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摘 要:將黨史的理論學習教育與思政課程的有機融合是當前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該在推進三全育人的進程中,深入挖掘黨史中的紅色資源,將其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使得黨史文化能夠為思政教學鑄牢思想動力、厚植文化基因、激蕩精神動能,體現其當代價值。有鑒于此,高校應當以多元化的路徑開拓紅色思政教學的新局面,實現黨史教育與思政教學同頻共振,推動紅色教育與專業教育取得入腦入心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黨史教育 思政教學 守正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以宏大的視野,深邃的思想,高屋建瓴地闡釋了黨史學習教育在百年歷史新起點的重要意義,指出“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昂揚的姿態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國家新征程。”[1]其中蘊含紅色基因的黨史文化是我們黨和國家的精神寶庫,將黨史文化基因融入思政課教學的血脈,能夠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注入內生動力,也能夠為高校思政課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指明方向,打造出立體生動、兼具特色的“紅色思政課”,使得黨史學習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
1 黨史教育與思政教學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大學生是黨史文化的弘揚踐行者,思政課是傳承紅色基因的主渠道。高校應當切實發展好傳遞好黨史文化的時代之聲,全力以赴地講透講活講好黨史教育課程。在新起點上,將黨史文化與思政教學有機統一,不僅能夠推進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還能夠深挖黨史中所蘊藏的資政育人的文化資源,讓黨史教育成為滋養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最好營養劑。
恰逢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借此時機將黨史教育融入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臨的一大熱點和難點。一方面存在著教育對象認同感危機的問題。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成長起來的小浪花們,沒有體驗過“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拮據生活,對于革命前輩們的艱苦歷程沒有辦法做到感同身受,反倒是在美好的新時代環境中滋生了貪圖享樂的劣根。與此同時,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在坐擁時代進步帶來的生活之便的同時,也飽受“碎片化”信息造成的不良影響。其中也不乏對黨史文化的片面解讀,對歷史人物的刻意“解密”,還有出現了許多“抗日神劇”、“古裝劇”等。這樣的社會現狀如若不加以改善,將會導致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的橫行,直接降低甚至缺失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另一方面,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盡管有在響應國家的號召進行黨史課程的設置,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卻缺乏銜接性,使得黨史與思政的結合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大學生的獲得感沒有得到相應的滿足。
2 黨史教育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的時代價值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注重黨史的學習教育,善于向歷史文化請教、向歷史經驗求教,從中獲取解鎖實踐難題的秘招。在學思踐悟中獲得經驗與啟迪,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一貫堅持的優良傳統,需要我們繼續傳承與弘揚。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風口浪尖,我國的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將面臨著巨大的考驗,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是一項具有意識形態特色的關鍵課程,關乎著國家的前途命運,要因事而化、不斷加強。因此,需要深入發揮黨史文化在思政教學中的獨特優勢,讓黨史教育為思政課程保駕護航。
2.1 黨史教育為思政教學鑄牢思想力量
毛澤東曾在1938年時就明確地指出,“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2]縱觀中國共產黨百年以來的奮斗歷程,無不是以貫徹落實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條思想主線當中發展起來的。