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悅
我國的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迅猛,為了能夠全面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引入了許多新型的教學方法,比如情景式游戲教學法、戶外游戲活動教學法、混齡式活動教學法。不僅如此,家長方面對學前教育中幼兒核心素養及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越來越重視。幼兒的全面協調發展在整個學前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幼兒正處于初步認知世界的階段,對于外界事物抱有很高的熱情。幼兒園教師應該把握已有的教育資源,努力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他們多親近花草樹木,盡情享受探索過程中的樂趣,以促進幼兒身心協調發展。在這種教育觀念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幼兒教師開始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讓幼兒在親近自然、擁抱自然的過程中去認識和體驗世界。
筆者所在幼兒園位處弄堂,弄堂正是我們可以利用開發的資源,孩子們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認識和發現許多從未見過的新鮮植物,學到許多在教室里接觸不到的自然科學知識。本文以“身邊的弄堂”活動為例,談談幼兒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1.有利于幼兒學習自主性的提升。在“身邊的弄堂”活動當中,大班的幼兒親身參與了本次活動實踐,觀察了一些從未見過的植物,并且與教師一起進行了有關弄堂植物的調查、記錄和分析。幼兒在移栽等實操活動中獲得了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這有助于幼兒動手能力和學習自主性的提升。
2.有利于教學材料的豐富和教學環境的創設。弄堂與教室的環境不同,弄堂中植物的種類更加豐富。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能讓幼兒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興趣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增強。
3.有利于教師教學經驗的系統化。教師以實踐活動為基礎開展教學研究,在每次教學過后對實踐過程進行記錄、調查和分析,并對這一過程進行教學反思,并以文字的方式將研究經驗記錄下來,讓教學經驗更加系統化,這可以為相關的教學實踐提供理論支持。
1.幼兒能描述各種植物的特征及用途,并按照其特征對弄堂里的植物進行分類。
2.幼兒能在游戲活動中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體驗植物生長的快樂,并思考生長在弄堂里的植物和生長在大自然里的植物有何區別。
3.幼兒能夠大膽地進行表達和交流,在活動中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從而產生探索自然的熱情。
一是觀察弄堂中的花草樹木,感受弄堂中獨特的人文底蘊。二是區分不同品種的弄堂植物,了解弄堂植物的豐富多樣性。
(一)觀察法
仔細觀察參與本次活動的幼兒,了解他們對弄堂植物認知的情況。
(二)文獻法
查閱相關資料,深入了解幼兒園課外活動教學現狀,并與當前的創新性教學模式進行對比,構建以弄堂植物的探索發現為主題的教學模式。
(三)對比分析法
分析情景教學法、游戲教學法、小組合作法等創新性教學模式對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的影響。
(四)跟蹤調查法
一是確定研究樣本,提前了解幼兒的興趣愛好、實踐水平及個性特征;二是在實驗實施過程中,對幼兒進行跟蹤調查,研究幼兒行為表現、情感態度變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及時調整研究策略。
(五)經驗總結法
教師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搜集、整理優質的課例并總結經驗。針對一些有價值的課堂實錄、活動設計、教學案例,教師可以開展橫向、縱向的交流,總結出以“弄堂植物的探索發現”為主題的教學策略。
《“身邊的弄堂”項目課程開發的行動研究》這一課題于2019年10月份提出立項申請,并組織開題報告。此課題立足幼兒園課程資源的利用,旨在探索培養幼兒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一年多來,我們在實踐中取得了一些成果,現對課題實踐加以總結。
本課題的推進過程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課題的前期準備和申報階段(2019年9月—2019年10月)
1.確定課題、研究目標及研究對象,對弄堂進行現場考察和走訪,篩選可利用的弄堂資源,對活動開展進行初步的設想。
2.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并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對資料進行學習,切實提高自身的理論素質,為實際研究打下理論基礎。
3.做好課題的開題工作,完成本課題的立項申報。
(二)實施階段(2019年11月—2020年3月)
本階段一是制訂當前階段課題的工作計劃,二是根據研究計劃,落實具體的研究內容。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們帶著孩子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弄堂趣探”,現就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探究能力進行總結。
1.放開手,創設寬松的探究環境,把話語權交給孩子。孩子們像嘰嘰喳喳的小鳥一樣涌向弄堂,似乎是被這錯落有致的粉墻黛瓦所吸引,他們在弄堂里穿行,和同伴們交流著自己的發現,“你看你看,墻上畫有黑色的數字?!薄笆茄剑@串數字好像手機號碼?!薄扒疲@個縫縫里鉆出了植物?!薄扒?,這個植物還會開黃色的花,真漂亮,我在別的地方沒有見到過。”教師要給幼兒自由探索與想象的空間,傾聽他們的聲音與想法,創設寬松的探究環境。
2.教師從以往的主導者轉變為支持者,做出榜樣作用。教師要改變以往的陳舊觀念,將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成為幼兒的支持者;要了解幼兒并鼓勵幼兒提出問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提供材料幫助幼兒解決問題;要給予幼兒想象的空間,尊重每個幼兒的觀點。
孩子們在“幫植物找家”的活動中,他們在幼兒園里認真地搜尋,有的說沙池合適,因為沙池離水源比較近;有的說七彩營地比較合適,因為七彩營地上長了好多植物,所以那里的泥土一定很有營養。筆者肯定了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并且選擇讓他們大膽嘗試。最終,孩子們在試錯的過程中找到了真正適合弄堂植物居住的地方。
教師也要起到榜樣作用,時刻保持探究的激情,以情緒感染幼兒,以行動引導幼兒,以言傳身教來培養孩子的自主探究能力。筆者在活動的過程中,大多時候不是以教師的身份,而是以一個朋友、一個活動參與者的身份和孩子們共同探索,在他們沮喪的時候及時鼓勵,在活動停滯不前的時候及時給予幫助,默默地指引孩子們前進。
3.把話題拋給孩子,巧妙地組織活動,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和欲望。對弄堂植物的探究其實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在孩子們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經常會拋出各種問題,比如“為什么植物會從縫隙里冒出來呢?”“我們要用到什么工具才合適呢?”“為什么你覺得植物種在這里合適呢?”等等。孩子們在探究的過程中,常常被各種各樣的問題難倒,但是他們在發現問題后,會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式嘗試解決問題。教師不僅要增強幼兒的知識與技能,而且要拋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捕捉他們探究的精彩瞬間并加以引導,使幼兒能自主探索、主動學習。
(三)總結反思,申請結題(2021年1月—2021年2月)
1.對課題結題材料分類整理。
2.總結經驗,撰寫結題報告,裝訂成冊。
3.做好結題申報,迎接省課題專家組的驗收、評估。
(四)推廣階段(2021年4月—2021年5月)
筆者將教師和孩子們共同研究的弄堂植物的信息資料收集起來,擴充有關弄堂植物的研究資料。
1.課題組教師在和幼兒共同探索的實踐中,以“身邊的弄堂”活動為例,總結培養幼兒自主探究能力的建議。
2.課題組教師完成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結題報告各一篇,其間完成讀書報告若干篇。
上述弄堂活動的參與者都是大班的孩子,如果讓小班的孩子去參與這個活動會有一些困難,小班的孩子對弄堂的探索不會像大班的孩子那么深入。那么,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教師要怎樣引導他們進行探究?對于這個問題,我們的建議是:小班幼兒的探究活動還是以參觀和觀察為主,教師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探索,比如帶著小班幼兒觀察大班幼兒移栽的弄堂植物,讓他們了解弄堂植物多樣性。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蘆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