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石窟寺是歷史的見證者、文化的承載體、文明的象征物。做好石窟寺保護、研究、利用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文章在分析石窟寺保護現狀、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代石窟寺保護的對策。
關鍵詞:石窟寺;保護現狀;問題;對策
0 引言
石窟寺是我國不可移動文物的重要類型,包括洞窟造像、摩崖造像、題刻、碑刻、石像生,集造像、壁畫、建筑藝術于一體,是歷史的見證者、文化的承載體、文明的象征物。在世界遺產的石窟寺門類中,我國石窟寺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對反映中華文化特征、中外文明交流融合和多民族國家統一也具有重要意義。
石窟寺本身就是一座寺院,是僧俗信徒禮拜、供養、起居和禪修的場所,文化要素十分豐富。鑒于早期地面佛寺大多已成為遺址,石窟寺因其歷史、文化和科學方面“突出的普遍價值”成為十分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全國石窟寺24422處,分布于29個省(區、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8處,4處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石窟寺保護工作,并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2019年8月19日,習總書記到敦煌莫高窟調研,實地考察保護、研究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等情況。2020年5月12日,習總書記考察云岡石窟時強調,云岡石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2020年8月,習總書記對全國石窟寺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做出重要批示。當前,國家正積極推進石窟寺的調查、研究工作,全面展開全國石窟寺考古報告的整理和出版。
1 保護現狀
1.1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石窟寺保護研究工作
一是設立專門管理機構。1943年,我國第一個石窟保護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二是各地更加重視石窟寺保護工作。比如甘肅省創新管理方式,將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整體交由敦煌研究院保護管理,破解石窟寺管理、人才、技術瓶頸。三是石窟寺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效果。20世紀60~90年代,國家投入保護石窟的大型工程主要有莫高窟的崖體擋墻加固工程、龍門石窟奉先寺等搶險加固工程、云岡石窟三年加固工程、麥積山噴錨加固工程、大足石窟水患治理工程及其他重點石窟巖體加固工程等。21世紀石窟保護在理念和保護技術上進入突飛猛進的階段,開始建立評估體系,重視多學科聯合攻關。四是目前我國20多所高校設立了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專業。
1.2 一大批石窟寺保護杰出人才涌現
70余年來,以常書鴻、宿白、段文杰、余鳴謙、樊錦詩等為代表的石窟寺工作者,以及無數的莫高窟人甘守清貧、不畏艱辛、執著堅忍、篳路藍縷,為石窟寺保護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文物保護界的一面旗幟;20世紀60年代初,文化部下屬的古代建筑修整所先后招聘了10多名大學畢業生和波蘭歸來的碩士生王丹華、胡繼高先生,成為后來文物科技保護的生力軍;時任文物局局長王冶秋積極籌劃、古建所領導姜佩文所長親自實施建立了石窟室;1995年,陜西文保中心以公開招聘的方式,招募了十多位青年優秀人才,后來都成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教授;80余歲的李云鶴先生仍堅守在文物修復保護第一線,被譽為我國“文物修復界泰斗”。
1.3 石窟寺學術研究有序開展
第一,石窟寺普查和考古調查有序開展,基本摸清家底,明確了我國石窟寺的價值、分期、分區和發展脈絡。第二,由中國文物研究所牽頭、十個單位參與的國家計委下達與預防性保護有關的“影響文物保護的環境因素及環境質量標準”課題,歷時七年順利完成(1995—2002)。第三,在“十二五”與“十三五”文物科技保護規劃中,石質文物保護的研究課題占很大比重,并取得一定成功。比如,陜西文保中心的研究成果石質文物清洗方法等已被廣泛應用到保護實踐中。第四,國家的973項目開創了硅酸鹽質文物保護的基礎研究。第五,近30年來,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物保護學術論文中石質文物保護為首位。
1.4 多學科聯合攻關支撐石窟寺保護
