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桃
幼兒園博物館教育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不僅因為其本身是一個新的教育領域,而且要求教師具有專業的博物館知識。如今,很多教師能有意識地把博物館理念運用到日常教育實踐中,跨領域主動學習博物館相關知識,以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通過幼兒園博物館教育,幼兒能感知世界、探索世界、開闊眼界、增長見聞。這可以為幼兒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奠定基礎。幼兒從最初面對博物館時的好奇,到對生活中萬物名稱、習性的追問,再到收藏、記錄、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喜愛之物,這個過程是幼兒的探索發現之旅。
幼兒園博物館教育是融合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領域的綜合性教育活動。在幼兒園博物館教育中,每個活動的內容主題不同,可以提高幼兒參與的興趣,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求。本文通過小班“蟲蟲博物館”的案例,探討如何在發展幼兒興趣的基礎上開展幼兒園博物館教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為《指南》)指出:“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和方式,以及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從這個角度看,幼兒園博物館教育是踐行《指南》精神的一種新型教育實踐方式。
“蟲蟲博物館”活動的起因是幼兒被連廊里各種各樣的昆蟲標本吸引,主動提出觀察昆蟲的想法。為了滿足幼兒的需求,筆者在一樓連廊創建了一個“蟲蟲博物館”。活動開始,教師在連廊內展示昆蟲畫報、昆蟲標本。幼兒可以直接觀察昆蟲的外表,通過海報和昆蟲拼圖直觀地了解了50多種昆蟲的生活習性及特征。為期兩周的觀察探究活動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幼兒不只停留在觀察和討論的層面,有的畫了起來,有的開始模仿昆蟲的動作,有的將昆蟲角色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在班級里玩起了昆蟲游戲。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興趣的不同,教師在一樓連廊創設了昆蟲表演區、昆蟲的家、昆蟲研究區等區域,采用多樣化的形式為幼兒提供欣賞、模仿、表達的機會。這樣,通過不同領域間的相互跨越、相互滲透和相互整合,教師既促進了幼兒身心的全面協調發展,又尊重了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實際的學習是綜合的,整體的教育過程,使幼兒通過真實且有意義的活動,主動學習獲得完整經驗。”筆者觀察到,在實施“蟲蟲博物館”活動時,幼兒在第一次游戲中就將各種各樣昆蟲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進行對比。幼兒討論:“昆蟲會像我們一樣生活嗎,它們需不需要生活用品呢?不如我們來模仿昆蟲玩送快遞的游戲吧。”在這個小游戲中,收、取快遞的游戲環節鍛煉了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幼兒基于生活經驗,能更豐富、更深入地融入游戲。
于是,筆者利用游戲討論的形式和幼兒一起豐富送快遞游戲的細節。在第二次游戲中,幼兒逐步加入了送貨游戲,參演角色有昆蟲老板、昆蟲顧客、昆蟲送貨員等,它們根據任務單(任務單中融合了數學知識,如數與點的配對、物與點的匹配、規律排序等)給顧客送飲料。部分幼兒缺乏經驗,不知道取貨的具體操作流程。教師據此創設情境,激發幼兒深入學習的欲望,為幼兒提供調查表,發放昆蟲頭飾,標記昆蟲的家,準備幼兒寫信的材料。游戲結束后,幼兒不僅找出了七種顏色不同的商品,而且有規律地把每種顏色的瓶子放在對應的架子上。最讓筆者驚喜的是,多數幼兒知道了如何按照昆蟲顧客的要求配送不同顏色的貨物。
《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應當營造尊重,接納和關愛的氛圍,建立良好同伴和師生關系,幼兒園應當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區有利條件豐富和拓展幼兒園的教育資源。”在“蟲蟲博物館”游戲案例中,教師通過觀察,一次次與幼兒展開討論,激發幼兒學習探討的興趣。比如,有的幼兒對網上購物感興趣,有的對送快遞感興趣,有的對寫信感興趣,教師支持幼兒的想法,將興趣點相同的幼兒分為一組,通過多種途徑鼓勵幼兒自主解決問題。比如,教師帶幼兒實地體驗快遞站的整個操作流程,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幼兒游戲的深度挖掘和廣泛開展提供足夠經驗支持。在整個游戲過程中,教師要現場觀察陪同幼兒,游戲后組織幼兒討論分享,傾聽幼兒的游戲訴求,幫助幼兒解決問題困難,為幼兒提供游戲中所需的材料及維護活動秩序,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游戲環境。
幼兒在第四次和第五次游戲中開始聯動游戲。“蟲蟲博物館”熱鬧了起來,幼兒不受區域間的約束,置身于真實的生活場景,參與游戲的人數由少變多,不同的興趣小組負責不同的游戲項目。如寫信組的小朋友負責寫任務單,快遞組幼兒負責根據任務單派送快遞,網上購物的小組負責接收快遞。在此次游戲中,“蟲蟲博物館”里的每個幼兒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蟲蟲角色參與游戲,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識。
在“蟲蟲博物館”中,教師是游戲環境的創設者,要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提供多樣的選擇,為幼兒創設自由的環境;教師是游戲開展的支持者,要抓準介入游戲的時機,滿足幼兒自主游戲的內在需要,讓幼兒更好地實現游戲的愿望;教師是幼兒游戲的觀察者,通過觀察了解幼兒表現和掌握幼兒的信息,為角色預設提供根據;教師還是幼兒游戲的追隨者,追隨幼兒的興趣,支持幼兒開展各種各樣的游戲。
教師開展的“蟲蟲博物館”以幼兒的興趣發展為中心,注重幼兒能力的培養,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注重開闊幼兒視野,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對比、分類等邏輯思維能力,為幼兒的終身學習與發展做了準備。幼兒在博物館中可以無盡地探索和學習,掌握社會文明規范要領,感知世界的多樣性,在觀察自然、探索世界的過程中獲得文化知識。博物館教育可以培養幼兒不斷探究的學習品質、團結合作的情感態度以及堅持不懈的認識能力,為幼兒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在幼兒園博物館教育實踐中,教師不僅要與幼兒同行,還要與家長攜手,讓幼兒在快樂的博物館探索中體會發現與學習的快樂。通過形式多樣的幼兒園教育活動,家長的教育意識和教育行為會隨之發生變化,會認識到幼兒園博物館教育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幼兒家長可以帶幼兒去博物館參觀學習,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注重對幼兒自主意識的培養,讓幼兒嘗試獨自設計,引導幼兒將自己的物品分類擺放,培養幼兒對事物的觀察、描述和分類等能力。
教師在開展幼兒園博物館教育活動時,可以把初始階段的工作做得更細致、更有深度和更具廣泛影響力,這樣可以讓后續階段的工作更好開展。
“博物”中的“博”是指知博、得博、愛博,“物”是指知物、得物、愛物。根據前期在博物館教育中建構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明確了下一步的幼兒教育方向,在此基礎上,筆者將拓寬思維,追隨幼兒的興趣,通過師幼合力共建幼兒喜歡的博物館。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