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津
幼小銜接工作不只是幼兒園和小學的事,家庭和社會等因素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其中家長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視。家長影響幼兒生活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身體素質、學習態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幼兒教師要做好家長的工作,利用家訪、召開家長會、開辦家長學校和舉辦家校聯誼活動等方式向家長宣傳正確的育兒思想,幫助其學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推動幼小銜接工作順利進行。
幼兒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這是其人生的一大轉折。部分幼兒不適應小學學習生活,出現心理緊張、學習困難、感覺疲憊、精神萎靡等問題,幼兒的心理壓力大,精神負擔重。如何讓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完成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向小學生的角色轉換,這是需要家長、幼兒園和學校三方面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時間上互相靠攏
幼兒園大班的集體活動時間是30分鐘左右,動靜交替,以游戲為主,注重幼兒活動的參與度。小學上課時間是40分鐘,與幼兒園相比,靜多動少,并且要求學生嚴格遵守課堂紀律。因此,幼兒教師可以適當延長集體活動的時間,安排在35分鐘左右,讓幼兒在心理上和時間概念上都能提前做準備。
(二)學習習慣和常規要求上互相銜接
幼兒教師要幫助幼兒逐漸改正不良的學習習慣。例如,教師要培養幼兒正確的坐姿、寫姿和握筆姿勢,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中能持久地保持自己的注意力,鼓勵幼兒專心聽講、積極發言,對幼兒進行提升其思維敏捷度的專項訓練。教師要減少物質獎勵法,注重激發幼兒內心對事物的興趣和探究的渴望,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幼兒的學習動力,使他們能順利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三)培養幼兒規則意識,讓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幼兒教師要潛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讓幼兒理解和接受規則,培養其遵守規則的意識。教師可以與幼兒一同設計一日生活各環節的相關規則,例如,外出時不掉隊,喝水時不鬧不搶,游戲時遵守游戲規則,不大聲喧嘩,不影響別人等。幼兒持之以恒地踐行規則,可以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性,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習慣,為進入小學做準備。
(一)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
幼兒的閱讀活動包括自由閱讀和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活動。幼兒可以自由選擇閱讀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展開閱讀。這樣能有力地促進幼兒學習能力的發展和增長幼兒閱讀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要加強對幼兒聽說能力的培養,鼓勵幼兒大膽提出質疑,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幼兒聽說能力的提高,有助其更好地閱讀,提高其文字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加強數學計算興趣的培養
幼兒教師可以利用生活資源,教會幼兒數數,加深幼兒對數字的認識。結合幼兒園的主題活動,如在逛超市、春游預設采購、數量轉換、破譯電話號碼等數學綜合活動中,教師可以對不同層次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幼兒在生活中實踐,活學活用,學有所用。
(三)加強書寫能力的培養
為了減小幼小銜接的難度,幼兒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自身能力以及性格特點,開展形式豐富多樣的書寫活動,為幼兒順利進入小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書寫活動的目的是激發幼兒的書寫興趣。教師可以以圖畫為基礎,教會幼兒正確地使用書寫工具,教給幼兒一些書寫的基礎技能,如握筆姿勢、坐姿等,激發幼兒的書寫興趣,培養幼兒的書寫愛好,讓幼兒在書寫活動中體驗愉悅、自信及成功的情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教師可以逐漸開展以下系列活動。
1.收集并展示各種各樣的繪畫工具,如油畫棒、水彩筆、毛筆、油畫筆、粉筆等,還有棉簽、樹枝、冰糕棍等替代工具。教師利用書寫工具的多樣性激發幼兒書寫的興趣,為其今后的書寫活動打基礎。
2.合理利用自選區角活動。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水彩紙、油畫紙、宣紙、白板、油彩、水粉等輔助性材料,讓幼兒隨心所欲地涂畫。幼兒以自己的方式創作,有助于培養其書寫能力和激發其創造性思維。
3.開展“小小監督員”評比活動。教師可以評選出兩名寫字姿勢規范的幼兒,授予他們“小小監督員”的稱號,請他們在書寫活動中監督其他幼兒,幫助糾正錯誤的書寫姿勢。
4.關注“我”的名字。教師要讓幼兒明白名字的重要性,在幼兒的日用品及學習用品上寫上幼兒的名字,在值日生表、評比欄上寫上幼兒的名字,讓幼兒在自己的作品及課書上寫上自己的名字,以此引導幼兒關注自己的名字。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請幼兒介紹自己的名字,鼓勵幼兒關注同伴的名字。
5.創設良好的文字環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下文簡稱《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在閱讀區張貼“請安靜”、在盥洗室張貼“節約用水,注意衛生”、在寢室張貼“讓我們休息一會兒!”等文字標識。或者,教師根據區角活動的內容,在益智區張貼“猜猜看”、在探索區張貼“試一試”、在美工區張貼“小巧手”等提示標識。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關注環境中的漢字標識,讓幼兒學習漢字和觀察漢字結構,提升幼兒對文字符號的敏感性。
家庭教育具有一致性、連續性、系統性的特點。教師要轉變幼兒家長的教育觀念,爭取幼兒家庭的配合。《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配合,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少數家長重視幼兒的知識積累,不注意幼兒的興趣開發和能力培養,無視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特點和需要,拔苗助長,壓抑幼兒的個性,影響其健康成長。這種家庭教育容易讓幼兒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不利于幼兒的成長發展。
針對以上情況,幼兒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安排豐富多彩的家庭課堂和創辦家庭學校,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二是開展書籍借閱活動,教師將幼兒園的幼教書籍借給家長,或為家長推薦相關的教育書籍,開闊家長的眼界,豐富家長的幼教知識,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三是爭取家庭、社會的配合,教師要重視做好家長的工作,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家校合作,家校共育,以保證幼小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四是定期召開家長會,與家長交流幼兒學習生活的情況,共同討論如何解決幼兒教育中的問題,引導家長走出教育誤區。教師可以通過幼兒園園報、家園聯系欄、家長開放日等多種途徑讓家長與幼兒園統一認識、統一方法。幼兒園可以聘請心理學教授或幼教專家等,給幼兒家長做專題講座,引導家長正確評價幼兒,調整家教內容,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幼小銜接工作需要家庭、幼兒園和社會三方共同努力,三位一體,共同發力,讓幼兒快樂輕松地適應小學生活。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勝利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