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武
摘 要:深度學習以發展學生的高階認知能力為目標。文章以數字音頻課程教學為例,重點探究基于深度學習的高校微課程教學設計策略:制定指向深度學習能力的學習目標、選擇指向核心概念的結構化的學習內容、設計促進問題解決的深度學習活動、制定反映學生高階認知能力的深度學習評價量表。
關鍵詞:深度學習;微課;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活動;評價量表
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2-0120-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智慧校園環境下基于高校微課資源的深度學習研究”(2019SJA2000);2018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重點自籌項目“智慧教育環境下高校微課資源深度開發和共享機制研究”(B-b/2018/01/26)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華武(1978-),女,河南南陽人,碩士,講師,從事數字媒體藝術教學與研究。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而核心素養的本質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深度學習以發展學生的高階認知能力為目標,契合核心素養的本質要求。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基于深度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優化學生的學習策略,并以此作為改變學生課堂非參與狀態和淺層學習的重要途徑。
一、深度學習
1.深度學習的概念內涵
深度學習是指教師設計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投入和參與的學習活動,其以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團隊合作與有效溝通以及自主學習與積極的學習態度為目標,促進學生深度理解及有效遷移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教學活動的設計和評價有目的地干預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以提高深度學習效率。
2.深度學習的實現條件
(1)學習層面。從學習層面看,不同于淺層次學習的記憶、理解和簡單應用,深度學習追求的是深度理解、靈活應用和創造。學生要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以較高的認知、行為、情感投入,建立新舊知識、概念間的連接,尋找知識背后的原理和模型,并結合現實生活多視角、整體、系統理解學習內容。而學生只有主動參與、多維度投入,才能深度理解和靈活遷移知識,發展高階能力。
(2)教學層面。深度學習的實現,必須有教師的有意義干預。從教師層面看,教師要秉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熟練掌握學科知識架構,在教學設計中呈現學習者的認知特點、課程體系結構、核心知識及概念、應用領域中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案,在交互活動中強調知識的深度應用,在教學評價中側重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關聯性知識的挖掘,并且要公平、公正,獎懲得當。
二、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
深度學習的核心教學理念包括以學生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等。深度學習的發生、實現與教學因素、學習者因素、學習生態環境都有關系。
1.教師要明確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
在統籌教材結構和知識體系的前提下,教師要對核心知識點及相關應用有全局掌控,然后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現狀,設計能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活動,包括任務環境、形式、要求、人員分工、評價激勵機制等。這些教學活動是深度學習發生的重要前提,也是深度學習區別于識記等淺層次學習的重要條件,是智慧教育環境下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能力之一。
2.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
學生是深度學習實現的主體對象。而學生要想實現自我完善,實現深度學習的多維度目標,就要配合教師的要求,積極主動參與,全身心投入,不能滿足于機械識記和淺層次理解,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核心知識點的深度理解和知識遷移,實現高階認知加工。同時,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和創新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有效溝通能力。
3.深度學習的發生和實現需要良好的情感環境
深度學習需要的情感環境包括良好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另外,公平、公正的學習氛圍,嚴明的獎懲制度等也是深度學習實現的重要保障。
三、高校微課程深度學習教學設計——以數字音頻課程為例
高校微課程是以微視頻為核心,以大學生或同等學歷人群為目標群體的線上教學資源、教學活動和教學環境的總稱。下面以數字音頻課程中的微課程教學設計為例,重點探究基于深度學習的高校微課程教學設計策略。
1.制定指向深度學習能力的學習目標
數字音頻課程是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必修課,主要研究內容為音頻理論和音頻編輯與創作。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第一,了解音頻在數字媒體藝術領域的重要作用,培養音頻藝術修養。第二,學會聲音大小的量度方法,能根據人耳聽覺特性解釋一些聲音現象,能根據室內聲場的特性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第三,掌握音響系統的主要技術指標,掌握常見的節目源設備、前置放大器(或調音臺)、功率放大器、揚聲器等典型設備的功能、工作原理和技術指標,掌握聲電轉換和電聲轉換的過程和原理,能夠進行設備的配接。第四,熟練掌握音頻數字化的過程,熟練使用Audition軟件進行音視頻節目的各種錄制、編輯、美化、混縮輸出。這些學習目標都不是內容的簡單認知和記憶,而是需要學生以解決問題為核心,對核心知識進行深度理解和靈活遷移。
2.選擇指向核心概念的結構化的學習內容
教師可圍繞章節核心知識點,對數字音頻微課教學內容進行結構化處理。高校微課以15分鐘以內的短視頻為主,內容有限。但是微課的課程內容和教學屬性決定了其必須以結構化的方式實現課程的系統化和完整性,讓學生以結構化的學習內容為基礎,在一次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遷移知識,提升能力,實現深度學習。
3.設計促進問題解決的深度學習活動
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活動設計是實現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數字音頻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特別是理論部分的內容比較枯燥乏味。在教學中,教師可把核心知識點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設計一些基于問題的活動、基于對話的活動、促進理解的活動、趣味性的活動,然后通過直播或在線討論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而學生的主動參與有利于其多維度進行思考和探索,然后再通過高階認知加工,實現深度理解和遷移知識。需要注意的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加強興趣引導、過程管理、公正評價,讓深度學習有條不紊地實現。
4.制定反映學生高階認知能力的深度學習評價量表
深度學習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高階認知能力,區別于簡單識記等基礎認知,高階認知能力包括思維能力、交流能力、自主發展能力。學生在學習和活動過程中的表現,教師可以用評價量表去評價,每次活動中,在優、良、中三個選項中選擇,判斷學生某項高階能力是否獲得。對學生進行評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學生某方面的能力表現欠佳,教師可以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找原因,幫助學生不斷改進。例如,有的學生不能對教師的問題快速做出反應,或者不能快速抓住問題核心,教師就要考慮該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或信息加工能力是否需要加強。如果很多學生都存在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反思,設置問題時是否應注意表述更明確、核心知識點更加突出。
四、結語
總之,基于深度學習的高校微課程教學設計要以學生高階認知能力為導向,綜合考慮影響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各方面因素,以核心概念為抓手設計結構化教學內容以及促進問題解決的教學活動,整個過程貫穿高階認知能力的評價和教學活動的動態改進,從而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非常重要,如使用任務單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和探索。規范微課學習流程、適當激勵等,也是深度學習實現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楊明,陳緒浩.大學生網絡深度學習狀況實證研究——以西華大學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8(02).
[2]李海芬,劉培峰,張麓麓,張吉.基于深度學習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與學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9(02).
[3]宋倩倩,曹玉娟,劉振海.深度學習視角下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鹽城工學院學報,2018(04).
[4]王靖,崔鑫.深度學習動機、策略與高階思維能力關系模型構建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8(06).
Research on Teaching Design of Micro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Deep Learning
Zhang Huawu
(School of Art and Media, Suqian University, Suqian 223800, 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deep learning is to develop students' high-order cognitive ability. Taking the digital audio course teach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eaching design strategy of micro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deep learning: formulating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pointing to the deep learning ability, selecting the structured learning content pointing to the core concepts, designing the deep learning activities to promote problem-solving, and formulating the deep learning evaluation scale reflecting the students' high-level cognitive ability.
Key words: deep learning; micro curriculums; learning objectives; learning content; learning activities; evaluation sc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