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說起教室的樣子,大家腦海里浮現出的畫面往往是講臺、黑板、整齊排列的桌椅,現在還常有投影、幕布。新學校或者學校新建教學樓在基礎設施方面,硬件條件往往會得到改善,但是教室的樣子依然相對傳統,而我認為,改善基礎上,還要有改變。因為,教室的樣子,不是簡單的物理空間的布局問題,而可能關乎教育理念、教學法,甚至可以說是學習理論在空間、實體上的折射,虛(育人的哲學)在這里深刻地影響著實(教室的樣子)。
以我長期教學時熟悉的管理學院的教室舉例,為什么越來越多的教室,選擇了馬蹄形、倒V形,或深槽形的設計?60~90個座位,層層疊疊地在主講人面前延展開,站在馬蹄形陷下去的中心,你能夠跟每一個坐在座位上的同學進行無障礙的交流——無論是語言問答,還是眼神手勢。你能看到每個同學桌前插立的名牌(字真的是非常大),如果是高管教育項目,上面還有所在公司的名稱。當一個同學發言時,坐在他前方的同學很輕松地就可以將靠背椅扭轉過來,面對面,傾聽和關注(而非接收來自后腦勺方向的聲音)。不需要用擴音器,即便是在角落,教師和學生的聲音都能夠清晰地聽到。教師也可以自由地在教室座位的兩個45度甬道間走動,更親近學生或講或聽或問。
這里面,存在著一些重要的問題:誰是教室的主人,或者主體、主導?是教師,還是學生(學習者),抑或是都作為主動學習者、積極參與者的教師和學生?誰(該)是教室的焦點?比如大家的目光、注意力的焦點、聚焦時間最長的地方,是黑板板書、是投影內容、是教材、是教師,還是其他?
實踐中的小細節,其實都很忠實地體現著大哲學。如果你把學生看作主體,那怎么考慮教師有麥克風而學生沒有麥克風的問題?學生的參與(發言、討論、爭辯)是裝飾還是橋段過渡,抑或是真正在教室里課堂教學中最應該發生的最可寶貴的行為?如果把投影看作焦點,那怎么才能讓學生認為他的發言、他對于問題的看法不是假想敵、錯誤的靶子,真正的標準答案已經“早早地”準備好、存檔在電腦里準備投影出來?如果你覺得板書雖然應該反映問題解決的思維流動,但框架感應該在板書中得到很好的呈現,那怎么才能避免讓學生產生教師在有選擇地按照預設的邏輯把學生的發言寫到黑板上,沒有被選上的發言是否有偏了、錯了、“沒有資格”登大雅之堂的“挫折”感受?站在講臺上的教師,是否有sage on the? stage(講臺上的圣賢)的隱喻,是否讓教學場景等同于教材的播音版,是否可以把教學過程認為是成熟的理論:從一個灌滿了水的容器轉移到另一個空的容器?這些,并非有關偏好設置的小問題、傻問題,而是關乎育人成效的大問題、真問題。
桌子是不是桃木做的,椅子是不是腰椎曲度友好型,投影的流明數夠不夠高,擴音器有沒有吱吱響,跳出這些糾結,去思考,倘若我們真正有了錢有了地建了新的樓,就一定會設計出、建造成 “更好的”“更有價值的”教室嗎?頭腦中習慣了的教室的樣子,是否會束縛我們在理念上做些真正的改變?
教室的樣子,影響著教學的樣子、教育的樣子。邏輯上的、行為上的教室,才更考驗關鍵的教育思想落地的水平。當我們拆解Class Room這個詞的時候,要注意中間有個CLASS,想象成傳統的“班級”,不如理解為學習的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學習發生的過程,是發生在ROOM(空間、余地、可能性)中的過程——ROOM這個詞說的就是空間、余地、可能性,這里沒有什么定型或者固定模式,需要的是用心育人、用心“教書”,用心在教育過程中探索各種可能性、發揮和彰顯教育者的想象力。
看似是桌椅擺放之類的細節,蘊含的卻是育人的理念。而“用心”的理念浸潤身在其中的師生,共同成就了教室美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