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娟
思維導圖以全腦學習理論為基礎,將負責文字、順序、推理等智力活動的左腦與負責情感、色彩等藝術活動的右腦有機結合起來,降低幼兒在語言認知與理解方面的難度,進而增強幼兒的記憶效果。繪本具有故事情節生動、人物栩栩如生、語言豐富多彩等特點,能有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教師在開展繪本教學的過程中,將思維導圖融入繪本中,能發揮出兩者的優勢,從而達到“1+1>2”的效果,實現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由于年齡限制,幼兒思維水平有限,在閱讀繪本時往往對色彩鮮艷的圖畫更感興趣,對詞匯、句子等難以理解的內容興致平平。因此,教師在開展繪本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幼兒找到繪本故事中的關鍵人物,梳理脈絡結構,引導幼兒建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幼兒能真正做到讀有所獲。
(一)激發幼兒興趣
幼兒喜歡用涂鴉、繪畫等形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并樂此不疲。而思維導圖正是通過形象生動的繪畫表達故事情節與內容,符合幼兒的學習習慣與特點,不僅能激發幼兒的興趣,還能豐富幼兒的認知,促使幼兒發現閱讀的魅力。當幼兒把閱讀過程中的所見、所想、所思通過符號、線條、繪畫等形式表達出來后,他們往往能記住更多的故事情節,并具有強烈的表達訴求,想要與同伴、教師分享,這有利于促進其想象力、創造力及理解力的發展。
(二)加深幼兒理解
在傳統的幼兒繪本閱讀教學中,一般以教師領讀、幼兒跟讀為主,整體的課堂氣氛較為枯燥,幼兒的興致不高,對知識的掌握也不夠扎實。一段時間后,很多幼兒并不能有效提取腦海中的信息,甚至有的幼兒已經將所學知識全部遺忘。究其原因不難發現,一是閱讀較為表面化,二是幼兒并沒有真正理解繪本內容。思維導圖的運用則能幫助幼兒理清思路,引導幼兒進行深度思考,并在回顧聯想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幼兒的閱讀素養。
(三)鍛煉幼兒思維
在開展繪本閱讀活動時,大部分教師會先告訴幼兒所要閱讀的主題是什么、繪本主要講述了什么故事,這在無形中扼殺了幼兒的想象力,將他們的思維限定在了具體的框架中,導致幼兒只能按照教師的要求,按部就班地進行閱讀,無法發揮自身的主動性,久而久之,幼兒便失去了閱讀的興趣。思維導圖的運用則能幫助幼兒圍繞繪本主題進行任意想象,他們可以想到什么說什么,不僅鍛煉了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還有利于他們今后的學習。
(一)借助思維導圖引出關鍵人物
幼兒分配注意力的能力有限,關注到繪本的故事內容,就關注不到其中的角色;了解了角色后,又會忽視故事所表達的情感。而教師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開展繪本教學,能引出關鍵性人物,并引導幼兒了解圍繞這幾個人物所發生的故事。當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被調動起來后,他們的閱讀熱情會更加高漲,能促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繪本《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中,一只小鼴鼠從土里鉆出來曬太陽,這時一條長長的、好像香腸似的嗯嗯掉在了它的頭上,鼴鼠很生氣,它想知道到底是誰干的。對于為了尋找“兇手”,鼴鼠都遇到了哪些小動物的問題,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按照出場順序的不同,引導幼兒將不同的動物標注或者畫出來。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在小動物的旁邊畫上它們糞便的樣子,讓幼兒了解這些小動物糞便的區別。當思維導圖構建成功后,幼兒能自主得出不能隨地嗯嗯、要學會顧及別人感受的結論。
總之,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能幫助幼兒引出關鍵人物,防止幼兒遺漏或者記錯信息,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幼兒閱讀的質量和水平。
(二)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故事脈絡
傳統的繪本閱讀教學主要以教師梳理故事脈絡為主,幼兒則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由于不是自主探究所得出的知識,幼兒的記憶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會出現張冠李戴、丟三落四的現象。因此,教師在開展繪本教學時,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幼兒自主梳理故事情節,讓幼兒在理解、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
例如,在閱讀繪本《紅色的小母雞》時,文章通過紅色小母雞烤面包的過程,告訴幼兒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要想獲得蛋糕就要參與勞動。在閱讀的過程中,幼兒腦海中有著各種各樣的疑惑,他們會思考如下問題:為了做出香甜可口的面包,小母雞都做了哪些準備呢?小母雞向哪些小動物發出了求助呢?這些動物有沒有幫助它呢?最后面包被誰吃掉了呢?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故事脈絡。有的幼兒會按照制作面包的流程梳理故事脈絡,并在旁邊備注上貓、鴨子、小豬的反應;有的幼兒則會按照小動物的表現梳理故事脈絡,在制作面包時,它們沒有伸出援助之手,但在吃面包時,它們卻很積極地舉起了手。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幼兒會意識到不能像故事中的小動物那樣懶惰,應當學會勤奮、努力。
