂,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發展品牌農業是提升農產品知名度、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文化內涵以及附加值的良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
崇明作為上海最大的農業區,正緊緊圍繞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總體目標,圍繞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的方針部署,以推進崇明區域公共品牌為抓手,全力發展都市現代綠色農業。而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是推進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的重要支撐,也是發展區域特色產業、推進鄉村振興、提升品牌形象的有效發力點。
首先是加大對已登記地標農產品的保護與開發
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用5年時間利用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在全國培育發展1000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崇明白山羊”“崇明金瓜”分別于2020年、2021年列入了保護工程,獲得了國家財政的支持。要充分利用這個契機,分別從提升產品質量和特色品質、綜合能力建設、品牌發展與規范管理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推進崇明全區已登記地標農產品保護與開發,使之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為崇明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作出貢獻。
“崇明白山羊”經過一年多發展,效果已經顯現。建立了崇明白山羊特色品種繁育基地1個,開展保種基地內種羊的基因分型檢測;規模化養殖場總存欄量從4000頭上升到7000頭,500頭以上的養殖場增加為3家;建成了一個肉產品加工車間,提升產能供給能力,改善加工環境,提升衛生質量;文化習俗得到系統的整理和展示,多種途徑宣傳與推廣,提高了品牌知名度。
其次是加強對潛在地標保護資源摸底,制定規劃促進保護登記
區地標保護工作管理部門組織專門力量,對全區具有潛質條件的區域特色農產品進行摸底調查,根據本區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并結合區域特色的人文歷史、品質特性和特定的生產方式等要素,梳理出了崇明清水蟹、崇明扣蟹、崇明大米、崇明翠冠梨、崇明香酥芋、崇明甜蘆粟、崇明小菠菜、崇明山藥、崇明白扁豆、崇明西紅花等具備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的產品,并根據地標保護登記要求對以上產品相關材料進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礎之上,制定全區農產品地標保護登記工作三年規劃,爭取把更多的區域特色農產品列入國家地標保護登記,全力為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和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內涵支撐。
第三,加強區地標農產品與崇明區域公共品牌的對接與聯動
隨著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不斷推進,以及崇明全區農產品綠色認證的全面展開,“綠色崇明”,優質、安全崇明農產品的口碑已然深入人心。2017年以來,崇明不失時機地以“崇明清水蟹”“崇明大米”為起點,通過保種育種、種養技術提升等手段,陸續整合打造了“崇明金沙橘”“崇明翠冠梨”“崇明蔬菜”“崇明白山羊”等六大崇明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
農業品牌打造的核心是農產品+地域+共享+品牌,同時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創、共推、共保護、共享。可以看出,地標農產品與區域公共品牌發展是并行不悖、相互促進的。地標農產品是區域公共品牌打造的基礎與核心,通過地標農產品的發展可以迅速凝聚區域公共品牌的口碑與影響力,同時區域公共品牌的發展也反過來推動地標農產品的進一步壯大與可持續發展,相得益彰。
第四,突出重點投資聚集
在目前崇明已經形成的六大區域公共品牌基礎上,以地標農產品為核心,圍繞核心示范基地的基礎設施、生產條件、信息化裝備、文化宣傳等方面,聚焦現有崇明特色產品財政性資金與國家地標保護工程資金,重點打造六個左右核心基地,提升地標農產品的影響力、區域公共品牌的凝聚力和崇明農產品的號召力,以促進地標農產品產業的逐步壯大,同時也成為崇明農業文化旅游重點打卡地。
第五,要建章立制強化標志管理
根據《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規范》等制度,制定對地標證書持有人和授權用標人的規范性管理制度,并加強日常監督與指導管理工作,確保地標農產品的技術規范、執行標準、標志使用等落到實處,讓地標產品顏值“高”起來、主體“強”起來、產業“活”起來、品牌“亮”起來,促進地標產品、產業健康持續發展與壯大。
第六,完善制度加強領導
要完善四支隊伍建設。一是要成立以農業農村委分管領導為組長,區農業農村委各相關業務科室及相關技術推廣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崇明區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對全區地標保護工作整體指導和整體規劃,編制崇明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規劃,統籌崇明地理標志產品的申報和品質保護、品牌宣傳、產業發展等工作。二是成立以區地標保護工作業務管理部門為主的地標保護工作執行機構,對全區地標農產品保護、登記及地標證書持有人進行管理。三是規范和明確地標證書持有人權責,他們是地標證書授權使用人的管理者,要切實擔負起維護地標證書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好地標農產品品質與品牌。四是地標證書授權使用者,涉及眾多農業企業,其行為直接關系地標農產品的發展,要加強地標證書持有人對地標證書授權使用企業的管理,要有有效的約束機制,要形成地標證書使用人的進入與退出等獎懲機制,使其能夠按照地標農產品生產標準規范要求進行生產,生產出符合地標要求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