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國內外學者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從不同的探究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教師發展階段論。金樹人將教師的發展分為四段:入行階段、表現階段、中年生涯階段、交棒階段;蔡培村的五階段論分為:適應期、能力建立期、成熟期、穩定期、后發展期。幼兒園應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建設一支師德修養高、業務素質精良、教學技能全面、教學基本功過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適應新時期新課程改革需求的教師隊伍為目標,以新課程師資培訓為重點,以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為主線,堅持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學用結合、講求實效的原則,突出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先進性,構建合理的培訓體系,進一步加大教師繼續教育和園本培訓的力度,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力爭培養新時代的“三有”好教師。
(一)團隊建設“3×3”
為了促進不同層次教師的成長,形成青年型教師、成長型教師、成熟型教師三個梯隊的良好發展勢態,幼兒園可以將教師根據工作年限、骨干稱號等因素分成不同的團隊,從而分層進行“3×3”的教師團隊培養計劃,分別組建三個團建培養“三有”教師:“米蘭成長營”(1~3年青年型教師)的培養目標是有想法、有膽量、有口才;“薔薇聯盟”(3~15年成長型教師)的培養目標是有研究、有實踐、有觀點;“紫藤工作室”(15年以上或市學科帶頭人及以上成熟型教師)的培養目標是有情懷、有品質、有導向。三個團隊可以分層抱團開展專業閱讀、專題研討、雅集展示等活動,在相互學習、展示的過程中快速成長。
(二)專業研讀“1+X”
針對教師的學習特征和發展需要,幼兒園可以采用“1+X”的推薦方式——不同團隊的教師研讀不同的書。“1”則為幼兒園推薦的集體閱讀書目,如根據園所課程發展需要,全體教師共讀一本書《即興課堂,幼兒園生成課程實踐》。另外,幼兒園還要根據不同團隊專業發展需求推薦一本不同書目,如為年輕教師的“米蘭成長營”推薦《學前兒童觀察評價系統》,為骨干教師的“薔薇聯盟”推薦《聚焦式觀察》,為年長教師的“紫藤工作室”推薦《詩集》。“X”則為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個性需要自主選擇不同的書目閱讀,以幫助教師豐富自身經驗,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促進教師成長。
(三)對話平臺“3+32”
幼兒園可以根據三大團隊的專業發展需要分別搭建三個成長對話平臺:青年型教師的“花匠論壇”、成長型教師的“薔薇沙龍”、成熟型教師的“紫藤雅集”。
這三個對話平臺應各有側重點,如“花匠論壇”將以主題式、問題式等形式開展活動,幫助青年教師養成想說、敢說的習慣;“薔薇沙龍”是成長型教師的對話平臺,應側重教學策略的提煉和教學經驗的提升;“紫藤雅集”對話平臺的形式和內容應較為開放,可以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分享。除了三個獨立的團隊對話活動,幼兒園也可以組織團隊間交錯的共同對話活動,獲得“32”的發展可能。
(一)分層開放促發展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進、第二步支架的學習,教師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挖掘課程資源和生成課程活動的意識和能力也越來越強。幼兒園應以課程質量為落腳點,針對教師不同的課程實踐能力,采用分層開放的方式開發和建設課程:青年教師以實施藍本課程為主,學習生成活動的設計和開發;骨干教師可根據班內幼兒的興趣開發班本課程;年長教師可采用更加開放的形式開發課程。
(二)課程審議促課程質量
課程的有效審議是確保課程質量的首要途徑,是淘沙留金的重要手段。為保證課程質量,讓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幼兒,教師需要嚴格執行審議流程:①有效觀察。課程的內容是否適宜、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在哪里、幼兒的興趣走向如何,這些都需要教師通過有效觀察尋找答案,以確保課程開發和調整的合理性;②前期調查。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時期、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興趣點,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調查方式,站在幼兒的視角生成課程;③規范梳理:教師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調查,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并匯總和梳理信息,深入挖掘課程資源,預設可能生發的活動;④內容審議。預設的活動目標定位是否合適、內容是否適合該年齡段的幼兒、形式是否適宜、資源利用是否恰當、還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帶著這些問題和前期準備,教師在活動開展前可以采用分組審議的形式進行討論,為活動的順利開展進行最后審議;⑤淘沙沉淀。活動開展后,教師應再次梳理內容,根據內容實施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補充,完善課程內容,并收集好相關的課件、圖片、實物等,形成新的課程資源庫為新一輪的課程實施做好準備。
