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宇雯
幼兒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幼兒園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也需要家校的通力合作。家園共育即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可以為幼兒創建良好的成長環境,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家園共育為幼兒教育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教師要利用家園共育這種教學模式,拓寬幼兒教育的渠道,提升幼兒教育的質量。
為了實現家園共育,教師要構建健全的活動模式。一是和幼兒家庭保持良好的交流。家長委員會可作為幼兒園和家長溝通的橋梁,幼兒園可以通過其告知家長學校的教學安排,家長可以通過其向幼兒園反饋意見建議等。
二是有效地利用家園手冊。教師可以借助手冊全天候地記錄幼兒的表現情況,讓家長及時了解幼兒的學習狀態,從而讓家長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家園手冊將幼兒園和幼兒家庭緊密聯系在一起,讓雙方及時溝通,找到幼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探討,一起解決。
三是提升家長參與家園共育的熱情。幼兒園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可以每月邀請家長參觀幼兒園,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學校的生活學習情況,讓家長主動地開展家園共育活動。
四是開展豐富的教育實踐活動。教師要宣傳積極健康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長的教育水平,幫助家長解決幼兒教育中遇到的難題,推動家園共育。
教師要不斷規范家園共育模式,實現幼兒身心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幼兒園要發揮牽頭作用,引導家長更好地開展家園共育活動。
一是培育一批優質教育人才。幼兒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以保證教育的專業性。幼兒園可以每周開展培訓活動,向教師宣傳先進教育理念,提升教師教育技能,豐富教師教學手段,提升教師職業素養,促進教師全面發展。幼兒園要廣泛吸納人才,優化招聘體系,嚴格篩選應聘人員,挑選綜合素養高的教育人才,建立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
二是制定科學的考核制度。幼兒園可以定期對幼兒教師進行考核,提升幼兒教師工作積極性,讓他們更主動熱情地參與家園共育。例如,幼兒園可以將家訪活動納入考核內容。家訪能讓教師與家長及時溝通,了解幼兒的成長環境,掌握幼兒的動態變化,讓家校建立良好溝通,促進家園共育模式的良性發展。
三是建設互動平臺。幼兒園可以開設多種平臺,讓家長了解幼兒的學習動向,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比如,幼兒園在宣傳欄張貼幼兒的優秀作品,肯定幼兒的學習成果,增強幼兒的學習信心,或者張貼幼兒活動的照片,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增強幼兒的集體榮譽感。
四是充分利用家長會。通過家長會,家長可以了解幼兒教育各階段的教學安排,了解幼兒受教育的情況,與教師展開良好的溝通和討論,與幼兒園達成教育共識。通過家長會,教師可以反饋幼兒的表現情況,讓家長發現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幫助幼兒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家園共育的對象是幼兒,不論是幼兒園還是家長都要將幼兒的需求放在首位。教師要結合幼兒的現實生活,制訂合理的教育內容,以滿足幼兒的情感需求,讓幼兒在幸福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家園共育以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為前提,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提倡幼兒教師和幼兒家長積極參與幼兒教育活動,實現幼兒教育目標。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以“感恩父母”為主題的活動,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讓幼兒觀看后思考生活中的點滴,了解父母工作的不易,在潛移默化之中引導幼兒學會向父母表達感激之情。
教師在開展家園共育活動時要與家長平等交流。部分教師只是一味地向家長匯報幼兒在園情況,很少與家長主動交流和溝通,這制約了家園共育的發展。因此,在家園共育中,教師和家長要互幫互助、互相尊重,及時溝通、及時交流,從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少數家長認為自己沒有精力、不夠專業,無法教育好幼兒。教師要引導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其對幼兒教育的關注度,找到幼兒教育問題的關鍵,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幼兒教育包括素質教育、人格教育、思想教育、行為習慣教育。家長要觀察幼兒的變化,關注幼兒的行為舉止。家長要樹立榜樣,保持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與幼兒進行親子互動時,可將幼兒園的課堂知識延伸到家庭教育,寓教于樂。比如,家長可安排周末暢游活動,帶幼兒深入大自然,欣賞自然風光,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或是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尊重幼兒的天性,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與觀察能力。幼兒家長要影響幼兒,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幼兒的觀察力和感受力,鞏固幼兒教育的成果,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家園共育強調家長與幼兒園通力合作。一方面,幼兒園可以讓幼兒接受系統化教育,讓幼兒快速融入集體生活,提升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社會生存能力等。另一方面,家長要提高對幼兒的關注度,做到言傳身教,以自己的言行影響幼兒,幫助幼兒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幼兒的道德素養、學習水平等。幼兒園要與家長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家園共育,以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全幼兒的人格,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橋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