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聰
摘 要:少年強則國強,民族的希望和未來屬于青年一代。在經濟社會騰飛的同時,未成年人性犯罪問題的嚴重性愈發引發人們的關注,低齡化趨向、惡行化表現以及犯罪方式復雜化,其形式的復雜揭示了原因的多樣化,本文便以此為視角展開分析,并就其提出針對性建議加以預防,以期有效的預防和控制相關問題的再次發生。
關鍵詞:未成年人 性犯罪 犯罪原因 犯罪預防
青少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進步和發展的根本。他們成長的途中如果誤入歧途,不僅是對于他們自身價值的否定,更是對于國家未來的失望。而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進步與發展,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多元的文化和價值觀不斷涌入,未成年人由于其價值觀尚未形成,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所面臨的不良文化的侵蝕和誘惑相較于之前社會,渠道更加“多樣”、內容更加“多元”。與此同時,未成年人犯罪和失蹤案件的不斷發生和增多,犯罪率走向了低齡化壓力增加,社會開始了對未成年人問題的重視,特別是未成年人性犯罪的關注,本文就以此為視角進行展開和論述。
1 問題的提出
性,作為人類的生物生理結構的自然屬性,是人類得以繁衍發展、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同時起著維系族群穩固、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和諧統一。然而現代社會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愈發激烈,多元文化的涌入和沖擊,使得正在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我們,面臨的文化沖擊十分強烈,特別是對還未形成或者正在形成價值觀的未成年人更是如此,對于其中的不良文化的誘惑和侵蝕,特別是性文化,使得我們的未成年人在其價值觀的行程中出現了偏差和錯誤,加之社會、學校、家庭在其中的責任缺失,未成年人誤入歧途,走向了性犯罪的深淵。
通過對前人研究的歸納與總結,我國未成年人性犯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1 犯罪低齡化
隨著如今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改革進步和不斷發展,有關科學研究調查結果表明,現今以來我國適齡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育期已被普遍認為提前,在不良影視作品和興趣低下的群眾休閑體育娛樂活動開展場所的巨大沖擊下,一些性早熟涉世淺的孩子過早地進入以追求性快活、性滿足等藝術作品內容為主要活動目標的一種日常生活和社會工作活動方式,在這種不良價值觀誘導下,加之本身缺乏理性判斷,使得不少未成年人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相關報道和案件層出不窮,年齡大多在14到16周歲之間,在一個本是美好的年華卻步入了幽暗的囚籠。
1.2 受教育程度偏低
我國現行的是9年義務制教育制度,在有些地區甚至可以達到12年義務教育。而未成年性犯罪者,普遍在14至16周歲之間,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屬于初中文化或者其中有些人甚至連中學文化都不到,并且就有關報道指出,很多未成年性犯罪者屬于中途輟學或者開除學籍的類型。在一個原本應該接受高等教育的階段,卻因為誤入歧途,走上了一條違法和舞弊的道路。基本的道道判斷、正確的價值觀還未形成,一失足成千古恨。
1.3 犯罪手段殘忍化和形式的復雜化
據我國的有關報道和新聞調查結果表明,在一些未成年的個人性侵犯犯罪案件中,其使用手段的行為呈現出于其與年齡階段不匹配的殘忍程度,有的犯罪嫌疑人的手段和行為甚至遠遠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同時我國的未成年性犯罪者的性侵犯形式也不是單一的性侵,其表現形式多樣,或以性侵犯罪的表現形式為主并且伴有其他類型的犯罪,或以其他類型的犯罪表現形式為主并且伴有其他性侵犯罪。未成年的男性在實施各種性犯罪行為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會伴隨著搶劫,殺人、受傷、綁架等各種犯罪行為,而且在未成年的婦女在實施各種性犯罪行為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會伴隨著販毒、吸食、詐騙等各種性犯罪行為。
1.4 問題少年特征明顯
所謂問題少年主要是指基于失學、失業、失管的問題而走向犯罪的少年。在學齡期間卻輟學或棄學的即為失學;十六周歲以上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卻又工作者即失業;父母忙于生計或疲于管教、甚至無法管教的未成年人即為失管。這三者最明顯的共同點便是游手好閑、無所事事,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無人管理的未成年人,整日出入更種休閑娛樂場所,接受一些所謂的“社會經驗”和“潛規則”,嚴重誤導其正常社會道德和價值觀的形成,最終走向社會的反面。
2 原因分析
