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思
你是否在生活中留意過這樣一些時刻呢?在跑步的過程中,突然聽到節奏感強烈的音樂時,我們的腳步好像會不由自主地跟隨著它的拍子律動;當我們聽到多年前流行的音樂時,如電視劇《還珠格格》主題曲《當》,腦中就會浮現起小燕子和五阿哥他們在草原上策馬奔騰的樣子;小時候背古詩詞困難的時候,老師用童謠或是歌曲的形式幫助我們吟唱出來,好像很快就會記住了。類似的場景,你可能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即便你是從未接受過任何專業音樂訓練的人,似乎音樂也會對你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那么音樂到底為什么能夠影響我們呢?為什么它能夠成為當今的一種治療方式呢?音樂治療又是怎樣的一種專業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
音樂無處不在
音樂之所以能夠對許多人產生影響,首先是因為它的存在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縱觀一生,音樂其實一直陪伴著我們經歷人生的各個階段。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我們最開始接觸的音樂就是來自母親或是照料者哼唱的搖籃曲,搖籃曲不僅能夠給予嬰兒聽覺刺激;哼唱—聆聽的過程中,母親也是在與嬰兒建立更親密的情感聯結。在我們幼年時期,音樂也成了我們發展社會交往能力和提高認知功能的一種載體。我們在兒歌《找朋友》中學會了如何與其他小朋友進行社交,在歌曲《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上學歌》中慢慢學會了一些基本的社會行為準則;我們也同樣在歌曲《字母歌》《哆來咪》中學會了一些基礎知識。
當我們步入學齡期,音樂也時常出現在我們的課間操、運動會上,給予肢體運動聽覺上的刺激和結構上的引導。音樂課上,我們也通過一首首經久流傳的歌曲和戲曲接觸到了歷史文化故事;在這個過程中,也同樣培養了我們的審美能力。待我們進入成年時期,下班后會與朋友一起去唱卡拉OK,用音樂幫助自己宣泄情緒與釋放壓力;人們也會選擇那些歌詞與自己產生共鳴的歌曲來傳情達意;人們還會在一個人的時候聆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幫助調節情緒。當我們步入老年時期,許多人會去參加合唱團、樂團,在音樂中結交朋友;吃完晚飯后會去跳廣場舞,跟著動感的音樂鍛煉身體;在電視上或手機里聽到自己年輕時代流行的音樂時,會回憶起一幕幕往事。
橫向來看,音樂也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上班路上,在汽車或是地鐵里都會聽到音樂廣播;我們去逛街、吃飯,商場里也會播放背景音樂;我們看電視、看球賽、看綜藝節目,也總會聽到各種主題曲和插曲;臨近春節,大街小巷也都會播放各種節日歌曲。因此,無論你是否曾經主動去接觸音樂,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都難以避免地與音樂有過交集。或許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或許成為我們接受認知信息的一種媒介,也可能會是某種社會儀式的必要環節,還可能成為我們肢體鍛煉的加速器,更可能成為我們表達想法的一種途徑。音樂與我們生活的復雜交織也就成了我們能夠使用音樂作為一種治療方式的首要原因。
音樂對人的影響作用
美國著名音樂治療專家、紐約音樂與神經功能研究所執行董事兼聯合創始人康森塔·托馬伊諾博士通過大量研究總結發現,人之所以能夠感知音樂,并不是因為我們大腦中的某個特定區域的存在,而是因為大腦各個區域的共同協作以及大量神經網絡連接而產生的。我們大腦中的CEO,前額葉皮質主要掌管著我們的高級認知功能,例如解決問題、做決定、預見等執行能力,它能夠幫助我們在聆聽一段音樂時感知和發現某個音符的演奏錯誤。運動皮質則能夠幫助人們在演奏音樂時去協調我們的精細運動和粗大運動。感覺皮質能夠幫助我們在演奏音樂時得到觸覺反饋,從而根據需要調整我們的演奏力度。聽覺皮質則幫助我們感知和分析音高。小腦是運動控制的處理器,由于聽覺系統與小腦擁有豐富的連接,因此它會引發我們在聽到音樂后出現自主運動反應,例如隨音樂舞動、腳跟著音樂打拍子等。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與海馬,是主要負責我們對音樂產生情緒以及建立音樂記憶的區域。這些區域的共同作用使我們能夠參與到音樂體驗活動中,并且能夠接受到音樂產生的不同影響。
神經學音樂治療創始人、美國著名音樂治療專家邁克爾·薩伍特博士在許多前人的研究中發現,音樂和大腦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雙向關系,即大腦創造出音樂,大腦也被音樂所影響和改變著。大量研究顯示,人們在參與音樂演奏、演唱、聆聽以及創作等各種體驗時,音樂可能會對人類的交流、生理、認知、社交以及情緒功能產生影響。
音樂與語言
音樂如語言一般,也是一種交流方式。盡管語言相較于音樂傳達的信息更加明確和具體,但是音樂和語言在交流的層面上也具有許多共性:他們都能夠表達思想與情感;他們都由基本的符號組成,也具備一定的組合規則;都能夠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信息的傳遞,也同樣能夠通過書面的方式予以記錄;兩者都能夠通過聽覺來獲取信息。正是因為音樂具有類似語言的表達功能,當代醫療領域中有許多音樂治療師利用治療性演唱、旋律音調治療等方式來幫助那些失語癥患者逐步重拾語言功能。我們時常發現那些患有表達性失語癥的患者無法正常進行語言表達的同時,卻能夠在音樂的活動中清晰地演唱出歌詞。許多神經科學家和音樂治療師嘗試對其進行解釋,其中一些研究通過腦成像技術發現,當人類在進行演唱時,它會運用到音樂的很多元素,例如旋律、音高、節奏等,而這樣一個復雜的過程會涉及大腦的許多區域及神經網絡連接。因此,音樂治療師就是運用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來幫助患者訓練語言功能。
音樂與生理運動
大家會發現,我們在運動場上準備進行踏步練習時,老師提前吹幾聲口哨或是喊出幾次運動口令后,我們就都能夠很快地按照這個節奏進行整齊的原地踏步或齊步走。這是為什么呢?音樂治療專家邁克爾·薩伍特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可預期的、有規律性的、重復出現的節奏信號會促進我們肢體運動中的肌肉控制。這主要是源自我們的肢體運動會與節奏性的聽覺刺激在時間上進行同步,即聽覺—運動同步(Synchronization)效應。這是怎么產生的呢?聲音刺激會喚醒脊柱內運動神經元,使運動系統處于興奮和預備的狀態。當這種聲音以重復的、有規律的節奏形式出現時,并持續對人進行聽覺刺激,這種促發效應就會喚醒運動神經元,并激活肌肉在可預期的時間結構中工作,從而產生了同步效應。因此,當人們聽到有規律的音樂節拍時,就能夠通過這個節拍來預計運動的速度,做出與音樂節奏相匹配的規律性動作。許多音樂治療師運用這樣的同步效應,在臨床中幫助大量神經受損患者,如腦卒中患者、外傷性腦損傷以及帕金森患者,使用穩定的節奏和患者喜歡的音樂來輔助他們的肢體運動康復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