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文
秋日里的靜電現象奇特又神秘,時而頻繁出現,時而處處躲藏。幼兒對靜電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在長達月余的生活課程中,幼兒積極地與環境、生活、他人互動,開展深入的探索,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探究力等多種學習品質得到了有效提升。本文從課程的緣起、課程實施的關注要點和生活課程的歸途這三個方面闡述了筆者的一些思考和理解。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最好的課堂并不是在學校、在教室里,而是在校外、在生活里。”這次與靜電的奇妙偶遇,就是幼兒與生活的一次親密互動。在這段“慢課程”中,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猜想、嘗試驗證、記錄分享,培養了幼兒語言表達、科學探究、社會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
秋日午后滑梯上頻繁出現的靜電成了班里的“大新聞”。這個奇妙的偶發事件引發了幼兒的高度關注,他們熱烈地討論、大膽地猜測,興奮好奇的神情溢于言表。教師要及時洞察幼兒對靜電的好奇和關注,把握住時機與幼兒展開討論,了解幼兒關于靜電的探索興趣需要和現階段的已有經驗。這是課程的萌芽,是生活教育的起點。
(一)課程的經驗導向
幼兒是生活的主人,他們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就是教師課程實施的源頭。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論,要求教師珍視生活的重要價值,建立課程與生活的聯系。教師要關注幼兒的生活視角,關注幼兒對生活的了解。幼兒與靜電的故事從一次奇妙的偶發事件開始,幼兒知道了什么是靜電,但卻不明白靜電是從哪里來的?教師要關注幼兒的情緒、情感,捕捉幼兒的興趣點,了解幼兒的經驗,尋找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明確教育的實施目標,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
(二)教師的洞察判斷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教師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敏銳地洞察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準確地判斷課程價值,找到課程中蘊藏的教育契機,用多種方式協助幼兒獲得全面發展。
陶行知先生指出“一日生活皆課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明確指出:“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一)關注幼兒的情緒體驗
活動開始時,孩子們對靜電的感受多表現為:身體動作上的刺痛縮手、皺眉以及言語表述中的不喜歡、討厭等。通過一系列的調查活動,幼兒對靜電慢慢有了了解,在探索中逐漸萌生了期待。幼兒在活動中一步步接近靜電,同時也在一步步接近科學、接近生活。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健康領域的教育目標如下:要協助幼兒“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教師要以一日生活為切入點,關注幼兒的活動、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情緒體驗,協助幼兒化解困惑、消除不良情緒。
(二)創設和諧的環境
環境對于幼兒的學習起著重要作用。和諧的環境,是一種自由寬松并能檢驗猜想的探索環境,一種幼兒樂于表達并能得到積極支持與回應的環境。在幼兒探索靜電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支持和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觀察發現和疑問猜想,并引導幼兒通過集體活動、分組協作的形式驗證猜想。
1.注重發揮環境的隱形指導作用。教師可以投放各種生活材料和繪本圖書,為幼兒的深入探索提供支持,如繪本《噼里啪啦麻麻酥酥》《搗亂的靜電》等。
2.注重家園協作,發揮生活材料的探索價值。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有趣的靜電現象引發幼兒的共鳴,引導幼兒進行靜電小實驗、了解靜電的用途、談論生活中的靜電,豐富拓展幼兒的知識經驗。教師要根據幼兒不同的經驗水平和興趣需求,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在發展過程中的個體差異,通過家園協作的方式收集木頭、玻璃、布料等多種材料投放到探索區,讓幼兒進行實驗探索,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這種和諧的環境能讓幼兒始終處于活動的主導地位,提高幼兒探索觀察的能力,增強幼兒分工合作的意識,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三)開展多形式的體驗式學習