總之,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故事脈絡,能幫助幼兒構建可視化的閱讀文本框架,讓幼兒能更有效地閱讀繪本,促使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順利、高效。
(三)借助思維導圖自主復述故事
繪本教學的重點在于理解故事大意,并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復述。在開展繪本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幼兒搭建語言框架,從而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繪本《避開惡貓的方法》中,有15只聰明機智的小老鼠,它們住在農場的一角,倉庫里不僅有充足的食物,還很溫暖,小老鼠們生活得非常快樂。有一天意外發生了,農場主的貓不僅把老鼠的食物都搬空了,還寫了一封恐嚇信。對于老鼠們在擔驚受怕的時候,想到了哪些躲避惡貓的方法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將具體的方法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描繪出來,并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故事。幼兒喜歡與他人分享,他們在復述時會加入更多自己的語言,這種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幼兒的閱讀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進行分角色表演,即教師選出較為優秀的思維導圖張貼在教室內,讓幼兒根據思維導圖的提示進行表演。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下,幼兒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會發現繪本中更多的“言外之意”,能為他們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借助思維導圖復述故事,有助于幼兒提取文章中的關鍵信息,能讓幼兒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推理,有助于促進幼兒閱讀素養的全面化發展。
(四)借助思維導圖進行拓展延伸
幼兒的生活閱歷、知識基礎等各不相同,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有的幼兒思維較為敏捷,能快速獲取信息,并能自主總結閱讀的內容;有的幼兒則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理解繪本內容,閱讀效率偏低。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在開展繪本教學的過程中,借助思維導圖進行拓展延伸,即對于基礎較好的幼兒,讓他們自主搜集同類型的繪本閱讀資料,采取樹形圖、括號圖以及圓圈圖等形式表現繪本內容;對于基礎較差的幼兒,教師則可讓他們按照課堂上所學習的方法,閱讀指定的繪本資料,以做到學以致用。
例如,繪本《笨拙的螃蟹》中,螃蟹尼尼不喜歡自己的大鉗子,因為不管它做什么事情,笨拙的大鉗子總是礙事。但在一次救章魚的過程中,螃蟹尼尼卻愛上了自己的大鉗子。由于故事情節較為起伏,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情緒波動也較大,他們對大鉗子的看法會從不喜歡到喜歡。教師開展繪本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要求幼兒閱讀與螃蟹相關的其他繪本,并引導幼兒自主構建思維導圖。由于幼兒思維上的差異性,他們會創作出各種各樣的思維導圖,教師則應該以鼓勵為主,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能力,提高幼兒的拓展能力。
總之,借助思維導圖進行拓展延伸,能幫助幼兒掌握同類型繪本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有助于幼兒發現繪本故事的獨特魅力,促使幼兒在閱讀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
(五)借助思維導圖組織讀后實踐活動
繪本的種類較多,所涉及的主題也較為豐富,包括親情、友情、人與自然的關系等等,但幼兒的生活經驗較為淺薄,他們只能理解周圍的事物,對于非生活化的繪本,他們的閱讀效率較低。因此,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組織讀后實踐活動,以開闊幼兒的視野,陶冶幼兒的情操,促使幼兒從繪本中挖掘出更多有價值的知識與技能。
例如,繪本《螞蟻搬西瓜》講述的是一群螞蟻發現了一塊大西瓜,為了把美食帶回家,它們想盡辦法搬運西瓜的過程。由于幼兒缺乏對生活的觀察,他們對螞蟻搬運食物的過程較為陌生,理解繪本時難度較大。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理解繪本內容,并讓幼兒以小組的形式到幼兒園里觀察螞蟻搬家的過程,即有的幼兒負責觀察,有的幼兒負責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描述,有的幼兒負責講述與分享,在分工合作的基礎上,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
總之,借助思維導圖組織讀后實踐活動,能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效、便捷的思維工具,能在符合幼兒學習特點的基礎上,促使他們深入探究繪本故事的背景、情感等,進而提升幼兒聽說讀寫的綜合水平。因此,教師在開展繪本教學的過程中,應積極發揮思維導圖的優勢,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以挖掘幼兒的潛力,逐步發展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促使幼兒朝著更加優秀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南通市開發區小星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