任何犯罪問題的出現,都有其背后的原因,未成年人性犯罪也同樣如此。對于性犯罪問題的原因分析,可以讓我們明確問題產生的根源,探索合理有效的解決措施、預防措施。與此同時,我們需要明確,任何問題都有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觀原因主要是基于未成年犯罪者本人,其自身問題使得自己的行為觸犯了刑法規定,從而接受刑法的制裁;客觀原因則主要是犯罪人以外的因素,包括社會、學校、家庭以及法律本身等。主觀與客觀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犯罪行為最終發生。
2.1 未成年人自身的問題
行為是行為人意志自由的體現,這句話放在犯罪中也依然可行。未成年人的生理發育、心理發育,尤其特別是道德心理尚未成熟自我防范意識薄弱,價值觀的選擇和對價值的判斷能力明顯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低下;在此形勢情況下,面對著復雜的社會文化沖擊,多元價值觀進行了選擇,信息大爆炸的影響,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召喚。未成年人在毫無適應能力的情況下,面對著如此錯綜復雜的外圍世界,如同“黑洞”般使得未成年人無法逃離,最終走向了社會的反面——違法犯罪。
2.2 家庭的問題
諺語有云“子不教,父之過”,雖然我們不能將責任完全歸咎于父母,但家庭因素也是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家庭教育才正是他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第一堂課。第一堂課的缺失往往使得未成年人的性教育輸在了起跑線。在我國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對于性教育家長普遍認為是羞于在孩子面前談論的問題,認為性教育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同時有些家長忙于生計,疏于對孩子的教育,認為這是學校的事情,推諉責任。再者一些家長自己也存在著行為不正常、生活中沒有檢點的壞習慣,這樣的家庭環境讓孩子不僅得到不正確引導,反而為其做了反面例證,成為活生生的實例演示。在孩子不知其為何物之時,不予以引導和教育,也是未成年人走向性犯罪的重要因素。
2.3 學校的問題
學校是作為未成年人群體所接受和繼續教育的主要場所,對未成年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但很多學校受限于應試教育的壓力,為了單純追求升學率、獲獎率,忽略了素質教育特別是性教育。與此同時,基于傳統的教育觀念,對于性教育的三緘其口,缺乏相關的教學準備和教學師資,以及對于性教育長期合理規劃的缺乏,使得即使開展性教育也往往流于形式。對于缺乏家庭教育的未成年人,由于其正處在青春期,加之學校教育的疏忽,往往使得未成年人無法正確合理的處理相關情況,在不良文化的誘導下,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2.4 社會的問題
社會性教育工作就是對于未成年人進行性教育的最后一道鑰匙和關口,他們的社會學特征和屬性也相當突出,這一點足夠充分說明了社會教育的環境工作對他們來說應該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應力。據有專家分析,近年來,社會和學習環境的變化對青少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遠遠超過了校園的影響。然而,現階段的社會在建立和構造一個有利于未成年人自身身心健康發展的框架條件方面卻變得軟弱無力。主要特征表現為:第一,缺乏一套有利于培養和促進未成年人良好的性倫理道德和性意識所形成的豐富多彩內容,這主要體現在適宜未成年人學習的通俗易懂性讀物的匱乏;第二,缺乏一個健全的社會教育長效機制;第三,社會對未成年人進行性教育仍然處于關愛少、宣傳教育工作滯后等狀態。
2.5 不良文化的影響
據對性犯罪的主體所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他們當中90%的成年人普遍認為對有關性健康的基本知識僅僅包含了有關性健康法制等,某些相關方面的基本認識已經完全處于嚴重欠缺或根本就已經沒有這些認識的欠缺狀態。然而不良的性社會文化,成年人的不良性行為、性觀念,西方過度的性解放、自由化等各種思想上的認同和性意識的大量入侵,特別是大量隨身攜帶的含有血腥暴力或者色情、淫蕩等不良內容的影視娛樂物品地泛濫,以及各類不良地電子書和影視作品,網絡空間中各種信息源的傳遞所帶給了我們的是對未成年人以各種不同視覺上和精神生理上強烈的心理沖擊和各種心理刺激,使他們不僅能夠既直接滿足好奇、獵奇和性心理的各種需要,又同時能夠直接受到正面的思想示范和各種誘導,其誘發作用直接可以引起我的未成年人直接產生不良性思想行為以至于間接發生性行為犯罪。
通過上述的分析歸納,我們可以了解未成年人性犯罪發生的原因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后果是令人唏噓和感概的。但基于未成年人價值觀尚未形成,年齡較小,其可塑性相較于成年人還是較好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相關措施予以糾正和預防。
3 預防措施
犯罪是一種可控的和可預防的行為,通過原因分析理清兩者聯系,通過切斷兩者間的聯系便可以對犯罪進行控制和預防,從而保證社會的穩定和秩序。
3.1 個人
一個人要想實現救贖,離開了他自己的改變外,其他都將只會是徒勞無功。未成年人首先就需要牢固地樹立正確的性教育觀念和性倫理道德,形成自己正確的社會價值觀,這也就離不開本身性教育的引導指南和教育教導,通過接受性教育和其他相關活動來正確地理解自己的性知識、性觀念,面對不良文化主動拒絕,主動地選擇一種適宜自己年齡、符合個人身心健康狀況有益于自己發展的文化,培養自律的政治思想工作作風;同時,學會尋找正確的指教。面對自身生理方面的變化與異樣,要學會向學校社會的正當機構予以咨詢或解惑,或是向父母及老師同學解答,正確對待正常的生理反應;最后,是自覺接受法律教育和自主了解學習法律知識,了解法律的界限,明白何為違法行為、何為犯罪行為,讓自己能有個基本的理性判斷,學會控制自己的言行和舉止,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
