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毓丹
唱歌是音樂教學中感受、體驗審美情感的直接手段。德國音樂家舒巴爾特指出:“人聲是自然的原音,而自然的所有其他聲音,只是這個原音的遙遠的回聲。”幼兒園的孩子會在操場、盥洗室乃至午睡的小床上哼唱他們喜歡的歌曲,有時候他們的對話也是一些不成調的旋律對唱,唱歌似乎就是孩子們生活的一部分。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讓幼兒放松自己,體驗不同的情感,感受音樂帶來的愉悅。
傳統的歌唱活動中,歌唱教學的模式一般是教師一遍遍地彈唱,幼兒一遍遍地模仿、跟唱。在這樣反復教唱的模式下,幼兒的積極性難以維持。因此,歌唱活動中教學的藝術性十分重要。如何讓幼兒積極地體會歌曲情感、動聽地演唱歌曲,是歌唱教學中的難點。教師要嘗試解決以上問題,用美好的聲音來陶冶幼兒的情操。
(一)渲染法
教師可以設計、布置一個情境,讓幼兒進入歌曲的意境。如小班歌唱活動《小麻雀》,教師用課件展現郊外的美麗景色,幼兒立刻被吸引了。接著,教師扮演麻雀媽媽,全體幼兒扮演小麻雀,師幼一同“郊游”。幼兒在“郊外”自由結伴、又唱又跳,幼兒玩得高興,學得輕松。
(二)游戲法
教師可以把歌曲的內容設計成一個游戲,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熟悉歌曲的歌詞、旋律、風格、音樂形象等。如小班歌唱活動《去郊游》,教師可以播放伴奏音樂,讓幼兒在“草地”上玩一玩、跳一跳,讓幼兒在游戲中熟悉歌曲的旋律。
(三)扮演法
對于音樂形象鮮明的歌曲,教師可以采用扮演法進行教學。
1.兩種形象對比扮演。如中班歌唱活動《青蛙唱歌》,教師扮演青蛙媽媽,幼兒扮演小青蛙,雙方進行對唱,之后由幼兒扮演兩種形象進行對唱。
2.多種形象扮演。教師可以讓幼兒自由選擇角色扮演,通過扮演歌曲中的角色來熟悉歌詞、旋律,進而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
(四)故事法
教師可以嘗試把歌曲編成一個故事,把教學重難點都放入故事中。如大班歌唱活動《誰在唱歌》,教師讓幼兒模仿三種鳥的叫聲,讓其感受歌曲調式的主和弦,進而達到訓練音準及發聲的目的。
歌唱教學中,歌詞記憶是基礎。在歌詞記憶方面,除了機械地反復誦讀歌詞之外,教師還可以使用更好的方法幫助幼兒快速有效地記憶歌詞。
(一)圖譜符號強化記憶
幼兒記憶以具象記憶為主,對于一些內容較長或者內容容易混淆的歌詞,可以用圖譜記錄的形式幫助記憶。需要注意的是,圖譜必須結合歌曲本身的特點,做到既簡潔明了,又能突出歌曲的重難點,幫助幼兒事半功倍地學習。例如歌曲《搖籃》,其歌詞內容是一首優美的詩歌,結合歌詞內容,筆者使用了一些形象的圖片代表“藍天”“白云”“星寶寶”等名詞,并用波浪線、螺旋線、彈簧線等符號表示歌詞中的“飄、翻、吹”等動詞。這樣,幼兒學習起來就十分容易了。
再如,歌曲《貓戴帽》中一共有四句歌詞:“黑貓黑貓戴白帽,白貓白貓戴黑帽,黑帽上有白貓毛,白帽上有黑貓毛。”歌詞看似比較簡單,但是繞口令式的歌詞中有著比較復雜的變化。對于幼兒來說,他們很難一下子就在歌唱時反應過來。筆者選用了黑白顏色的色塊作為提示的主要符號,結合歌詞,在顏色符號下出示相應的貓咪和帽子圖案,讓幼兒根據對前面圖譜的理解,自己填入相應的歌詞。這樣做能幫助幼兒迅速理解繞口令式的歌詞內容,從而掌握得更加迅速。
(二)故事滲透
有些歌曲內容比較童趣,故事性很強,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采用故事滲透的方法。例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鴨》《對不起,沒關系》《蛤蟆吃西瓜》等,教師在導入時可以用少量的時間講述一個與歌詞內容匹配的故事,讓幼兒在理解歌詞的基礎上再聽歌曲演唱。
(三)動作提示
有些歌詞內容比較動態化,適合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來,教師可以采用動作提示的方法幫助幼兒理解記憶。如小班歌唱活動《貓和老鼠》,教師可以采用夸張的面部表情、形象的肢體動作來提示幼兒記住“瞪著小眼珠、齜著兩顆小牙、趕快往回跑”等歌詞。
教師可以結合歌曲特點和本班幼兒的學習特色,將上述方法靈活組合使用,幫助幼兒更快更好地掌握歌詞,進而進行歌曲學習。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情”是歌唱藝術的靈魂。但在現實的幼兒園歌唱活動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仍把讓孩子們會唱當成主要的教學目標,而忽視了歌唱活動對促進幼兒情緒情感發展的意義。不同的旋律具有不同的特質,演唱者需要使用不同的聲音和情感來表達。比如,抒情的歌曲需要用輕柔、舒展的聲音來表達,活潑的歌曲需要用歡快的聲音、積極的情緒來表達。在一首歌中,也可能同時存在著多種不同的情感表達要求。因此,教師正確定位歌曲的性質,注重讓幼兒理解歌曲情緒,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表現歌曲。