大衛·庫伯是體驗式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體驗式學習模型。庫伯認為,“學習不是內容的獲得與傳遞,而是通過經驗的轉換從而創造知識的過程”。幼兒與靜電的互動就是一種疑問猜想、驗證往復的過程,是經驗不斷積累、新圖示形成建立并逐漸達到平衡的過程。教師要以幼兒為活動的中心,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學習,讓幼兒成為學習真正的主角。同時,教師還要靈活運用集體活動和區域游戲,通過集體討論和個別化學習相結合的形式,在解決幼兒共性問題的同時也關注他們的個性化發展。
關于“為什么會有靜電?”這個問題,幼兒最初猜想的是因為“有太陽所以有靜電”。通過對照不到太陽的管道和陰雨天的管道滑梯進行多次實驗探索,幼兒的猜想逐漸從太陽聚焦到陽光照射后的溫度和空氣的潮濕上。幼兒充分調動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體驗感知、觀看天氣預報、記錄班級溫度、濕度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在一日生活中逐漸豐富了關于“濕度”的認識。與此同時,一次探索中關于溫度和濕度的結論成了孩子們二次探索的問題,這是深度學習發展的一種表現。這種猜想驗證、循環往復的多次探索為幼兒積累了豐富的游戲經驗。
在探索區的摩擦實驗中,幼兒開始有意識地延長摩擦時間、逐漸加快摩擦的速度和力度、嘗試變換摩擦的對象和驗證對象……這些嘗試都是他們前期探索中積累的經驗。幼兒在實驗中從不斷失敗到趨向于成功,到真正成功甚至多次成功,他們積極主動地動手參與、認真專注地觀察猜想,不怕困難,敢于嘗試,并不斷調整思考,學習品質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找到他人的鷹架支持
知識是一個共建的過程,總是要有多個人的參與。當遇到特定的任務、經歷特定的過程和識別某一概念時,只需更有技能和經歷的他人,提供適當的引導即可促進兒童的潛在發展。
1.同伴鷹架。在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幼兒與同伴分享游戲中的新發現和困難疑問,讓幼兒在分享交流中發展傾聽理解和表達能力。與此同時,同伴的游戲經驗不僅是活動的收獲,也可能成為下一次活動探索的目標。在探索區的摩擦實驗中,常會有幾個幼兒坐在一起游戲,他們在自選材料實驗的同時也在觀察著他人的游戲。成成拿著一個塑料塊摩擦桌面吸起了紙片,萌萌看見了放下了手里的塑料管也去試一試。這兩種塑料工具經過摩擦都能輕松地產生靜電吸起紙片,那是不是所有的塑料摩擦后都會產生靜電呢?孩子們通過比較分析材料和動作進而推理驗證,在反復、持久的實驗中不斷調整材料、摩擦的時間、速度和力度,讓舊經驗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積累、重組更新。由此可見,同伴在整個課程生活中發揮著隱性的鷹架支持作用。
2.成人鷹架。在討論“為什么會有靜電?”這個話題時,考慮到幼兒科學學習的嚴謹性,教師不能隨意地作出回應,而是應通過活動前期的百度搜查,活動中期的問題收集以及借助網絡平臺和專業人士的幫助,引導幼兒進行實驗探究。教師要具有專業的知識儲備支持幼兒的探究,專業地應對幼兒活動中的各種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一個協同者、支持者而不單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要積極地運用語言、繪畫等多種形式協助、支持幼兒,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讓幼兒能全身心投入課程中。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在探究靜電形成原因的過程中,幼兒通過多次、反復的操作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直接經驗。探究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幼兒反復嘗試,不斷推理、驗證,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均得到了提升。幼兒在探索過程中專注堅持、不畏困難、敢于嘗試,將影響靜電的因素從太陽聚焦到空氣溫度、濕度,從摩擦聚焦到摩擦的時間、速度和力度,在同伴和成人的鷹架支持中將探究逐步引向深入。
通過調查幼兒發現,靜電的產生和人的體質也有關系。那如何減少生活中惱人的靜電呢?通過搜索書籍、收集信息發現:幼兒多食用含水豐富的瓜果蔬菜、多喝水、使用加濕器、梳頭前將梳子沾水等都是消除靜電的小妙招。
生活課程、生活教育最終都將服務于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教育就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幼兒在這次對靜電的研究過程中有了很大的轉變,從最初的沒有防備、害怕靜電,到逐漸認識靜電、了解靜電產生的原因,到最后期待靜電并有意識地通過一些小妙招消除靜電。這是一次生活與課程的碰撞,幼兒和教師在這趟旅程中都收獲滿滿。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文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