3.2 家庭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往往都是潛移默化地產生的,良好的家庭環境往往會為未成年人的發展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這就首先需要我們的父母承擔起第一任老師的義務和責任,端正自己的言風品行,樹立良好的孩子形象,對自己和孩子的心靈進行言傳身教;其次,打破了傳統的性教育理論和觀念,適時正確的向所有未成年人傳遞性教育的觀念,進行及時有效的學習和教育,是為了幫助未成年人在生活中對于自己的性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避免因好奇而誤入歧途;最后,及時關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問題,尤其是心理健康狀況,多與未成年人溝通,及時了解身心健康的變化與發展,及早發現端倪,及時有效予以開導和指引。
3.3 學校
學校教育作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場所,在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就是要走出應試教育的死胡同,防止唯成績論、唯升學論,在進行正常應試教育的同時,關注素質教育的匹配,特別是對于性教育的重視,條件合適的學校應該開設相關課程,普及性知識和性觀念,并注重漸進式的課程設計,避免出現空檔期,對于條件不匹配的地區,我們也應當定期組織性教育講座,或者開展宣傳性觀念的活動;同時可以展開于司法機關的雙方合作,司法機關進校園,通過司法機關的真實案例宣講和基本法律學習,普及知識,宣傳觀念,讓未成年人近距離感受,逐步形成正確的性觀念和理性態度,使其對法律產生一定的敬畏感和崇敬感。
3.4 社會
社會是復雜而多變的,尤其是現如今日新月異的中國,各種思潮、各種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斷,特別是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涌入和宣傳,未成年人很容易受此影響斷章取義,步入歧途,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對文化思想的甄別和管理,優秀、可取的文化思想我們可以不加阻止,但落后、腐朽的文化應該強化監管,如查處、取關不良傳播源,對傳播錯誤文化的機構和組織加大懲戒力度、嚴格娛樂場所禁止未成年人準入制度等,積極出擊打擊不良文化、降低其影響力;同時,加大力度宣傳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文化,如優秀傳統文化、相關法律文化等等,保證主流文化積極向前,促進多元文化和諧發展。
3.5 法律
法律作為社會管理的底線保障,在預防未成年人性犯罪上同樣不可替代。在其立法上,應當盡快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具體實施細則,司法機關應對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及其預防時有法可依、具備實務上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同時,針對那些未成年的性侵害犯罪者,我們應當充分考慮到其年齡較小,心智不成熟,可塑性相對較強,刑法也應當始終堅持以教育為主、刑罰為輔的刑事政策,在強制措施和刑罰舉措上應當予以特殊化考量,謹慎適用,刑罰措施則盡量采取輕型化、非監禁化的方式;最后,對于前科報告制度,應當最大限度地寬緩適用,嚴格保守未成年人地犯罪記錄,給予未成年人性犯罪者重新融入社會,完成改造的機會。
4 總結
未成年人性犯罪是一個復雜而又引人深思的問題,它不僅涉及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同時也涉及多個學科,面對這樣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問題,我們在采取預防和解決措施時也需要綜合性思考。未成年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保護好他們,我們需要多方參與,共同努力,運用合理的方式,培養未成年人的性觀念、形成正確理性的法制觀念,從而減少甚至杜絕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唐一舟. 人性視角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 余海燕.未成年人性犯罪現象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國性科學,2011,20(01):47-53.
[3] 劉正偉.論未成年人性犯罪的危機干預與預防對策[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01):15-16.
[4] 毛建中.寬容與縱容:性立法論爭中的悖論——未成年人性犯罪刑事政策的現實語境[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6(06):43-48.
[5] 蘭海華.未成年人性犯罪成因及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