石窟寺整體保護不易實施,跨學科是石窟寺保護的根本特點,需要多學科介入。一是始終堅持考古、藝術、巖土、材料、建筑等多學科合作,探索出“重視前期試驗成果支撐、科學研究貫穿保護過程、多學科聯合攻關、動態設計和實施”的工作方法理念,危巖體加固、水害治理、壁畫修復等保護技術取得重要進展。二是始終堅持前期研究為先,貫穿治理全過程,解決石窟保護難題。比如,在治理樂山大佛的前期研究中,共7個單位參與,綜合應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多種新技術以及地質測繪、修補材料的試驗研究,對大佛進行了全面多維的研究,最終提出了綜合治理樂山大佛的措施。
1.5 石窟寺展示利用形式多樣
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世界遺產基礎設施和旅游配套設施較為完善,具備較好的展示利用條件,不僅成為當地重要的旅游景區,在國際也有較高知名度,成為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平臺與窗口。比如,敦煌莫高窟重視科技在石窟保護中的應用取得了很好成效。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游客可以先觀看4K超高清寬銀幕電影《千年莫高》和8K超高清球幕電影《夢幻佛宮》,對敦煌藝術有初步體驗。隨后再到莫高窟實體適度觀賞洞窟,既減輕了洞窟的參觀壓力,也增強了觀眾的參觀體驗。
1.6 石窟寺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金名片”
保護研究機構堅持國內外開放合作與交流。比如,以敦煌研究院為代表的石窟寺保護研究機構,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國際一流專業機構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在保護技術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2001-2007日本信托基金保護龍門石窟、庫木吐喇千佛洞、陜西唐陵等項目;1995-2004與意大利合作培訓文物保護人才。
1.7 石窟寺保護安全防范體系初步建立
國家主管部門要制定出臺石窟寺和石刻安全防范系統技術標準,加大安防投入。目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石窟寺類國保單位安防設施覆蓋率超過70%。
2 問題
2.1 保護工作量大面廣,保護任務非常繁重
大量石窟寺的塑像和壁畫等文物本體保護修復工作剛剛起步,保護技術難度大,實施周期長,仍需長期持續推進。以莫高窟為例,該窟共有壁畫約45000平方米,建院以來共完成約5000平方米壁畫的保護與修復任務,目前仍有20000余平方米壁畫需要開展保護與修復工作。川渝、河西、隴東隴南、陜北等地區的中小石窟分布零散、數量龐大,長期以來因重視程度不夠、資金缺乏、專業人員不足,大部分未開展保護工程,病害嚴重,保護工作量大,亟須進行搶救性保護。
2.2 保護關鍵技術尚未取得突破,保護理念未達共識
危害石窟安全的水害、風化等主要病害缺乏科學有效的保護手段,科技創新尚需突破。比如,水患的治理始終是個難題,室外不可移動石質文物的防風化整體保護等課題。一些石窟寺保護理念,如窟檐設計、塑像修復、彩繪等還存在較大爭議,引發輿論熱議。比如,大足石刻寶頂的千手觀音及淶灘石窟保護修復中的貼金問題,都牽涉到對文物的認知、價值與保護理念。
2.3 研究保護人才急缺,石窟寺考古研究嚴重滯后
石窟寺考古研究保護人才無系統的培養體系,只有少數高校依托考古、美術、巖土、材料等學科培養石窟寺研究人員,人才輸出嚴重不足;像石窟寺考古主要高校—北京大學,培養的人才數量急劇減少;石窟寺修復技術人員培養難度大,從業人員急缺;石窟寺考古研究滯后,重要石窟寺考古報告不能及時出版,學術資源開放性不足。
2.4 招投標制度和工程實施模式存在弊端
現行文物保護工程管理制度套用現代建筑工程,未能體現石窟寺保護的特殊性;部分地區機械地采用招投標制度,低價者中標,市場競爭無序,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工程實施中,考古發掘、勘察研究、方案設計、施工缺乏有效銜接,嚴重影響工程質量。
2.5 高度追求旅游開發,展示水平有待提升
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石窟寺過度強調旅游開發。莫高窟、樂山大佛等游客數量遠超負荷,莫高窟每日游客承載量為6000人次,而旅游旺季每日游客數量達到1.8萬人次;麥積山石窟、樂山大佛的參觀棧道經常嚴重超載,影響文物和游客安全。個別石窟寺甚至被群眾作為自發的宗教活動場所不當使用。
3 對策
3.1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石窟寺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從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充分認識當前做好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牢記初心使命、強化責任擔當,把石窟寺研究好、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