考慮到幼兒的情緒易受感染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借助移情手段,給予幼兒聆聽機會,幫助幼兒更好地體驗歌曲、表現歌曲。
“移情”即幫助幼兒將自己原有的情感體驗融入歌曲情感,從而更好地表達歌曲。藝術經驗是間接經驗,歌唱藝術同樣如此。幼兒對歌曲作品中的情感理解有一個主動領悟的過程,教師在歌唱教學中必須讓幼兒自己體會歌曲的情感。移情手段的使用能夠幫助幼兒在歌曲作品和幼兒經驗之間架設一座橋梁,引導幼兒更好地理解歌曲、表現歌曲。比如,學習小班歌曲《小人書不要哭》時,教師可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及情感特點,將歌詞內容故事化、情感化,即把歌曲的內容演繹成形象的小故事,在方便幼兒記憶、理解歌曲內容的同時,激發幼兒愛護圖書的情感,增強幼兒情感方面的體驗。教師要善于運用充滿情感的范唱和體態語言,給予幼兒良好的情感潤澤。美的情感看似無形卻有形,它滲透在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之中。教師在范唱時的一舉手一投足,甚至是細微的面部表情都可能成為幼兒注意和模仿的焦點。
“聆聽”即脫離教師的講解,單純借助幼兒的雙耳,聆聽歌曲,讓歌曲給幼兒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任何旋律在幼兒的聆聽下,都可能產生獨特的化學效應,或感動,或憂傷,或激情四射。教師要給孩子安靜聆聽的機會,讓幼兒對歌曲產生獨到的見解。為了更好地突出歌曲的情感基調,教師還可以在幼兒聆聽時,創造一定的氛圍,借助一些小道具,引導幼兒更好地感受歌曲情緒。
“表現”則是鼓勵幼兒將此前對歌曲的理解正確地用合適的聲音、情緒表現出來。以中班歌曲《拉拉鉤》的教學為例,筆者先以談話的方式,引導幼兒回憶生活中自己與同伴從發生爭執到和好時內心的感受,對比其中的情緒變化,接著請幼兒聆聽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變化,然后在學習歌曲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嘗試將此前的情緒體驗移情歌曲演唱,用失落、緩慢的聲音和愉快、跳躍的聲音表現歌曲中不同的情緒變化。再如,中班歌曲《小烏鴉愛媽媽》的學習,筆者在教學活動前,先講述“小烏鴉愛媽媽”的故事,讓幼兒說一說感受,再讓幼兒回憶自己生活中媽媽對自己的照顧,理解媽媽對自己的愛,然后再請大家傾聽歌曲,這樣幼兒比較容易理解歌曲的情感基調。
歌唱活動除了集體演唱之外,還可以有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如領唱、小組唱、合唱、接唱、男女聲對唱等。教師需要結合幼兒年齡特點、歌唱技能水平以及歌曲自身特點,在深思熟慮之后進行選擇。例如《小貓敲門》《買菜》《猴子學樣》等歌曲詼諧幽默、表演性強,歌曲本身也沒有要求分聲部演唱,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表現的,教師可讓幼兒自己決定表現形式,如分角色演唱、表演唱等均可。而歌曲《柳樹姑娘》《春天來了》等,歌曲自身就有分聲部演唱的要求,同時表演性并不強,不適用表演、分角色演唱等形式,教師可以采用領唱、男女聲分聲部演唱的方式豐富表演。為了幫助幼兒理解此類較難的表現形式,教師可以采用提示符號。筆者常用的是色彩符號,分別給幼兒幾種不同顏色的小貼紙,幫助幼兒分成幾個聲部,在歌曲圖譜上加上相應的顏色貼紙提示不同聲部的幼兒演唱。這樣,教師在指揮幼兒分聲部演唱時就不會手忙腳亂,從而有更多的精力給予幼兒演唱技巧方面的提示,且幼兒在此類練習中也會更加注重與同伴的協調配合。
總之,歌唱活動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引導幼兒學習音樂最自然、有效的途徑,也是幫助幼兒獲得認知技能、形成良好態度、表達積極思想情感的有效活動方式。孩子的歌聲是純真美好的,愿每個孩子都能愉快地放聲歌唱,唱出理想,唱出未來,唱出屬于自己的天籟之音。
(作者單位:常州市鐘樓區清潭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