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憑借自身智慧帶領中國人民擺脫積貧積弱的社會現狀,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暗黑牢籠,領導人民群眾擺脫三座大山的壓迫,實現民族獨立,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創了振奮人心的歷史性跨越;到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把曾經山河破碎的的新中國建設成為未來可期的全新社會面貌,創造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優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與經濟保障;再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力挽狂瀾,點亮改革開放的精神火炬,揚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奮力譜寫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勇當新時代拼搏進取的探路先鋒。在可歌可泣的百年浴血奮戰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開辟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始終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力量與當代中國的時代意蘊相結合,持續地不斷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縱深發展。因而,實現思政理論教學與黨史文化教育的齊頭并進,能夠使青年大學生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起青春心向黨、奮進新征程的理想信念,為思政課教學熔鑄思想力量。
2.2 黨史教育為思政教學厚植文化基因
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3]中國共產黨氣宇軒昂的非凡征程就像是一幅不斷總結經驗、開拓進取的發展畫卷。中國共產黨能夠一步步的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離不開百年風雨的經驗教訓。古人有言:“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的歷史交匯節點上,強調出黨史學習教育的十分必要性。恰逢建黨百年的重大時刻,推進黨史文化與思政課程的融合是新時代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一種政治自覺。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試圖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侵占,想方設法地對我國國民輸入錯誤的不良的思想思潮,又或是攻擊、丑化、污蔑、抹黑我國在歷史上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其根本的目的則是想擾亂人心,從而占領我國思想高地。面對這意識形態領域的多重考驗,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嚴峻挑戰,我們應當擦亮自己的雙眼,旗幟鮮明地駁斥錯誤思潮對我們的危害,理直氣壯地堅定地選擇中國共產黨對我們的方向指引。政治方向問題是關乎中國共產黨生死存亡的首要問題,也是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前途命運的第一位問題,借助高校培育時代新人的角色優勢,思政課是凈化心靈的靈魂工程,也是凝魂聚氣的固本工程,其培養方向不容出現任何偏差。只有將黨史文化中的紅色基因像一粒種子一樣,深深根植于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并落實于日常行動之中,才能增進當代學生對于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脈絡與歷史邏輯的深刻理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生生不息的青春永動力,為思政課教育教學擦亮黨史文化的紅色基調。
對青年大學生進行黨史教育能夠讓他們堅定地成為飽含紅色基因的黨史文化的積極傳播者與模范踐行者。百年黨史背后有著鮮活且生動的紅色教材。將黨史文化引入思政課堂并進行生動地講述,能夠使得共產黨人偉大而鮮紅的革命精神薪火相傳。同時傳承黨史文化也能夠推動大學生學習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英雄模范的先進道德品質,感受革命戰爭年代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無畏,體會發展建設時期講奉獻、敢攀登的大義凜然,領略新時代勇探索、闖新路的一往無前。因此,用黨史的學習教育厚植思政課教學的家國情懷,能夠使其在領悟中國共產黨一心為民、初心如磐的情懷基礎上,向著強國目標、民族復興目標進軍。
2.3 黨史教育為思政教學激蕩精神動能
“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回顧中國共產黨帶領華夏兒女在苦難與磨練中鑄就輝煌的百年歲月,我們更應當從中汲取催人奮進的精神動能,堅定青年大學生的中國自信。讓黨史教育適應并融入思政教學之中能夠提振當代大學生的精氣神。歷史表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破除思想與制度的阻礙,沖破黑暗與陰霾,迎來黎明的曙光。先是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符合中國革命狀況的勝利之路,以生動的革命實踐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再是建立起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改善了中國的經濟現狀,最后是迎來改革開放的潮流,大刀闊斧地建設社會主義,使中華民族大步踏入新時代,站上了“可以平視這個世界”的國際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能夠為中國創造世界奇跡的人間正道,它決定著中國共產黨的奮進方向。凝聚黨史文化與思政教學的共同力量,能夠增強當代大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在探索創新的道路上,無論是遇到什么驚濤駭浪也依然能夠堅定最初的選擇,守住自身的信念,一路向前。