(三)優化區角促課程發展
1.區域材料的適宜性。根據小、中、大三個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在區角活動中,小班以角色游戲為主,中班和大班以學習性區域為主。教師應有效觀察幼兒的活動,通過觀察了解材料的使用率、幼兒與材料的互動情況,有目的、有價值地投放區域材料,以確保材料投放的適宜性。
2.觀察量表的有效性。觀察量表便于教師的觀察、記錄、分析,會讓教師的觀察更有實效性。同時,觀察量表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應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和觀察的具體內容,逐步調整、完善觀察量表。
3.學習品質的突顯性。學習品質對于幼兒的成長非常重要。本學期,我園將鼓勵每班創設1~2個品質培養區,提供相應的材料,以培養幼兒的專注力、想象力、創造力等學習品質。如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可以創設一個“專注角”;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可以創設一個“創意屋”等。我們還可以將這個品質培養區融入現有區域中,并根據實際需要調整和投放相對應的材料。
4.評價體系的適宜性。幼兒園應結合生活課題進一步調整完善已有的幼兒評價系統,找到更加適合本園實際情況的教育評價體系,并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分別為每一個幼兒建立豐富、完整、立體、能展示幼兒全方位發展的成長檔案,以促進幼兒全面、個性化發展。
教研活動是學習共進的主陣地,幼兒園要通過抓住特點問題、突發問題、難點問題、共性問題等,著眼各種問題展開研討,讓教研活動“活”起來,從而促進教師發展。
(一)精致教研活動
1.活動形式求突破。教研活動可分大教研活動和小教研活動。大教研活動由年級組策劃和承擔,全園教師共同參與研討共性問題。幼兒園要根據前期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共性問題,并結合如今的工作重點,提前預設大教研活動,如觀察量表的設計、自然物的深度開發和有效利用、戶外環境的改造等研討主題。在傳統研討方式的基礎上,幼兒園還可通過互動式、反思式、辯論式等多樣化的研討方式活躍教師的思維。
小教研活動規模相對較小,但發言機會、學習機會并不少,主要有“專業閱讀”“專題對話”等形式,由不同的學習團隊組織并參與,針對個性、專項問題進行研討。小教研活動的形式要有特色、內容要求實效,如“紫藤工作室”可采用“雅集”的方式進行展示類活動,可以舉辦雅致的詩會、可以結合建黨100周年組織“話中國、繪中國、攝中國”等特色雅集活動;年輕的“米蘭成長營”可針對新教師急需了解的“家長工作”“班級管理”等問題邀請有經驗的老教師開展專題講座,以幫助青年教師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
無論是大教研活動還是小教研活動,只要是有效的教研活動都能增長教師的智慧,促進教師成長,提高教師的成就感。
2.經驗記錄求實效。幼兒園應根據記錄模板,翔實記錄每一次教研活動的全過程,并安排專人記錄教師的精彩發言、經驗分享等內容。在活動結束后,幼兒園還要匯總記錄材料撰寫記錄稿,先由組長檢查并完善,再由教科研室進行審核,力爭能完整地記錄每一次的研討活動。我們要把每一次教研活動中迸發的智慧落實到后續的工作研討中,為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服務。
(二)精粹觀察案例
顧泠沅先生說:“案例是教育理論的故鄉。”每個教師回憶自己的教學經歷,都會發現許多值得思考、探究、回味的人和事。上學期,從老師們上交的案例來看,仍存在很多可上升的空間。本學期,我園將結合市教研工作會議要求,針對如何撰寫觀察案例、怎樣深入分析觀察所得進行研討,在研討中分享科學的方法,從而幫助教師獲得發展。
幼兒園要通過隊伍建設、開放的課程建設、靈活的教研活動為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以課程質量為落腳點,讓教師成為改革發展的實踐者,從而促使教師獲得多樣化的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青年專項重點課題“運用跟進式教研提升教師觀察和解讀幼兒行為能力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91101435。)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花園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