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燕
自然生成課程是指在和幼兒交流溝通過程中,幼兒教師根據幼兒需求,陸續調整教學活動,以提高幼兒學習效率,和幼兒共同學習的動態化過程。幼兒教師通過整合、歸納幼兒園的環境資源,生成教育活動,推動幼兒成長。
自然生成課程以幼兒的愛好為出發點,將幼兒的內在需要作為開展活動的依據。幼兒教師可利用環境資源激發幼兒創造力,引導其探究世界和表達其觀點。幼兒能在溝通互動中表現其最近發展。幼兒教師可以跟隨著季節變化,創設幼兒園環境,高效調動幼兒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幼兒思維,培育幼兒創新能力,讓幼兒發現時間變化的特點和規律,達到自然生成課程的目標。
社會生活中教育素材無處不在,環境資源是幼兒挖掘知識最主要的泉源,是活的思想泉源。幼兒教師可以重點關注環境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培育幼兒實踐和探究意識,兼顧課程的探究性和安全性。一是注重課程的探究性。幼兒教師在自然生成課程中應用環境資源,可以提高幼兒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比如,幼兒教師為幼兒提供植物種子,指導幼兒種植種子并觀察記錄其生長過程;或是引導幼兒繪畫植物各時期的生長狀態,在植物成熟后引領幼兒共同探討植物的特征或者不同植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培養幼兒探究自然的興趣。二是保證幼兒的安全是開展自然生成課程的前提。幼兒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認知貧乏,無法正確判斷所接觸的事物是有害或無害,自我保護觀念淡薄。因此,在自然生成課程中,幼兒教師應確保教室內的所有物品是安全的,避免幼兒接觸有害的物品。
我國疆域遼闊,各地自然環境各具特色。幼兒教師可以深入研究,結合當地特色自然資源,挖掘幼兒園獨特的環境資源,及時把握各種契機,引領幼兒自然生成與環境資源密切關聯的課程。以筆者所在小班的室外活動為例,幼兒在花壇邊找樹葉時發現有螞蟻在搬家。幼兒仔細觀察了螞蟻的搬家過程,給螞蟻設置阻礙,如將螞蟻搬的食物換個地方,或者將螞蟻窩用樹葉蓋住。幼兒教師可以順水推舟,引導幼兒朗讀有關螞蟻的童謠,或是組織幼兒就地選擇材料,參與“螞蟻搬家”的游戲。
幼兒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可以及時把握教育機會,挖掘幼兒的智力潛能,鼓勵幼兒產生新思路、構造新知識。以“繽紛果樹”活動為例,幼兒教師可在創設教室環境時留白,引導幼兒討論水果樹的生長情況,如冬天的陽桃和無花果、夏天的西瓜和葡萄、秋天的香蕉和蘋果、春天的草莓和菠蘿等。幼兒教師在討論中激發幼兒產生制作果樹的興趣,調動幼兒裝點果樹的熱情,讓幼兒以空白墻壁為載體,利用繪畫、剪紙等形式,引導幼兒思路,指導幼兒操作方法,協助幼兒在活動中自主創作出極具特色和創意的作品。
幼兒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參與創建活動,豐盈幼兒的情感體驗。以創建“美麗社區”活動為例,幼兒教師帶領幼兒參加區域環境建設,建議家長和幼兒一起仔細參觀所在小區,明晰小區的布局、綠化情況和有關設施的使用情況等。在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指導啟發幼兒對建設方式展開討論,如利用紙板搭建圍墻、池塘、房屋、停車場、游樂園、門等多種建筑,選擇油畫棒、彩筆等為其上色,將各種部件放置到區域環境中的適宜位置。幼兒自主參與區域環境建設,可以鍛煉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從中體驗環境創設的趣味,培育環保觀念。這可為教師借助環境資源自然生成課程提供條件,提高教育質量。
環境是幼兒探究情感和認知活動的起源。為實現幼兒與環境的和諧相處,推動課程的自然生成,幼兒教師應重視課程資料的調整和優化,將靜態環境轉化為動態環境。以組織“兩個好朋友”的交流活動為例,幼兒教師可以以水杯和水壺為媒介,讓幼兒思考水杯和水壺的關系,鼓勵幼兒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有的幼兒表示喝水都是將水從水壺倒進水杯,幼兒教師可以隨即表演水壺倒水的過程并配音,讓幼兒分析感受并討論生活中的好朋友。憑借動態環境展示,幼兒教師能引導幼兒擴散思維,展開思考,讓幼兒聯想到充電器和手機、雨衣和雨傘等組合,使其在討論中自然生成課程資源,取得優異的教學效果。
家長可以為課程內容的自然生成提供多姿多彩的資源。幼兒教師可倡導家長帶幼兒參觀歷史博物館、科技博物館,讓其領悟科技的先進性和感受歷史的人文韻味。幼兒教師可以安排各種運動文娛項目,在六一兒童節、勞動節等組織幼兒和家長參與特色活動,豐富幼兒的學習生活。幼兒教師可以建議家長在周末等節假日輪流組織圖書活動,可攜帶自制的故事書,為幼兒講故事,引導幼兒表演故事,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培養幼兒深厚的閱讀興趣,有效幫助幼兒結合環境資源在課堂活動中自然生成課程。
現代信息技術是幼兒園自然生成課程開展的媒介之一。幼兒教師可以整合和利用環境資源,創設教育環境,為幼兒教育自然生成課程內容創造條件,同時在游戲活動過程中,以幼兒的喜好為依據,及時給予幼兒指引,踐行以幼兒為中心的教育觀念。
(作者單位:常州市溧陽竹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