3.2 編制專項規劃,全面規劃石窟寺保護研究工作
相關主管部門組織開展全國石窟寺情況專項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編制《石窟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例如,2020年7月以來,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多次開會研究,邀請相關專家論證,成立山東省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協調推進小組,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組建了4個分組組成的山東省石窟寺專項調查小組,全面展開山東省石窟寺調查,為編制《山東省石窟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構建科學有效的石窟寺保護體系提供重要依據。同時,實施石窟寺考古中長期計劃,開展考古調查,持續出版重要石窟寺考古報告和系列編目。
3.3 完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
各相關部門要大力弘揚“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完善石窟寺考古研究體系,形成穩定的石窟寺學術科研隊伍;依托高校和專業科研機構,建立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的專門人才培養基地;設立文博職業技術學院,健全文博職業教育體系,實現高技能人才素質提升和結構優化;在事業單位改革中穩定基層文博隊伍,完成石窟寺管理人員定期輪訓,引進更多優秀專業人才參與文博事業發展。
3.4 建立健全石窟寺數字資源開放共享機制
石窟寺數字化是利用數字技術對石窟寺進行全息記錄和轉化的工作,是實現文化資源長久保存并發揮其軟實力的基礎性工作,也是讓文物“活”起來、參與文明互鑒的基礎性工作,主要包括本體的數字化、學術過程的數字化、既往學術檔案的數字化。石窟寺數字化建設將納入國家“新基建”建設計劃,目標是建設區域性石窟寺數字資源庫和國家統一管理平臺,建立健全石窟寺數字資源開放共享機制。當前首要任務是做考古報告,一個洞窟一個洞窟,長期、科學、有計劃地進行考古工作,為石窟寺建立翔實檔案。例如,浙江大學開展的須彌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數字化工作還是可圈可點的。
3.5 發揮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
文保單位要進一步強化技術集成和系統解決方案供給能力,建立石窟寺保護科學技術體系、文物保護學術體系;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聚集石窟寺巖體失穩、水鹽侵蝕、風化破壞和中小石窟寺防盜等技術瓶頸問題,加強巖性地質特征、壁畫制作工藝和各類病害發育機制等基礎研究,傳承創新傳統技術和營造工藝;建設石窟寺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
3.6 創新保護理念與保護技術
我國石窟寺以獨特的風格和完整的體系著稱于世,在進行價值評估、保護程序、技術措施時,要考慮石窟寺所具備的文化、哲學和歷史觀念。比如,對需要搶救、救命的文物,還是要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用化學的保護方法,應該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措施,需要嚴格按照程序,進行科學的試驗、檢測和論證,真正做到萬無一失。
3.7 建立石窟寺安全長效機制
保護單位要嚴格落實文物安全責任,實施石窟寺安全責任人公示公告制度;全面落實田野石窟寺安全守護員,在石窟寺分布密集地區設置集中的安全防護綜合控制中心;完善公安、文物聯合打擊文物犯罪聯合長效工作機制,開展石窟寺盜竊的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有效遏制文物犯罪;建立完善執法巡查制度,嚴厲查處破壞、損壞、損毀石窟寺本體及歷史環境風貌等違法行為專項整治。
3.8 創新招投標制度和工程實施模式
保護單位嚴格落實石窟寺保護利用項目政府采購制度,將保護項目納入服務類政府采購對象,以邀標、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采購等確定項目單位;優化工程管理,鼓勵采取設計施工一體化和健康評估機制;可創新性地選擇專業保護機構作為項目管理單位,負責工程管理和組織實施。
3.9 提升石窟寺展示服務水平,做到可持續發展
實施石窟寺展示陳列提質工程,全面改善開放石窟寺標識解說系統、服務設施,鼓勵有條件的石窟寺建設遺址陳列館;規范石窟寺旅游開發活動,公布游客承載量和重點洞窟的最大瞬間容量,鼓勵采用限時限流,推廣預約參觀制度;提升石窟寺講解服務質量,加強講解員培訓,規范講解服務。
【作者簡介】劉芳,女,漢族,山東曲阜人,碩士,曲阜市文物保護中心專業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