堅持思政課教學的鑄魂育人功能,是開啟青年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新征程。黨史文化的學習可以說是一座增強時代青年大學生自信卓然的精神寶庫。中國共產黨準確研判國內外形勢的能力,正確把握并抓住歷史機遇的能力,精準分析探究歷史演變機理的能力,是賜予當代大學生中國自信的底氣。黨史文化通過思政課堂傳遞出磅礴的紅色力量,增強青年大學生的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弄潮兒的信心。
3 多元開拓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守正創新路徑
3.1 更新教育理念以提升思政教學高度
思政課教學不僅僅是傳輸有關中國共產黨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還是提升道德修養的過程。黨史的學習教育在給予青年大學生深厚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夠用隱性資源來熏陶他們的精神家園。在瞬息萬變的新時代背景之下,思政課教師不應再局限于單純的灌輸知識,而是要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職責。把學習黨史與課程教學相互融合,提升到政治自覺的高度,并以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一方面,高校要做到以史育人。思政課教師應當善于將理論學習與史實史料融會貫通,走好“紅色育人路”,打好“紅色精準牌”,用自身所學為青年大學生筑牢復興之夢。另一方面,高校要增強史論結合。將黨史文化中無形的教育資源挖掘出來,通過接地氣的方式方法,繪聲繪色地講給當代大學生聽,使得整個教學過程不至于太過生硬而降低學習效果。
3.2 創新教學形式以提高思政教學效度
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過程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座談會上發出的明確表態。如果能在上好第一課堂的基礎之上,把育人的觸角拓展到第二課堂的之中,使之推進第二課堂課程化教學,豐富教學活動的模式,達到盡善盡美的教育效果。第一課堂的知識傳輸與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結合能夠促使青年大學生更好地將內化的文化知識升華為理想信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落細落小落實。首先是高校可以開展具有體驗感和沉浸感的教育活動來感染青年大學生。借助與歷史對話的機會,激發青年大學生愛國愛黨的赤子之心。其次,高校可以圍繞重大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紀念日來開展特色鮮明的一系列主題實踐活動。趁著節日氛圍的烘托來進一步開展黨史的學習教育,吸引青年大學生加入到主題鮮明的“紅色之旅”中,注重在實踐活動中培育他們的責任與擔當。最后,高校可以將學術性與生動性相結合,滿足學生對喜聞樂見的課堂需求,比如開展歷史話劇,通過歷史情境的構建將歷史演的“活起來”,增強感染力。
3.3 豐富教學內容以拓寬思政教學深度
黨史文化中深藏的豐富教育資源對青年大學生砥礪奮斗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比如,在縱橫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共產黨屢經風霜卻依然甘之如始,憑借艱苦卓絕的韌勁將民族復興的畫卷一步步拉開,此過程中蘊含彌足珍貴的教育內容有助于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理論深度。黨史文化不僅博大精深還富有理論深度,當把黨史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時候,需要注意把握二者之間的理論強度,防止學生因理解不透而成為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樓閣。一方面,黨史文化與專業課程相結合要注意教育對象的特殊性,遵循教育對象學習認知的規律,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應該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注重黨史教育內容的時代性,使得二者在融合的過程中做到“通古今之變化”,而后“發時代之先聲”。
3.4 加強隊伍建設以增強思政教學廣度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優化師資力量的關鍵一步在于提升思政工作者的理論修養。“學史以明志,鑒往而知來”,思政課教師應當在豐厚的黨史沃土中汲取理論學習與精神鍛造的養料。同時,作為黨的政策方針的忠實擁護者以及先進思想文化的積極傳播者,更應該成為黨史學習道路上的排頭兵,讓自身先受教育才有資格和能力給當代大學生理直氣壯地講好“紅色思政課”。黨史理論學習的推進與深入,能夠使思政課教師深刻的體會中國共產黨在曲折前進道路上的歷史邏輯與政治意義,理解中國共產黨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中所流露出來的歷久彌堅的初心,感悟中國共產黨砥礪前行中的氣魄與雄風,從而強化思政課教師宣講黨史文化的底氣,打造善于講授黨史文化的高水平教師團隊,打通黨史教育學習的最后一公里。具體而言,思政課教師通過講授黨史這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能夠讓青年大學生感受革命先烈們曾經在艱難困苦面前,披荊斬棘的奮勇身姿,培育他們的歷史視野。
以黨史的理論學習為重要的抓手,加強思政課教師學習掌握黨史文化的深度和厚度,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實現在思政課堂上黨史理論學習與專業知識傳授的同頻共振,貫通黨史文化與思政教學的渠道,讓思政課教師在學史力行當中,發出時代的最強音。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2-20.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38.
[3] 朱付慶.習近平對毛澤東人民群眾觀的繼承與發展研究[D].西華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