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
幼兒期的孩子活潑好動,有著好奇心和求知欲。呆板的教學課堂難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幼兒身心的發展,更不符合幼兒心理發育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要生動有趣。情景式教學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情景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場景,幫助兒童理解教材,并使兒童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兒童的情感。學齡前的孩子以具象思維為主,在情景中幼兒能感知抽象、陌生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巧妙地創設情景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以大班社會活動“遵守規則”為例,教師通常會以放錄像的形式來進行導入,錄像中記錄了一些不遵守規則的情形,并以此展開討論,讓幼兒懂得在活動中必須遵守一定規則。這樣的常規教學雖然能達成目標,但是難以調動幼兒的興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指出,5~6歲幼兒應“理解規則的意義,能與同伴協商制定游戲和活動規則”,建議“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幫助幼兒了解基本行為規則或其他游戲規則,體會規則的重要性,學習自覺遵守規則”。經過思考,筆者重新進行了設計,讓幼兒在戶外開展活動,給幼兒提供跳圈、繩子、小車和墊子,讓幼兒自主選擇運動器械并自由活動。幼兒在自由選擇器械游戲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少問題,比如在自由選擇器械后,由于沒有制訂相應的規則,也沒有安排相應的游戲場地,游戲過程變得很雜亂。于是,筆者讓幼兒自己劃分場地,制訂規則,再次進行游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沒有以直接講述的形式將規則灌輸給幼兒,而是通過直觀形象的游戲情景體驗讓幼兒自己來制訂規則,學會規劃,學會遵守規則。
杜威認為,教師采取對兒童予以放任的態度,實際上就是放棄對他們的指導責任。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適當放手,但不是聽之任之,而是要以參與者的身份,對幼兒進行必要的啟發和引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下文簡稱《綱要》)指出:“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語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思維、社會參與水平、交流技能、知識經驗等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語言教育應當是跨領域的綜合教育。”
圖1 活動一
圖2 活動二
圖3 活動三
圖4 活動四
在語言教學中,教師常使用表演的教學形式。比如在大班成語故事《掩耳盜鈴》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門上掛一個鈴鐺,讓孩子扮演偷盜者,根據故事中的情節,扮演偷盜者的那個孩子將故事情景惟妙惟肖地展現出來。真實的情景、生動的表演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了這個成語的意思。生動的表演也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自由交流自己對于成語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在情感方面得到升華。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充當著引導者的角色,在孩子表演的時候將旁白念出來,幫助孩子們理解表演者的動作、目的,在和諧的氛圍中實現“幼-師”交互式教學。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實際生活中的情景再現會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具象地去理解。以“如何打造一個溫馨的娃娃家”為例,幼兒能夠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再現一些家中的情景。幼兒提出可以給桌子添加桌布、在小床上安裝蚊帳、把椅子換成沙發等想法。于是,我們做出了一個沙發,鋪上軟墊子,再鋪上和桌布配套的布料,一個更加舒適溫馨的家就呈現出來。因此,教師在創設游戲環境的過程中,可以以幼兒的想法為主。孩子們身處親自參與布置的環境中,在游戲時更加具有主動性,也更愿意去互動、交流。經驗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具象的情景再現讓孩子們更愿意動腦筋思索,更愿意主動去學習。
四、溯本求源,讓情景教學不再流于形式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用情景,更要巧用情景。部分教師會采用情景教學法來活躍課堂氛圍,呈現出愉悅的教學氛圍,但這樣的課堂依舊以教師為主體,孩子始終處于被支配的地位,只能按照教師的臺本進行表演。教師的情景教學歸根結底還是要以幼兒為本,追溯到我們的教育目標,追溯到《指南》和《綱要》的要求,教師要判斷創設的情景是否符合課程標準,一切從源頭出發,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征,按照課程標準,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目標來創設最貼切的情景。
教師要合理運用情景教學法,注重情景創設的質量,不斷探索情境創設的方式方法,以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鎮湖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